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政治學科的設置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且對教材做了比較大的改動,使我們的政治課程開始與時代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在高中階段完成中學生應有社會需要的政治知識與理論。怎樣學好政治、應該如何生成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問題去適應高考改革的“指揮棒”又提到新的議題,我們一般認為,學好政治的能力生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嚴密的邏輯分解教材知識的能力即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能力;另一種是獨立地創造性地分析具有社會價值(包括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能力。無疑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政治理論的能力”,因為學生高中階段的政治學習畢竟是基礎理論的學習,為自己未來大學學習奠定一些政治基礎理論以及進行一些基本社會問題創造性分析的基礎,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們的傳統教學,特別重視政治理論學習能力的培養,采取的方法是“滿堂灌”──讓學生多聽一點,教出的學生是“記憶型”的──學生的大腦都成了裝知識的倉庫。但是,學習政治的最終目的,卻是理論聯系實踐以及在實踐中的不斷創新。不論是政治理論的運用,還是理論創新,都離不開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究,沒有了探究,任何學科都會失去靈魂,特別是政治學科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而目前的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生成不夠重視,特別是忽略了探究和創新能力的生成,這與我們所倡導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是不相融的。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幾乎讓人感覺到,政治就是記記記。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有時候,我們的教育,卻讓學生處于從屬地位,長此以往,只能使學生對政治學習的功利性,敬而遠之,甚至是畏而遠之。本人認為,這應該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因此,改革政治教學,怎樣生成學生的學習思想政治的能力的探究,實在是必要、重要和緊迫。
學好思想政治的能力生成性探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了許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的能力生成的幾點嘗試,它包括教材理論知體系的建構、基本技能與解題能力的生成、創新與反思等幾個方面。
一、教材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
人們常說“知識就象網絡的世界”一樣相互聯系。怎樣構建好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它是思想政治學習基本技能與解題能力生成的基礎。只有構建好主干知識及主干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才能奠定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通過對教材的理解,提煉關鍵要點來生成知識的框架,這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通常可以使用主體發散性與收斂性思維去創建知識框架。比如講授哲學與生活,從哲學知識體系中就可以知道主干與支干知識的關系,使教材知識清晰化。物質觀是第四課、意識觀是第五課、聯系觀是第7課、發展觀是第八課、矛盾觀是第九課、辯證法的要求是第十課、歷史觀是第十一課、價值觀與人生觀是第十二課。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聯系下列知識如:哲學與世界觀、方法論、具體科學的關系;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對立和哲學的基本問題、基本派別的關系。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生成具備“嚴密的邏輯分解與把握教材知識的能力”。
不僅哲學與生活的知識體系可以構建成這樣,其他模塊也可以,比如經濟生活教材中主要是講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的主干知識,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這些知識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政治學習中知識體系的作用和魅力,這樣也可以使學生具備更加扎實的基礎知識以便在考試中有更好的發揮。
二、基本技能與解題能力的生成
構建了知識體系,只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第一步,房子要建得漂亮,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技巧與能力,否則你的知識只會成為束之高閣的“空中樓閣”。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分析具有社會價值(包括政治生活、經濟生活與文化生活)的能力,這與政治考題的社會化是分不開的。要生成這一能力就必須加強對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指導。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們學習樂在其中,才能培養出學生不斷探索的欲望。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 教師“教”的目的不是把現成的知識塞給學生,而是要達到“不教”的境界,即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生成一定的基本技能與解題能力。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因此,改進課堂教學,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學生“會學”。怎樣才能貫徹于教學之中?有這樣一原創題:只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就能實現文化創新。(1)實現文化創新要不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要,然后回答為什么?(2)實現文化創新除此之外,還要怎樣?案例二:(08廣州二模的能力題)背景: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尤其他畫的奔馬,馳譽世界,幾乎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志。
辨題:借鑒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就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借鑒和吸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是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體現;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文化作品是文化創新的體現。再套用原創題的解題方法,這樣去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與技巧。
政治試題非常重視材料的分析與知識的鏈接,我們更應注重學生的導讀材料的閱讀能力與演繹歸納知識能力的培養。導讀中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搜集與篩選材料的知識能力。從閱讀中做到提綱挈領,加強對政治現象、經濟現象、文化現象與哲理性問題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包括對政治學科的深層次、隱含的內部關系的實質和重點,逐步學會演繹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題的方法。在這里思考尤其顯得重要,因為它是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的過程。養成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應用知識的合理性,反思各種方法的優劣,反思各種知識的縱橫聯系,適時地組織引導學生學會從社會中尋找知識,特別是政治學科與時俱進的要求,對國家政策了解,形勢的變化,必須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發散性與聚集性思考。
三、鼓勵學習創新與反思,讓學生學有創見。
在政治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且要鼓勵創新,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在《文化生活》中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要求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是中華文明能延續千年的緣故。今天的中華文化要求得到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去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1.注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識間的聯系,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學科的思維規律,提出恰當的富于啟發性的問題,去啟迪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試驗、分析、猜想、歸納、類比、聯想等思想方法,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
2.引導學生做好研究性學習的探究,開闊視野與思路,重視發散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探索。以上是筆者在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當然,教無定法,在培養學生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探索,以找出更好的提高學生素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