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情感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種努力和創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p>
馬克思也說:“情感是人的自身本質力量的顯現。”感情是造成一切事業成功的偉大動力。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的傳遞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識,冷冰冰的思想,學生是不會接受的,即使強制接受,也是暫時的。因此應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那么,在教學中應怎樣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談幾點見解。
一、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語文教材凝結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僅向學生提供知識信息,而且還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品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老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宣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語文課必須進行情感教育,依據文章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以“文章情”為基調,用“教師情”來誘發、喚起“學生情”。羅曼#8226;羅蘭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苯處熞阎R和感情傳授給學生,必須在備課時首先增強自身對課文的真切感受,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飽滿的思想感情,應運用已有的語言文字知識,去熟悉、研究課文,對文學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并通過作品語言領會作品內容,通過自己的感情來領悟作家情感的脈搏,引起感情的共鳴。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擔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見,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如果能以靈活多變、新穎獨特的導入語,或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能引起學生精神活躍的問題,把學生帶入新鮮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如:我在講明代古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的導入語:“生活中,我們也許有過這樣的體驗,家人歡聚,共享天倫,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些一旦離開,你會追憶那一份快樂、那一份熱鬧,常人如此,內心情感異常豐富的作家更是體會頗深。明代著名古文家歸有光在寂寞凄涼的時光里,回憶起家中許多往事,歷歷在目,揮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觸之不及,情之所至,悲從中來,寫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的佳作——《項脊軒志》。”飽含感情的導入語結束后,教室里異常寂靜,導語的情與眼前的景誘發了學生的主觀情感,這種情感又滲透到文學作品的教學中,使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鳴升華。
三、用語言打動和感染學生情感
許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影響學生的最積極、活躍的因素,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情感感染力不僅是一種間接的無形的情感教育,而且也是一種培養學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教師怎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感染力呢?我認為,一方面教師必須學會正確控制自己的情感,切勿冷若冰霜,板著面孔,也不要兇神惡煞,怒容滿面,即使在自己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經受了難以忍受的打擊時,也要努力做到控制情緒。另一方面,教師必須學會從正面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動情,教師教學就要選擇和調整好自己的語氣和語調,為自己的積極情感尋找一個最恰當的表達方式,這一點在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手段,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內容,用不同的語音、語調來進行朗讀,該昂揚時昂揚,當低沉時低沉,讓濃郁飽滿的情感進入學生的心田,把學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喚起感情的共鳴。
四、營造一種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過程?,F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學生能作自主的選擇。我的組織管理是為學生樂于學習語文、創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和環境服務的,是為學生自我駕馭、開發潛能服務的。高中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有顯著發展,喜歡獨立思考,對各種問題總有自己的見解,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具有強烈的探索、求知欲望。這要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觀點具有共同的感受,創造性地對待學生,并且要求做到不管學生的觀點正確與否,都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價值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產生成就動機,增加學習興趣,行動上也表現主動、創造性強。這樣,使課堂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感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