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治理是個很寬泛的概念。電信專家從發展技術基礎設施的角度看待互聯網治理,計算機專家則更注重發展各式各樣的標準和應用,如XML或Java,人權積極分子關注的是如何處理保護言論自由和保護隱私權這一對互聯網矛盾,而法律專家只專注于法律管轄權和爭議解決,全球的政治家通常重視媒體和選民關注的話題,如技術樂觀主義(更多電腦=更多教育機會)和威脅(綠壩和網癮)……總之,在對互聯網治理的認識上,各方可能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根據Jovan Kurbalija和Eduardo Gelbstein所著的《互聯網治理:問題、角色、分歧》一書,互聯網治理至少涉及五大領域:基礎設施,法律,經濟,發展,社會文化。通常人們的注意力集中于互聯網基礎設施(域名系統、IP地址和根服務器),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也因而被視為互聯網治理的“主角”。但目前,國際上越來越傾向于認為,有關互聯網治理的談判應該將其他的法律、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領域也考慮進來。互聯網快速融入人類多方面活動的副作用增加了現代社會的脆弱性,如何保持網絡的可管理性變得日益重要。
互聯網是一種端到端網絡,這使所有與互聯網相關的革新都成為可能:在各個端點之間的網絡是中立的,不會阻礙各端點的開發和創新。人們普遍認為,互聯網的這種技術設計方式對某些社會價值觀(如通信自由)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這種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互聯網最新的發展(如運用防火墻技術限制信息的自由流動)已經證明技術的運用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所以,通信自由等原則應該在政策層面上予以明確規定,而不應再像以往那樣在技術層面上予以默認。
有關法律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方式有兩種:a) 通過現實世界中的法(Real law)來規范互聯網;b)通過創建虛擬世界的法(Cyberlaw)來規范互聯網。這兩種方式都包含有效的成分。無論“現實”或“虛擬”世界,通用的原則是,法律不能使受禁行為成為不可能發生的,而只能使其成為可懲罰的。法律規則的陳舊是互聯網治理面臨的一項重要的風險。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律問題是司法管轄(jurisdiction)。幾乎每一個互聯網上的行為都有國際性的一面,因而目前幾乎每一個網站和互聯網服務商都面對著世界上某一個地方的潛在的法律行動。此外,數字時代的著作權、隱私與個人數據保護等,都存在大量的模糊然而亟須界定的領域。
經濟問題主要涉及對電子商務的各種管制機制。區別傳統商務和電子商務的關鍵在于是否“在線出售物品或者服務”,任何在線達成的商業交易都可以視為電子商務交易,即使在交易的實現過程中出現了物理傳遞。世界貿易組織將電子商務更加準確地定義為:“通過電子方式生產、分發、行銷或者發送商品和服務。”在與電子商務相關的諸問題中,消費者保護、稅收、電子支付等都令人頭疼。
另外,幾乎每一個互聯網治理問題都涉及發展層面,例如:電信基礎設施建設是跨越數字鴻溝的首要前提條件,當前互聯網接入的商業模式使得那些必須接入發達國家骨干網的發展中國家要承擔不合比例的費用;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規定也直接影響到發展,因為它使發展中國家通過網絡在線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機會減少了。數字鴻溝和普遍接入是兩個在發展爭論中經常提及的問題。
最后是社會文化問題。互聯網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它促進了人類交流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從這個意義上,與其說互聯網是一種技術現象,不如說是一種社會現象。它不僅對傳統的通訊模式作出了補充,還提供了其獨有的新型通訊模式。這些因素都促成了互聯網在社會文化方面的發展。內容政策是主要的社會文化問題之一,該問題通常從人權(言論自由和通訊權)、政府(內容控制)和技術(內容控制工具)的角度被論述。很重要的是,互聯網給社會帶來了新的通訊和互動方式,并最終對傳統的人權概念形成了影響。與互聯網有關的人權基本上可以包括隱私權、言論自由權、獲得信息權、保護文化、語言和少數差異的各類權利以及教育權,而這些都給政府管制帶來了諸多全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