村莊合并工作在近十幾年里一直在我國各農村地區按部就班地推行,有的地方搞過了頭,以至出現了不少麻煩。近一個時期,有重要媒體肯定了某種似是而非的主張,說在中國要推行“大村莊制”,似乎想給村莊合并的熱潮再燒一把火。我個人以為,不可盲目地推行“大村莊制”,特別是中央政府,應避免提出這種口號。
村莊合并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單純做行政兼并,讓幾個行政村合并成一個行政村,農戶并不搬遷;二是在行政合并的同時,讓農民集中居住,形成比較大的居民點。從我國現實看,這兩種村莊合并方式都有某種積極意義,但一旦搞過了頭,也會發生很大問題。
因地制宜地做一些村莊的行政兼并,是有意義的。由于農村大量向城鎮轉移勞動力,我國許多村莊的人口規模大大下降,大部分行政村有30%以上的人口長年工作在城鎮,有的村莊干脆有多半人口長年在外。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于人口數量變化大的村莊,適當合并一些是可以的,這樣做有利于節約公共支出,提高行政效率。隨著交通通訊事業的進步,村莊適當合并也不會妨礙農民獲得有效的公共服務。
但行政村的地域范圍也不宜過大。既然行政村還保持公共服務職能,就要方便農民辦事。農民在一頓飯的時間里若能步行到村莊公共事務中心辦一件事情,那么,這個行政村的大小就是合適的。相反,如果行政村大到農民花大半天的時間才能到村中心辦一件事情,這個行政村就過大了。如果行政村過大,農民到鎮上辦事與到村委會辦事可能區別不大。
如果搞實質性的村莊合并,即讓農民集中搬遷到某地集中居住,就要非常慎重。在某些情況下,幾個村的農民集中居住對于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擴大建設用地來源,是有好處的。我國農村的非農占地達十多萬平方公里,容積率非常低,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間很大,而辦法之一就是適當讓農民集中居住。東北某地三個村莊占地1500畝,合并居住后僅占地300畝。我相信,這種情形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按這種辦法,全國節約出來幾萬平方公里土地完全是可能的,我們也不愁國家缺乏建設用地。
盡管讓農民集中居住有一定好處,我還是不贊成一窩蜂地搞“大村莊”,理由是:第一,從農業規律上看,真正的農民并不適合集中居住,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產品倉庫和生產資料倉庫,他們需要就近進行農業田間操作,所以,有的國家用法律規定農民必須居住在自己的田莊上,而不能住在城市;第二,對于已經基本脫離農業生產的農村居民來說,與其把他們搬遷到“大村莊”,還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讓他們居住到小城鎮或更大的城市,免得再過十幾年后又一次折騰;第三,集中居住一般會增加搬遷者的生活成本,因此要循序漸進。
一部分農民集中搬遷到更大的居民點居住,目前也遇到體制上的障礙,如果強制農民搬遷,不利于農村社會穩定。例如,原有行政村的債務和其他財務關系怎么處理?農民搬遷后多出來的建設用地誰是受益者?從我們的調查看,地方政府常常在這些問題上不肯給農民讓利,不肯花錢化解歷史欠賬,結果是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了,造成了社會關系的緊張。所以說,要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一定要全面地策劃,不可盲目推進。
從更長遠發展的趨勢看,應該以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為核心目標來調整農村人口結構、配置公共行政資源。未來的趨勢是,現有農村居民如果不再以農業為主,政府可以用政策引導他們直接進入城市居住,其中多數可以集中到小城鎮;他們的土地可以用市場化的辦法集中到專業農民手里。對于專業農民,還是讓他們分散居住到現有村莊,以方便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專業農民分散居住后,傳統的村莊概念將消失,每一個專業農民居民點將只保持很小的規模,村委會也就沒有意義了;農民辦理公共事務將到鎮政府所在地去。也可以把大約2萬~5萬人口的鎮稱做“市”,成為縣轄小城市。在中國,實現這個遠景目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但像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可以較早地朝這個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