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記得以前每次上文言文時,學生留給我的表情總是一臉的無奈。大道理也講了不少,但是收效甚微。經過幾番思索之后,我知道僅憑道理是不能說服他們的,他們缺乏的是興趣。尤其是現在的學生,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要想使他們去接受、去學習是很難的,那么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
現在學生的眼光很開闊,他們接觸的信息量相當大,記得教學《公輸》這篇文章時正值伊拉克戰爭,課下他們對此十分關注。我開始積極搜集材料圖片,找好現代戰爭與墨子思想的切入點,以圖拉近文言文學習與現代生活的距離,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是這樣導入的:“戰爭是文明的挫敗,戰爭是人類的災難。戰爭使多少人妻離子散?又使多少家園變成廢墟?假如同學們是一名外交家,面對曾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伊拉克戰爭,你能扶大廈于將傾,消戰爭于萌芽之中嗎?”同學們大多搖頭或者微笑表示不能,“但在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開創者墨子卻能夠以自己的大智大勇阻止了一場戰爭的爆發,今天我們學習《公輸》。”接著我提出問題:墨子是怎樣戰勝對手的?他經歷了幾次針鋒相對的斗爭?又是依靠什么取勝的?讓學生帶著問題結合課下注釋了解文章大意。在對墨子戰勝公輸班依靠什么的問題上,學生很容易分析到墨子以其能言善辯、聰明機智在道義上戰勝對方,但對于墨子所依靠的實力卻需要進一步的引導。這時我并沒有急著去下結論,而是播放了一段伊拉克戰爭的幻燈片,悲慘的畫面讓課堂氣氛變得凝重,同學們的表情充滿了嚴肅。我緩緩地問同學們:“伊拉克人民正遭受著空前的災難,伊拉克不缺少能言善辯的外交家,也進行了積極的外交努力,但為什么仍然阻止不了這場戰爭的爆發呢?”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之后,一位同學總結道:“是伊拉克還不夠強大,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我問學生:“如果把墨子現在派到伊拉克,他能阻止戰爭嗎?”學生們拖長了聲音回答:“不能。”“為什么?”一名學生站起來搖頭晃腦的說:“此一時彼一時也,他沒有可依靠的實力。”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到了墨子戰勝對手依靠的是實力,是“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班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是墨子之“弟子禽滑離等三百人,已持守圉之器,在宋城上以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美國為什么敢于充當世界警察,世界為什么眼睜睜的看著伊拉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而無能為力等問題,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所有的一切都與實力緊密相關。再聯系我國的歷史和現在,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并萌生出為國之富強而努力學習的動力。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掌握具體的字詞注釋、分析人物形象等問題,學生是帶著興趣去鉆研、去賞析的,不僅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很好。
這節課讓我感觸頗深,文言文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讀讀記記,不能單純為應付考試而機械的學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抓住契機,適當引導,拉近文言文與現代生活的距離,有機架起五彩的橋梁,讓學生在與我國古賢先哲零距離接觸、品味欣賞我國燦爛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表達我們現在的生活,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教學一向費時費力,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又往往不盡人意,對此我深感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中央電視臺《東方小故事》這個欄目,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讓人過目難忘,觀后我深受啟發: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體現嗎?因而我把它運用于教學中,嘗試著把抽象的枯燥講解融于直觀的故事演繹中,加深學生的印象,以期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孫權勸學》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簡約,且以對話為主,簡短的對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與性格,把它當作一個簡易的劇本來學習更合適。因此我將整體教學活動分成兩大塊:前期是以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教師點撥為主的自學活動,著重引導學生就文中關鍵性的字“勸”作分析,說明呂蒙由一名不愛學習的武將到憤而求學并卓有成就,以致連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魯肅都驚嘆不已,結友拜別,可見孫權之善“勸”;后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學生根據課下注釋閱讀全文,貫通文意。
盡管這節課已過去了很長時間,但同學們和我的印象仍較深刻。通過這次教學活動,我深刻地認識到了“活動”或者“教學游戲”在學習過程中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讓我們牢固地記住這個故事,而且還激發了大多數同學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我想,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故事性較強,較形象的文言敘事短篇或許有一定的啟示性。
新課標鮮明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通過發揮學生的想象來增加他們學習的熱情。記得我在上《木蘭詩》時,學生對花木蘭替父從軍很感興趣。當講到“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為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時”,學生問:“木蘭為什么要辭官還故鄉?在朝做官為老百姓著想不是更有意義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替父從軍本已是萬不得已,花木蘭又怎能留在朝中做官呢?”又一同學說:“怎么不可以,我就不信皇帝會治女英雄的罪!”“對,如果木蘭表明身份留在朝中做官,說不定通過她的努力,在那個時期婦女就會解放,也不用忍受這么多年的屈辱了。”這如此大膽的想象,學生們依然在爭論著,我沒有去爭論結果,但一個想象的開放性的作業卻已形成,于是,我寫了以“假如花木蘭留朝做官”為題的訓練題目,同學們進入了更激烈的討論。
改變學生對文言文的態度,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之所在。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機械記憶為理解記憶,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才能達到教師“寓教于樂”、學生“樂有所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