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離婚,是一個古老而沉重的話題。文章重點關注了家庭暴力導致的離婚,并試著提出了強化素質,提高法律意識;加強司法援助,保護女性合法權益等一些思考和建議,以期對解決女性弱勢這一千百年來的歷史難題有所裨益。
【關鍵詞】家庭暴力 離婚
【中圖分類號】DF5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0-0027-01
目前,我國婚姻家庭的總體情況是好的,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婚姻不斷的增多,夫妻平等、團結和睦的家庭已成為當代社會婚姻家庭的主流。但是,現在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案件呈上升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認為既有婚姻當事人自身原因,也有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等外界原因,還有職能部門及相關法律制度的原因。
一、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原因分析
1.婚姻當事人自身原因
(1)婚姻基礎較差。婚姻當事人婚前認識時間短,相互了解不夠,草率結婚致使婚后夫妻間缺乏溝通和交流,當在日常生活中出現或大或小的矛盾,雙方便會失去應有的理性認識和法律意識,出現傷害對方的言行,矛盾激化后,雙方為達到各自的目的而采取極端的態度和方式來對待彼此,導致暴力行為發生和升級。如吳女訴張男離婚案,二人(均系再婚)認識不到兩個月便進行了婚姻登記,由于相處時間短,彼此了解不夠,婚后,各自缺點逐漸暴露,并缺乏溝通交流,為此常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吵,后來發展到張男稍不如意便對吳女實施家庭暴力,致使吳女訴至法院要求結束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
(2)男權思想較重。男權思想是古老“文明”的遺產,然而,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一些人或家庭中仍有存在,更是產生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以自我為中心的丈夫在家庭中保持高傲姿態,一旦妻子做出不合要求或不如所愿的行為就會換來暴打,作為弱勢群體的妻子則抱著“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不敢聲張,默默忍受。以致家庭暴力更為頻繁。如張女訴李男離婚案,李在家庭中以“大男子”自居,隨意辱罵女方,多次毆傷女方住院治療,甚至威脅、恐嚇張及其家人。為使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不受侵害,張女訴請法院解除與李男的婚姻關系。
2.外界原因
(1)法律制度的原因。家庭暴力長期以來被視為家庭私事,其隱蔽性決定了很少會有相關部門主動管理。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家庭暴力行為除殺人和重傷外,司法機關大多作為自訴案件處理,采取“不告不理”的做法,這讓其成了相關部門不管不問的真空地帶。具體是:現行的保護家庭成員人身權利的立法太分散,有的規定過于原則,可操作性差,針對性不強;法治宣傳教育力度不夠,法律的社會化程度不高,舊道德、舊習俗的影響力更大;執法環節薄弱,四大“弱者”保護法沒有配設相應的執法保障機制。
(2)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導致涉暴引發離婚案件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處于經濟和社會地位強勢的成員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居于主導和支配地位,而處于弱勢地位的成員往往在經濟和生活上依賴于他們,一旦發生家庭矛盾,處于弱勢地位的成員通常會成為發泄對象,且大都逆來順受。而這種軟弱的反應使得施暴者無需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二、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原因分析及其對策
我們認為,要減少涉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案件,首先應反對和消除家庭暴力的存在,如何消除家庭暴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嚴格界定“家庭暴力”
《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提出離婚,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如堅決要求離婚的,經調解無效,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應準予離婚。這要求在審理這類離婚案件過程中把好“家庭暴力”這個關,是否構成家庭暴力,應根據當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綜合認定,而不能因雙方當事人偶爾的爭吵、打架或單方以家庭暴力為由起訴離婚,就予以認定。這樣既不利于家庭的穩定,也會助長當事人因情緒激動而草率離婚。
2.轉變觀念,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家庭暴力中,丈夫打妻子大多緣于夫妻在家庭中地位不平等,要想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女性首先應樹立“自尊、自強、自信、自立”的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消除封建殘余思想,要認識到自己與男性具有同等的人格與尊嚴,保護自身不受傷害。其次,受虐待女性應具備自我保護意識。如在面對極其殘暴的施虐者,有可能出現被殺或嚴重傷害的情況下,要盡快離開家庭向住所地的派出所求救,或請求相關部門如婦聯、工會以及各種公益性的法律救援機構、人民調解委員會、公安機關等的介入,必要時還可尋求法律的保護,如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或民事訴訟,以達到保護自身安危,震懾與制裁施暴者的目的。
3.強化素質,提高法律意識
全民綜合素質與法制道德意識應該得到增強與提高,這不僅需要公民自身的修養,更需要國家加大宣傳力度,并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對社會上存在的陋習與丑惡現象,應當加大打擊力度,純凈社會環境,讓家庭暴力沒有生長的土壤。司法機關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讓保護婦女的法律規定深入人心,提高廣大女性的法制觀念,增強其反家庭暴力的自覺性和斗爭性。
4.加強司法援助,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援助和保護受害者是反對家庭暴力的重要措施。家庭暴力發生后一方面要制裁施暴者,另一方面要撫慰受害者。居委會和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及婦聯等要重視給受害者精神上的撫慰,及時解決她們的困難。相關部門還可以開辟女性熱線電話,為(受害)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詢,設立婦女庇護所、家庭事務裁判所、家庭暴力救助中心等。
5.構建制度,完善執法體系
為此,應完善制定家庭暴力、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家庭暴力行為都有禁止性規定,但缺乏可操作性。我們認為,國家應盡快出臺可操作性強、專門的反家庭暴力法規,其中應包括家庭暴力的救助機構和求助程序、制裁機構、施暴者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內容,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家庭成員樹起一道有效的法律屏障。
參考文獻
1 陶 毅.新編婚姻家庭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