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新課程中的最大變化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為此,新課程需要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如下轉變:在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寬容;在教學關系上,強調幫助、引導、交往;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創新;在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強調合作、溝通、交流。
【關鍵詞】新課程 教學行為轉變 尊重 贊賞 寬容 幫助 引導 交往 反思 創新 合作 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09)10-0038-02
新課程,給我們萬千教師提供了一個專業發展的新舞臺,課堂教學就是一臺戲,教師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這臺戲的質量。然而教師走進新課程最大的變化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為此,新課程就需要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變化,究竟怎么“變”才能唱好這臺戲呢?
一、在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寬容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往往是“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甚至“你不聽也得聽”,學生完全任老師擺布,我們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忽略了學生也是一個具有獨立個體的社會人,他們有情感、有思維、有獨立的人格尊嚴。走進新課程,我們要確立與學生平等的觀念,克服“唯我獨尊”的傳統觀念,我們要學會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意見和感受,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只有在平等的情感交流中才能建立民主、和諧的關系,真正去理解、關注我們的學生。因此,教師在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時,尤其要尊重以下七種學生:(1)尊重智力發展遲緩的學生;(2)尊重被孤立或拒絕的學生;(3)尊重有過錯的學生;(4)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5)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6)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學生;(7)尊重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
新課程還要求教師能善于及時贊賞學生,要學會寬容和等待。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1)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愛好、專長;(2)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3)贊賞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4)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我們一直在贊賞學生,可我們贊賞比較多的是班內的那些所謂的“精英”,而那些智力發育遲緩、學業成績不良、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你贊賞過嗎?其實,他們才是更需要我們贊賞的,更希望得到你鼓勵的。
教師要學會寬容,因為寬容是一種力量,是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有效方法。當然,教師在贊賞、寬容和等待的過程中,更意味著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在探究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出現停頓、失誤,但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應該耐心等待,待到他豁然開朗之時,正是他收獲成果之日。因此,對學生的發展和評價應保持適度的寬容,要善于把對學生的批評轉化為期待。
二、在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交往
新課程明確要求:教學的中心應該在于學生而不在于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創造者和發展者。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依賴“教參”。如今,可以說已沒有完整的“教參”,即使現有的教參,已經不能拿來直接上課了,絕大部分內容是啟發教師的思維,給教師一個思索創造的空間,新課程為教師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保證,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不應是課程被動的執行者,而應是課程積極的促進者,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幫助學生檢查和反思自我;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和形成有效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的知識的個性意義和社會價值。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學生完成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教的過程在于交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苯虒W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的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交往還意味著對話、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進學生的發展,又促進自身的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心靈的開放、個性的張揚、潛能的釋放。
三、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設疑、反思、創新
新課程強調的是要給學生留下問題,設置疑障。學生提不出問題的課不算是成功的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就要下功夫,研究新教材,吃透新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問題的設置上,根據學生認識水平的心理特點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且觀點新穎的問題進行設疑,置學生于問題情景之中。
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按教學進程,教學反思可以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進行。在教學前反思,可以用新課程理念,走出過去目標單一、過程僵化、方法機械的“定型化”的教學模式,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出發,拓寬教育的時空,拓展教學的內容,優化教學的過程,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反思,是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的反思,經常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并盡量公開又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反思是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要常常了解學生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視,隨時修止。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通過這樣不斷的反思,使教師不斷認識“過去的我”,進而產生重新認識自我的需求,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不斷提高教師自我反思的意識和增強自我監控的能力。
新課程還要求教師能創新性地開展工作。教師應遵循教學規律,并結合教學實踐進行突破和創新,更新自己已有的教學觀念,改善、充實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使經驗得以不斷提煉、發展、升華,更科學的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做到“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
四、在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溝通、交流
教師的合作是新課程提出的重大要求。教師之間互相合作,能共同切磋一些新想法,能有機會用多種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從中比較優劣、革新教法,同時也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合作學習的典范。每位教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學科,還要主動關心和積極配合其他教師的教學,從而使各學科、各年級的教學有機配合、相互促進。同時,教師還應注意與各種社會力量的合作,特別注意與家長溝通,及時向家長解釋教育新理念,宣傳教育改革新舉措,與他們共商教育問題,同解教育難題,讓家長也在教育子女的工作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新課程還強調教育者之間的交流。沒有“交流”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學,教育者之間在交流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在交流中不斷總結、不斷提高;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揚長避短,使教育者在新課程中實現共同的自我超越。
總之,新課程改革賦予教師角色新的內涵、新的定義,我們只有在深入學習課改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這樣才能真正領會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才能更好地登上新課程這個大舞臺,也才能演繹出更精彩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