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抗風險能力差的弱勢群體,農民創業融資難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農民傳統的融資渠道無非有三:基層信用社小額貸款、政府部門的試點撥款和民間借貸。這些融資渠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民融資的需求矛盾有所緩解,但因為一些自身的局限,各有不足:農村信用社出于抗風險考慮,風險評估機制很嚴格,加之貸款周期太長,難以雪中送炭及時滿足農業產業的急需;試點撥款只能幫助解決小部分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發展問題;民間借貸風險與利息又太高。
相比而言,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是一個不錯的途徑。關于信用合作,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多有政策性意見出臺,那么,農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呢?
機制不健全,舉步維艱
農村金融缺資金、缺機構,只是表面問題,其核心問題是缺機制。這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王曙光實地調查和研究得出的結論。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領域投入力度加大,一些三農問題進一步凸顯。三農要發展,激活和調動各方面資金是關鍵。于是乎農村金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各種農村金融機構破繭而出。然而農村金融機制的建立亟待系統性立法,因為這還是一片空白。
更核心的原因是缺乏機制,包括抵押質押機制、擔保機制、保險機制、政府職能資金流入金融機構的機制等。機制缺失是農村金融最大的核心問題,機制建好機構才能活好。對農業保險問題、應收賬款質押問題等,包括《物權法》在內的相關法律,都需要整合。“一個目標,要鼓勵農村金融多元發展。”王曙光教授如是說。
有貸無存,融資難上難
全國首家農村資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樹縣閆馬村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開業當年就告急,發放貸款近30萬元,卻只吸收到7000元存款,融資困難。根據銀監會的規定,資金互助社的資金,來源于三個方面,一是吸收社員存款,二是接受社會捐贈,三是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然而現實的問題是,社員要發展,首先缺的就是資金,哪有余錢來存?作為一個營利性法人組織,接受社會捐贈無名無分;而其他金融機構又出于安全性考慮大門緊閉。長此下去,沒有鮮活資金的注入,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無異于無本之源,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何其難也。
截至目前,銀監會已批準115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97家、貸款公司7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1家。與村鎮銀行相比,土生土長的資金互助社發展緩慢。
沒有合法外衣,拳腳受縛
有的資金互助社發展已經具備很大的規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卻苦惱于還沒有合法的金融機構身份。在政策縫隙中求生存,時刻有著被當成非法集資的風險。
地處浙江省玉環縣珠港鎮的九山農村資金互助社,即是在國家針對農村金融市場困境出臺一系列金融新政和廣大農民對資金的大幅需求的大環境下產生的。受信息不對稱,缺少抵押物等影響,金融機構很少為農戶和農村微型企業提供貸款。九山資金互助社成立1年來,大大緩解了當地中小企業農戶貸款難的問題,然而卻至今未能取得金融許可證。這樣一來,互助社進一步融資必然受阻。
杯水車薪,難與專業合作社匹配
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允許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今年2月,銀監會和農業部聯合發文:“優先選擇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開展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的試點工作。”
但事實上這兩個文件精神貫徹得并不理想。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在銀監會注冊成立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僅有11家,5年之內銀監會計劃批150家;而全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17.8萬多個,成員總數近2500萬,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互助合作社的資金對于數量龐大的各類專業合作社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中國的改革,每一次都從鄉村起步,融資先融“冰”。記者希望,資金互助社——這個惠及幾億農民的創舉,能盡早盡快為三農做出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