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在現實生活中顯得非常重要,同時新課程標準將文化教育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方面,與此相應,近幾年高考英語命題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高考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量不斷增加。所以,在高中新課標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具體闡述了如何在各個方面給學生講解和滲透英語國家文化,同時還指出,借助非語言交際教學、英語第二課堂等可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從而幫助他們真正掌握英語語言。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 新課程標準 滲透英語國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0-0035-02
有一則故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初到美國的日本留學生將自己的面部化妝后去參加化妝晚會,誤闖進一個美國家庭,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而被槍殺。“Freeze!” 在這里的意思為“站住”“不許動”,在美國是盡人皆知的日常用語。想必這位留學生學過“freeze”的基本含義“冰凍”、“結冰”,但由于不了解該詞在美國的文化含義,以致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慘痛的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如果這位日本留學生對西方文化差異了解得多些,就不會遭受這樣的不幸了。由此可見,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對高中學生來說,從高中階段開始他們大量接觸英語語言材料,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這些英語材料所承載的文化因素。《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如:“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再如,“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可見新課標將文化教育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方面。
與此相應,近幾年高考英語命題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高考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量不斷增加。例如:
—— Do you want another drink?
—— _________.
A.I don’t think so. B.No way.
C.Not at all. D.I wouldn’t say no.
該題選自2009年全國高考英語試題(浙江卷),答案為D。考生若想答對此題,要清楚西方人交際表達方式,因此不可能選A、B或C。浙江卷整張試卷語言材料選自英語國家經典著作、主流媒體和中學生經常閱讀的書刊等,題材廣泛,涵蓋人文、社會、教育、文化、科技、環保等方面。由此可見,如果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識,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會加重學生的負擔。
因此,在高中新課標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具體闡述了如何在各個方面給學生講解和滲透英語國家文化,同時還指出,借助非語言交際教學、英語第二課堂等可以鞏固和加深學生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從而幫助他們真正掌握英語語言。
一、在日常交際中體現文化
在交際中,說話人未按照英美人的社會風俗習慣來交談會導致交際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還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日常口語交際中存在的文化因素,使學生懂得交際規則。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西方禮貌用語和互尊互讓、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語中充滿了 Thank you、Please這類禮貌用語。表示拒絕時,要說 I’m afraid、Sorry;西方人不喜歡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因此很少說You should do……, 而代之以委婉用語,如 Would you mind doing……?在表達建議時西方人很少用祈使句,而用 How about doing……?主動提供幫助時用Would you like me to……?因此,教師需要求學生牢牢把握“禮貌”原則,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掌握與西方人士交談的規則。
其次,英美國家人士對年齡、婚姻、收入等問題比較反感,他們認為這些話題涉及個人隱私,詢問個人隱私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西方人的談話禁忌,在與西方人交往時做到尊重他人的文化。如教師可將中國人與英語國家人士交往初期談話的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 WARM, where, 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問”:不問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模擬情景,要有所針對地介紹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語言放到具體的語用背景下進行教學。這樣才能使語言“鮮活”起來,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交際能力,避免出現交際中的語用錯誤。
二、在英語詞匯教學中介紹文化
語言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而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獨特的魅力和內涵。一個民族文化特有的概念很多是通過詞匯和短語表現出來的,所以,對于學外語的學生來說,不僅要掌握詞的字面意義,而且要知道詞的涵義,否則會在語言上犯嚴重錯誤,因此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是與某些名著有關,了解這方面的文中英語的詞匯、習語、諺語等往往隱含著一定的文化內涵。由于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有些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完全對應,有的則只是部分對應。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詞匯所反映的文化意義,就不可能恰當地運用這些詞匯。如“龍”在我國被視為吉祥的神物,有不可思議的偉大力量,因而成為至尊的帝王的象征,炎皇子孫都驕傲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但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龍”卻是像鱷魚類的陸生動物,能夠“噴煙吐火”,是具有四足的兇殘怪物。又如中國人常用“眼紅”一詞來表示嫉妒,而英美人卻用“green-eyed”;再如英語中關于“狗”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常常用來指代人,往往隱含著褒情善意,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三、在語法教學中滲透文化
語法規則雖然是一些程式化的、約定的東西,但也包含有文化的成份。例如,英語中的格、數、性、體、人稱、時態、語態、語氣等語法范疇都有強制性的運用規則,而漢語的語法則多是非強制性的,有時可以省略,這種差別可以從英語國家的歷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諸方面加以解釋。雖然這些解釋對于實際運用英語并不會起到很大作用,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語法規則,甚至可以為學習英語增添一些情趣。
教師在介紹某些句法結構時,應同時介紹其語意和交際功能。如附加疑問句“Lovely day, isn’t it?”實際上是無疑而問,只是英美人引起話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罷了。“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是疑問句,實質表示一種有禮貌的請求和建議。“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是表示疑問而是表示請求,按照西方人的風俗習慣,提出請求常用問句形式,以表示有禮貌。
四、在閱讀教學中感受文化
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以閱讀教學為主,NSEFC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英語教材)的閱讀材料涵蓋社會、政治、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普等知識。因此,高中階段文化教學應側重文化知識教學,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掌握背景知識的多少影響其能否正確理解課文,有時甚至歪曲原意。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某種世界觀和價值觀。高中階段文化知識教學應擴大背景知識介紹,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而且也是正確理解、把握和運用英語,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差異的鑒別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異國文化,培養學生對待異國文化的正確態度和觀念。
例如高中英語Module l Unit I Friendship 一課介紹安妮日記,文中談到了“Her family was Jewish. So they had to hide or they would be caught by the German Nazis”,學生不明白為什么德國納粹黨要殘殺猶太人。筆者便在課后安排他們觀看《奧斯維辛》和《南京大屠殺》影片,讓學生了解課文背景知識,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激發了其熱愛祖國、發奮學習的熱情。
五、非語言交際教學體會文化
語言除了有聲語言外,還包括肢體語言,主要有體態、手勢、面部表情等。非語言交際中也包含著重要的文化因素,如果不理解就會造成運用不當,使談話雙方感到尷尬,有時甚至還會引起麻煩的后果。因文化背景的差異,一種文化當中的所謂常識和習慣在另一種文化中往往會具有大相徑庭的含義。例如,一種文化下的人表示同意的體態語“點頭”,在另一種文化下可能會被理解成表示異議的舉動。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第二冊Body Language一課就專門講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人們的“身體語言”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國人見面彼此握手表示友好,而在俄羅斯、法國、阿拉伯國家男人見面都是彼此親吻。
六、開設英語第二課堂了解文化
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滲透,除了在課堂教學中作詳細的介紹外,還要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能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特有的物品和圖片等,讓學生借此了解國外有關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方面的知識,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書籍;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英語經典影片、貼近現代英美人生活的電視短片,或是向他們推薦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易英文讀本等,以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英美文化,加深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參觀一個圣誕節的活動,發現圣誕節背后的宗教文化內涵。圣誕節是紀念性的宗教節日,屆時西方人會舉辦許多祝福活動。圣誕節絕不只有圣誕卡、圣誕樹、圣誕禮物等等,更為重要的是圣誕彌撒、羅馬教皇新年文告、圣誕儀式等,這才是完整的圣誕,也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圣誕。學生只有體驗到這些活動(如觀看相關的新聞報道、專題片等)才能明白,圣誕節絕不只是一個有趣的節日,而是有著其濃厚宗教含義的節日。這樣,教師才能引導學生形成對Christmas的正確認識。此外,邀請中外英語專家做有關“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報告、組織英語角、召開英語晚會等也是幫助學生創設多樣化語言環境,學會正確運用英語語言的有效途徑。
語言學家格林說:“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 不了解文化,想要輕松地學習、熟練地運用體現該種文化的語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他們做到既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又可以通過了解語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可能使其形成對待不同文化現象的正確觀念,減少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或交流障礙。使學生不形成一些錯誤觀念,如對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對外國文化盲目崇拜,或對自己的文化妄自尊大,對外國文化排斥甚至仇恨,使兩者互相貫通,共同促進。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99
2 陳 申.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
3 朱永濤.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入門(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4 宋 飛.文化背景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外語教學,1998(2)
5 莫 蘭.文化教學實踐的觀念.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