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由此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有效提問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有效的問題;二是有效的提問策略。
一、備教材要“懂、透、化”
對教材的研究,要達到“懂、透、化”的目標。“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們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哪些問題是探究性問題,有必要讓學生討論、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統性、重點和難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僅能夠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且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學生的學。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備學生要“實”
我們常說,“我們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而且要備學生、備學法”。所謂“實”,是指教師必須深入實際,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基礎知識、接受能力、思維習慣,以及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學生,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問,恰當地把握問題的難易度,使得提問更加有效。
三、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主體
思維來自疑問。教師在設疑時應設法讓學生在疑的基礎上再生疑,然后鼓勵、引導他們去質疑、解疑。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 改變觀念,樹立“問題”意識。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數學修養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問題意識。
2 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教師不僅要在每節課堂上創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無論學生提什么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于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對問題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于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于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于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
總之,在實踐中,教師要聯系實際,優化提問內容,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技巧,不斷提高自己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淺談初中生品讀能力的培養
陳麗英
品讀,就是精讀、深讀,就是對課文的賞析、體味,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或選點,或鋪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品讀法”,更易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從四方面談談“品讀”的藝術。
一、品得細
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多角度地反復咀嚼品味語言材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我的體會是:讓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閃爍作者獨到感受的精華文段、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細細品析。這樣既可以在字、詞、句的咀嚼中領略作者遣詞造名的功力,體會其用法的精妙;又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語言的風格等,達到對文章“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認識效果。
二、品得深
就是對課文見解深刻,經過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品讀。從別人不易讀或不能讀的地方讀出味道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扣問弦外之音,揣摩語言外殼下蘊含的深層次含義,既可培養學生思維的發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三、品得美
就是從“美”的角度、“好”的角度對課文進行品味揣摩,品評欣賞文中不同凡響的表達藝術,從而產生審美激情,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品讀美文時,教師要善于從“美”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美點尋蹤”,無論是用詞、寫句、層次、結構,還是音樂、畫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讓學生用自己審美的眼光去追尋和探究,發現其美的所在。
四、品得奇
就是角度豐富,視野開闊,通過多角度鑒賞和思辨分析,進行科學的審美判斷,形成獨創的見解,發別人所未發。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根據課文特色,從不同的角度確定多個論題,讓學生進行鑒賞評析。譬如教《祝福》一課時,我調動學生的多向思維,討論議定了十多個論題:《祝福》一課中的人物的對話描寫賞析;祥林嫂三次肖像;祥林嫂一生的悲劇;《祝福》一課中的人物的人性惡;《祝福》一課中的人物的語言特色;生動的細節描寫;鮮明的性格刻畫;從《祝福》一課看魯迅小說的風格;爆竹聲聲話人情;祥林嫂——時代的悲劇;……這樣從不同角度鑒賞,使學生按自己的個性探討,產生獨特的啟迪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