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和分析討論的方法。以中華武術的精氣神為研究對象,以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為理論研究的切入點,從古代哲學、易學、中醫學、武學文化等方面進行論述。研究認為:其一,提出武術概念,應為技擊之術、健身之術、表演之術、武術文化素質教育的活動。其二,中國傳統文化是武術的靈魂,中華武術精氣神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其三,武術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自覺地把弘揚中華武術的精氣神,同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同社會的進步、民族的振興、國家的興旺聯系起來,武術發展更應該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武術 精氣神 中國傳統文化 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G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0-0017-03
【Abstract】The use of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the methods discussed.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order to get his game shar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oretical studies, from the ancient philosophy, easy to learn, in the medical,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of martial discussed. Studies suggest that: Firs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artial arts, should be the art of attack and defense techniques, the art fitness, performance techniques,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education. Secon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l of martial arts, Chinese martial arts get his game sharp everywhere embodi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rd, the martial art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at is, consciously promot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o get his game sharp, with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with social progress,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should take a mor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Key words】Martial arts Get his game sharp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Multiplication
中華武術影響中國社會之深,是其他任何一種技藝不能與之相比的。而對于武術的發展問題,卻引起了眾多人的思考。進入了21世紀后,我們重新審視中華武術,武術能否走出另外一條路呢?武術的生存發展出現了問題嗎?“現代競技武術”是傳統武術的精華嗎?中華武術的本體是什么?中華武術的靈魂是什么?本文以中華武術的精氣神為研究對象,以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為理論研究的切入點,探求武術的發展之路。
武術概念是武術理論的基石。概念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其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邱丕相教授認為:“從廣義上說,武術的定義并不是體育能夠涵蓋的;從它的功能上來說,也不局限于體育?!睖亓淌谡J為:“今天我們對武術的一些看法上可能會有一些誤區,主要就是因為未能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武術。……隨著社會的發展,武術的概念也必然會有新的內容,有新的表述?!倍嗌倌陙砦湫g大師們提倡習武重在過程,重在思考,重在創新。習武有形象有招法,皆先天自然之能。求根基要站樁,立地不動搖;上肢輕靈,出手敏捷,“形人而我無形”之技?!拔镆讶诤稀?、“人格透人”就成了武術“精氣神”與動作招式的統一,形成了人體綜合素質表達的最佳體現。中華武術含有深厚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武術作為一個概念,應為技擊之術、健身之術、表演之術、武術文化素質教育的活動。中華武術要推向國際市場,使世界真正知道“武術”就是“功夫”的正式名稱。
一、精、氣、神本是古代哲學中的概念
古代哲學中精、氣、神是指形成宇宙萬物的原始物質,含有元素的意思。氣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認為氣存在于宇宙中的運行不息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或本體。氣的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變化。氣充塞于宇宙萬物之間,與宇宙萬物相互滲透,成為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使萬物相互感應而構成一個整體。精氣學說,是研究氣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什么是精?精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什么是氣?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有兩個含義,既是運行于體內微小難見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什么是神?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神是精神、意志、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帥。它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夠體現人的健康情況。精、氣、神三者之間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長的,他們之間的關系很密切。人先天之精,來源于父母;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可成血,血可養氣;陰陽調和,氣血一團自然有神。武術運動的優越之處,在于內外兼修,不論內家外家,不論武當少林還是南拳北腿,拳理雖眾說紛紜,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即“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二、易學基本理論是精氣神理論
易學的所有知識都是在精氣神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易學的精氣神理論指出:“氣生精,精生氣,精生神。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精氣神三物都是氣物質的產物,是氣物質的不同的存在形態。氣分陰陽二氣,又分為五行氣,加上靜止不動的氣(元氣,神)合為六氣。陰陽五行之氣共為十氣,加上元氣的兩種狀態(大氣之氣和經絡元氣,即自由之氣和極化之氣),共十二氣。精為實物屬陽,氣為虛物屬陰,陰陽合一成為有生命力的新的精體。易學指出:“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陰陽既濟,萬物生矣。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陽施陰藏。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陰極陽生,陽極陰生。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陰陽中和則萬物育焉?!币讓W的這一世界觀同現代哲學和物理學把引力和斥力的作用看作是宇宙第一推動力的原理是一致的。在易學里把精分為陰陽兩儀和三才(天才、地才、人才合稱為三才。)易學物質結構理論中的三才理論,用之于質點物質得到了八卦理論,用之于生物結構則形成了精氣神理論。精氣神理論是對生物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功能、生成轉化運動規律、對生物的影響效應(即形成的生命現象)進行論述的學問。武當武功深受道教陰陽對立統一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拳法陰陽”的技擊理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王宗岳《太極拳論》)。就是說,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等武當拳功的每一個動作,是開是合、是動是靜、是剛是柔、是隱是顯、是虛是實、是緩是急,都是基于陰陽這一根本法則而變化的,因此,“練拳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太極拳精選》),不懂陰陽,就無法習拳。習內功心法練精氣神。
三、陰陽與五行發展成為中華醫學的核心理論
五行學說是太極哲學中又一種以對立統一與發展變化為核心的物質觀。五種要素衍生出宇宙萬物陰陽運動和變化中的相生相克關系(相生關系是:土含金,金盛水,水澆木,木燃火,火燼土;相克關系是:土吸水,水滅火,火溶金,金葬木,木穿土)。中醫和氣功同源,二學構成了龐大的易經生命學體系,對生物的起源與演化、組成與結構、機理與功能、現象與本質、病療與養生等生命問題有較深入的研究和詳盡的論述。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維持生命的動力是“氣”,而生命的體現就是“神”的活動。精充氣就足,氣足神就旺;精虧氣就虛,氣虛神也就少。反過來說,神旺說明氣足,氣足說明精充。中醫評定一個人的健康情況,或是疾病的順逆,都是從這三方面考慮的。因此,古人稱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有“精脫者死,氣脫者死,失神者死”的說法,以此也不難看出“精、氣、神”三者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中醫用臟腑經絡理論反映了生命現象——疾病與傷患,氣功用經絡和精氣神理論論述了生命功能——養生。氣功是使精氣神相互轉化的技術。中醫認為:“腎藏精,肺藏氣,心藏神,肝藏血,脾主運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里講的“腎、肺、心、肝、脾”泛指五臟和五行經絡,而人們往往只當作五臟論。中醫的“精氣神學說”,采用動作、意念、呼吸相協調之方式,以固精、養氣、調神,從而達到性命雙修之目的。
四、中華武術精神的形態表現——武德
從中國傳統文化看武學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其實是諸多思想的碰撞。儒道佛三家在學理上形成三教平衡,儒家教人積極向上,求知求善,知書達禮,努力奮斗,追求事業高峰,代表著上升的理論;道家教人無為而治,清靜自然,逍遙修身,返璞回歸,代表著向下(回歸)的理論。這一上一下,構成了中國文化上陰陽互補、相互平衡的兩大思想體系。佛教涉及人生的生、老、病、死、痛苦等問題,正好彌補了儒道這一缺陷。封建社會后期,宋明理學通過朱熹等人的一系列思想具體化和世俗化的努力,“使那些本來屬于上層士人的道德與倫理原則,漸漸進入了民眾的生活世界”。明清時期的武術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真正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德藝雙修”已經成為武術文化的極其鮮明的標志。各門派均有“未曾習武先修德”和“短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與之教”的格言。在少林戒約中提出“習此術者,以強體魄為要詣”,倡導“濟危扶貧,匡扶正義”和“不可逞強凌弱之拳”的德行。少林僧以佛法修心、制欲,以內動練精化氣,以易筋洗髓氣功練體,動以拳棍刀槍練形體,動靜兼修內外兼修、禪武雙修、德藝并進,從而造就了少林武魂。武當武術“以養生為宗旨”,修煉學道練習武功。內練精、氣、神,三華聚頂,外練力、速、變,意動形起的上乘功夫,達到心靈凈化、排除雜念、端莊品格操行、增強體質的效果。近代中央國術館把“愛國、修身、正義、助人”作為武德規范。武術傳習中,強調武德教育,要求習武者具有手德、口德、公德。“武術是思想境界的提升,道德品質的錘煉,精神氣質的培育的具體實踐”。21 世紀武術發展的主流,所體現的武術精神正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五、武術文化的傳播方式之——武術諺語
武術文化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傳授方式,諺語即是其中之一,成為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又一特色。武術諺語在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加強武術文化的傳播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這條諺語是從武術的六合真義著眼的,這里所講的六合真義,是指內三合,外三合。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武術動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鍛煉是精氣神鍛煉之“形”,之“表”。六合真義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內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練及內三合之神。反之,內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現出來,所以,“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廢其一。武術諺語中還有:“把勢,把勢,全憑架式”;“武術講八法,拳腳要踢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內六合,外六合,內外相合益處多”;“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練武不活腰,終究藝不高”;“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未學功夫,先學跌打”;“拳打千遍,身法自現”;“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練拳千招,一熟為先”;“練勢多年,一快為主”;“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頭頂青天,腳抓地”;“懷抱嬰兒,手托腮”;“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皹尀榘俦酢?“刀為白兵之帥”;“劍為百兵之秀”;“棍為百兵之首”;“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槍怕搖頭棍怕點”;“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劍走青,刀走黑”等。武術諺語產生于歷代武術家們的長期實踐,多在古今拳家的口頭上廣泛地流傳、持久地沿用。其語言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其內容以總結實踐經驗為主,它用精辟的語言指導習武者做人、行事、練功、格斗、傳藝、養生,它是結構凝練、語貌相對穩定、語感生動的短句。這正體現了武術文化精氣神的特色。
六、武術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弘揚中華武術的精氣神。
在體育科學2008(11)期上,文善恬講師的競技武術,歧路之羊?———武術發展要警惕一種“去競技化”傾向的回潮一文中表述:“我們在前人發展武術和傳播武術的基礎上,用短短的20 多年的時間,將具有‘封閉’、‘排它’性極強的民族傳統體育武術傳遍了世界五大洲;我們將內容復雜、體系龐大、風格各異的傳統武術精煉化與整合化,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一種規范性體育運動項目;我們將一種充滿十足民族文化特質的身體運動,改良為一種滿足世界體育、特別是奧林匹克運動要求的體育運動項目;對于新時期武術的發展,客觀地講競技武術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它促進了武術的發展,不是‘歧路之羊’。另一方面,雖然從現象上看,競技武術‘成了武術主旋律’,傳統武術、民間武術‘低吟,成為插曲’,但也要看到讓傳統武術在現代化語境中‘失聲,啞言,喪失了發言權’的真正罪魁禍首并不是競技武術,不能把競技武術當成發泄情緒的‘替罪之羊’。”對此筆者不敢恭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武術的靈魂。中華武術精氣神,它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薄白詮姴幌ⅲ竦螺d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中國傳統武術的內功心法是師徒相傳修煉精氣神,內涵豐厚而精妙。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武術的文化尋根應返回武術的原始性。在傳統武術發展的問題上,承載的更多的是中國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武術運動中的集中反映,不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又具有武術本身獨特的個性內涵?!薄啊湫g文化’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普遍和諧’的法則結構構建起來的,包括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等觀念。它的文化價值在于把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作為起點,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繼而擴展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最后才能不破壞自然的和諧?!薄?007年第五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在杭州市舉行,每年一度的浙江國際傳統武術大會,既是比賽,也是學習、交流,更可以飽覽中華美景,體驗中華文化。近30個國家的國際武術選手和香港、澳門、中華臺北等地區,以及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的武術社團,總人次達一萬余人。武術是一條紐帶,把五湖四海的朋友緊密連接在一起。為弘揚中華武術,促進國內外傳統武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傳統武術運動在全球的推廣與發展,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中華武術的產生和發展,本來就與中華民族的生存環境,包括傳統文化習慣等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發展必須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民族心理素質等情況來決定它的方向,中國武術發展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當代世界文化和體育文化發展的歸途,已經和正在顯示出一種新的跡象,就是追求一體化的多元化發展。所以,武術發展更應該走多元化的道路。
七、結 語
北京奧運會后,作為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武術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科學發展的問題,必須總結過去的經驗,找準新的定位。向全世界廣泛、全面、準確地宣傳介紹和推廣武術。不僅要推廣武術技術,還要宣傳和推廣其文化,包括各種風格特點的傳統套路、技擊和練功方法。西方的經濟、技術和管理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先進,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決不能脫離傳統武術具有獨特理念的具體國情。
武術的本體是技擊術,含有深厚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是國之瑰寶,因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土壤里成長,深深地熏染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哲學思想,它承載著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武術技擊術,從三千年前的《易經》到兩千年前的老子《道德》,從儒釋等多家哲理及道家吐納導引之術到諸家動靜之說,都融入其中。傳統武術流派繁多,我們應該繼續保持它的百花齊放。對于武術的發展,談科學的武術發展觀,就是自覺地把弘揚中華武術的精氣神,同社會的進步、民族的振興、國家的興旺聯系起來,更加注重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體現這些特點;就是習武者重在習武的過程,重在習武的思考,重在習武的創新;就是培養習武者助人為樂,積極進取,主持正義,不怕邪惡的奮斗精神;就是培養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兼容精神;就是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敢于在國家和民族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武術的精氣神是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回歸到歷史與現實相統一的理性狀態。
參考文獻
1 龍行年.武術概念內涵新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 (11):75
2 邱丕相.對武術概念的辨析與再認識[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7.21(5):7~9
3 溫 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30~32
4 文善恬.競技武術,歧路之羊?——武術發展要警惕一種“去競技化”傾向的回潮[J].體育科學,2008.28(11):78
5 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14~17(第二版)
6 彭福棟.試析武術文化的特性[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5):14
7 楊建營、邱丕相.武術精神的歷史演變及21世紀發展的新趨勢[J].體育學刊,2008.15(10):92
8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331
9 王 崗、邱丕相.中國武術:尷尬的境遇與發展的新策略[J].體育與科學,2006.27(4):92
10 崔花云.論武術諺語.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