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剛剛呈現復蘇跡象,進入到第三季度,所謂的“V型”反轉就遇到了阻力。中國經濟或許并沒有什么危機,但經過這番烈火烹油之后,危機看上去真的要來了
最近,我的一位同事回了趟冀北老家,看到村頭那條建國初期修建的灌溉引水渠正在施工,這條水渠從太行山里的水庫一直延伸到下游的幾個縣,估計蜿蜒上百公里,但是因為年久失修以及上游來水日漸減少,這些年幾乎算是廢棄了。但現在,工人們正把大量的建材運到各渠段,在渠底和兩側鋪上水泥板,這看上去確實比原來漂亮多了。同事問在縣里工作的弟弟,說是地方政府從中央的4萬億里爭取下來的項目之一,周圍的每個縣都拿到了或少或多的資金。
同事回來向我們感慨,不清楚重修這樣一條廢棄的估計以后也不會有多少機會利用的灌溉工程需要多少資金,但這么長的距離,肯定也是巨款。從表面看,這個工程確實解決了一部分農民工的就業,也給建材商們帶來了市場機會,但從工程未來的價值看,這種提振經濟的做法似乎很有問題。就像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在其著作《無形的大陸》里提到的一件過史,1990年代,日本在經濟衰退期間為振興經濟提高就業,從1992年起在正常財政預算之外投資1萬億美元用于一系列“緊急經濟刺激”項目,大前稱這些項目“沒有任何用處”,是“即使依照寬松的評價標準都沒有任何必要的項目”,“他們在沒有幾個學生就讀的偏僻之地建造學校,在沒人愿走的地方架起許多橋梁,在根本沒有商業運輸要求的地方建設超一流的港口”。
在中國的諸多地方尤其是偏遠農村,水利、交通、通訊、教育、衛生等領域的基礎設施還遠不發達,加大這些方面的建設投資,確實會起到遠期與近期、經濟與社會雙贏的效果,但我們不應忘記大前研一用日本10多年前的案例給我們的警告。政府投資拉動看上去一片歡顏:中央得到了GDP,地方得到了投資項目,企業得到了合同,即使是農民工都得到了糊口費,然而,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快速發展在社會、經濟、環境、能源等方面付出了高昂代價,過度依賴不均衡的投資來拉動,而且投資缺乏效率。衡量投資效率的一個簡單指標是投資與產出增長的比率(ICOR),ICOR越低,投入資金的效益就越大。事實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投資效率卻有越來越低的趨勢,ICOR的5年移動平均值現已升至5。而在1960年代的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日本的ICOR接近3,韓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ICOR更低至2—3。中國現在是個大“金主”,但這種低效的投資不可能無邊際。
現在,問題已經顯露了出來。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剛剛呈現復蘇跡象,進入到第三季度,所謂的“V型”反轉就遇到了阻力。由于財政刺激計劃被大規模置前投入,7月份的經濟數據顯示,包括工業增加值、發電量及固定資產投資等多個指標出現了環比漲幅持平或下降。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29.7%,已比二季度平均每月35%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7月份新開工項目數量僅29600項,而二季度平均每月新開工項目數量達41060項。更明顯的指標是,盡管央行在實行什么樣的貨幣政策上面小心翼翼地選擇“字眼”,轉向已成公開的秘密。7月份新增的3559億元貸款中,居民貸款2365億元,占66%,對企業的貸款僅增加1190億元,與6月份企業貸款凈增1.228萬億元相比落差巨大,最近又有媒體報道稱,8月的1—25日,四大行新增各項人民幣貸款總計約1100億元上下,股份制商業銀行步伐收得更大,民生、華夏、中信、光大等均出現當月新增貸款負增長。財政投資摸頂下探,信貸規模嚴控猛縮,下半年,依賴瘋狂撒錢挽回的經濟復蘇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中國經濟或許并沒有什么危機,但經過這番烈火烹油之后,危機看上去真的要來了。
如果這不是危言聳聽,那么現在房地產商們捂盤惜售,尤其是國企們泡制新“地王”所人為炒作出的重新高漲的房價,就不僅屬于“商業不道德”了,更是一種哪管明日洪水滔天的不明智。投資拉動和信貸擴張無繼無力更后患無窮,出口仍然萎靡不振,拉動內需真變成了唯一的解困法寶——而所謂拉動內需,家電下鄉了,轎車減稅了,老百姓唯一需求最旺盛的大宗消費也就是房子了。讓房地產回到薄利多銷的正常商業軌道,也因此變成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緊迫危機的一根金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