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翼城縣王虎村,談起致富奔小康,王虎人不再像過去那樣自慚形穢,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了,生活也逐步發生了變化,村民們都說這是村委主任助理的功勞。談起村委主任助理郭科利,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娃實在,德性好,有辦法,有能力。自郭科利上任以來,他多次受到當地群眾和市、縣黨組織的肯定和表揚,《山西日報》、山西電視臺、《臨汾日報》、臨汾電視臺、《今日翼城》、翼城電視臺等媒體曾多次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2009年上半年,郭科利作為臨汾市大學生村官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團成員之一,在臨汾各縣進行巡回演講,受到了聽眾們的一致好評。
竭力融進去再謀干下去
出生于農家的郭科利,父母因積勞成疾相繼去世,讀大學的弟弟,讀初中的妹妹,家里的20畝地……讓他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也使他深深體會到了農村老百姓的艱辛與貧困。自他走進王虎村之日起,他就把王虎村當成了第二個家。
為了早日進入角色,他深入農家,了解村情。一開始老百姓不理睬他。為了貼近老百姓,從來不抽煙的他,買上煙,見人就發;遇到哪家有婚喪事,他就過去幫忙、行禮;逢年過節,他就買上掛歷、牛奶到困難戶家走串,特別是村里14位80歲以上的老人、10戶五保和低保對象家,他更是時常出入,就像回到自己家里,劈柴挑水,生火做飯,喂豬養雞,樣樣都干;碰到哪家豬生病,他就在縣城買上藥送過去;遇到哪戶沒錢買化肥,他就以自己的名義賒回來。鄉親們無不為他的行為所感動:“科利這娃就跟咱自己孩子一樣,沒有里外。”
在村里,鄉親們都拿他當家人看待。2009年3月18日,村里一位八旬老人過壽,四世同堂,全部到齊,老壽星硬是不讓動筷子,說啥也要把姓郭的娃娃叫來喝兩口,兒子無奈,只好騎上摩托車把正在帶人挖水池的郭科利接到家里。憑著一顆赤子之心,郭科利讓自己完全融入了當地農民中,他穩穩地邁出了第一步。
助陣西溝路牽頭東溝水
王虎村地處翼城北部山區,三面環溝,一面靠山,交通不便,吃水困難,信息十分閉塞。前些年鄉親們曾在村西填溝筑壩,開通一條近路,但因壩低坡陡,車輛通行十分不便。郭科利到任后,積極協助老支書,多方籌資,利用3個月時間,動用土方50000立方米,將壩加高5米,加寬15米,使兩頭坡度大為減緩,路面大幅加寬,改變了貨物運不出去的歷史。可郭科利卻穿破了3雙鞋,瘦了3公斤,還搭進去3個月的工資。
村里缺水也是困擾村民的一大難題。多年來,人畜吃水全靠清朝年間老輩人用一斗沙子一斗米的代價,費盡心血鑿出的一口老井供應。而今,因連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每戶每天只能分到半桶水,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保障。郭科利決心解決缺水這一難題,他先后到水利局翻閱水資源記錄,請教專家,并帶領幾個年輕人尋找水源,最后在村東溝一塊潮濕地找到一個水眼。郭科利立即與水利、電力等相關部門取得聯系,辦手續、拉電線,請專家對水質進行化驗,并制定了建池蓄水的工程方案。由于村集體沒有收入,工程費用成了首要問題,郭科利就發揮自己曾從教的優勢,從早上6點~8點給縣城的孩子們補課,將賺來的3000塊錢墊了進去。為了籌集更多資金,他找同學求朋友,尋求外來支援,找局長見縣長,爭取縣上支持。最終,縣水利局給予幫扶,才使工程順利進行。
養豬講科學紅棗換品種
王虎村素有養豬傳統,但長期沿襲著簡單、粗放的養殖模式,效益低下。帶著這個問題,郭科利請教專家,并多次悄悄到外地向一些養殖戶取經,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思路。在一次村民大會上,他提出摒棄傳統養殖方式,依托現代養殖業增收致富的設想,得到村黨支部、村委會以及村民代表的肯定和支持。為了帶領群眾科學養殖,郭科利苦心鉆研養豬技術,由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2009年4月3日,村民郭長勇家的25頭小豬不吃不喝、拉稀不止,郭科利騎上摩托車直奔縣城去買獸藥,并連夜帶回,又同郭長勇在豬圈里守了一天一夜,直到25頭小豬轉危為安才離去。為解決飼料問題,郭科利還提前預支了妻子與自己的工資1840元,為村里購置了飼料粉碎攪拌機,按照大北農豬飼料配方為養殖戶配置豬飼料。
王虎村有78戶養母豬,因母豬產仔沒有產床,經常有壓死咬死小豬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郭科利跑遍了縣城所有的廢品收購站,找適用的廢舊鋼材。鋼筋不直自己砸,租來三輪自己運,所有費用自己掏,并在縣城請電焊師傅,為養殖戶焊接了2臺產床。從此,村里再也沒有發生過母豬壓死咬死小豬的現象。
為解決生豬銷路問題,郭科利找朋友幫忙,同河南雙匯集團建立銷售關系,使王虎村的生豬以高于市場價0.2~0.24元的價格外銷。如今,王虎村及附近村莊的現代養豬業已步入正軌,朝著上規模、上檔次的方向穩步發展。2009年王虎村生豬存欄2300余頭,超過了前2年之和。
王虎村4溝3梁,有著得天獨厚的酸棗資源。但是由于棗樹品種單一,所產梨棗收獲期、存放期太短,特別是一遇到陰雨天就無計可施,嚴重挫傷了棗農的積極性,部分棗農只好改種其他。為了挽救這一富民產業,郭科利決心帶領棗農在改良品種上尋找出路。永和縣河匯里鄉是全國有名的紅棗產地,那兒的紅棗品種全,質量優。趁著五一假期,郭科利帶上剛發的1300元工資,坐上汽車直奔永和縣。沒想到去的時間有點晚,那兒的棗樹大多數已經發芽,無奈之下他只好挨家挨戶尋求幫助,最后花了50元錢找了一位當地的老鄉當向導,兩人走遍了當地的溝溝壑壑,精心挑選出1200多株尚未發芽的枝條。他將棗樹接條帶回村里,分給村民嫁接,一次取得成功。現如今,王虎村棗樹長勢良好。
教小又教老治貧先治愚
路通了,水有了,豬肥了,棗紅了,但郭科利并不滿足,他認為:要徹底解決村里發展的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提高農民的素質。
由于山高路遠,經濟落后,村里的小學一直沒有英語教師,孩子們都快到上初中的年齡,還沒有上過一堂英語課。好在郭科利當過6年英語老師,他重操舊業,利用孩子們放學回家后的時間為他們義務補習英語。
郭科利還針對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這一狀況,在村里開展了以養豬為重點的養殖技術培訓班,為村民傳授科學養殖技術。自2008年10月20日開始,郭科利每周都要在村里進行1次農業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從養豬到養牛養羊、良種培育、旱地作物的種植等等,培訓對象也從最初的5名養豬專業戶發展到70余人,甚至鄰近的村也有人跑來聽課。截至目前,他已為周邊5個村舉辦各類講座56期,分發資料6000余份,培訓農民2700余人次,為此還貼進去2400元。但他毫無怨言,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