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學生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一陣地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筆者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激發好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好奇心是推動兒童主動、積極地觀察、思考,展開創新性思維的內動力。為促使兒童好奇心的發展,應經常向學生提供能引起觀察和思維變化的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努力創新。因而在語文教學上,教師要多設計讓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的訓練。如《小攝影師》一課,抓住高爾基的話:“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請他進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小男孩還會再來嗎?我抓住學生迫切想知道的欲望,組織小組合作,深入討論,大膽想象,學生自由發表了如下見解:(1)故事發生的當天下午,小男孩所在學校的一間教室里,同學們盼回了忘帶膠卷的小男孩。有的埋怨,有的理解。為了不打擾高爾基,孩子們決定分頭到報紙、雜志上去找高爾基的照片。(2)故事發生的第二天早上,小男孩又來到高爾基的辦公室,給高爾基照了相。高爾基讓秘書給他和小男孩照了合影。(3)故事發生的第二天中午,小男孩為了不打擾高爾基,在他的辦公樓外等了一上午,終于等到高爾基出來,搶拍了照片。(4)故事發生幾天以后,高爾基收到小男孩的一封信,信中寫到:“那天浪費了您那么多寶貴的時間,真對不起,我不再打擾您了。”高爾基看完信后立即讓秘書派車,按信封上的地址去接小男孩。(5)故事發生一年后的一天,小男孩在街上偶然遇到從圖書館走出來的高爾基。高爾基帶他到辦公室,拿出相機讓小男孩給自己照了相。(6)十年后,當初的小男孩已長大成人,成了一名真正的攝影師。他又一次來到高爾基的辦公室,完成了兒時就有的心愿。可見,學生的想象是多么豐富,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特點,注重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啟迪學生創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
二、激發求異,培養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新思維形成的形式。這就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能力從新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教師要抓住能撞擊出學生智慧火花的環節,鼓勵學生把要解決的問題和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學過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不同見解。例如在教學《稱象》一課時,我提出這樣的嘗試問題:“小朋友,你們有沒有比曹沖更好的稱象辦法呢?”讓學生在贊嘆古代的曹沖聰明之外,還有信心向曹沖挑戰。這一問題激起了學生創新的熱情,有的學生說:“曹沖用的是石頭,比較麻煩,岸邊不是有泥土嗎?取土方便。”還有位學生說:“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頭,就用人,因為人聽指揮,說上就上,叫下就下。”再如:在《赤壁之戰》的教學過程中,談到曹操用“鐵索連船”這一決策的利弊時,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弊大于利”,無形在感到“曹操很笨”。這時候站起了幾個學生,大膽地提出質疑,認為曹操是個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觀點。由此,一場小型的課堂辯論展開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一是鐵索連船是根據曹軍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決策,不連船,曹軍會暈船,永遠過不了長江;二是冬天東南風罕見,火攻機會很小;三是鐵索連船可以增加曹軍戰斗力。經過一番面紅耳赤的爭辯后,大家終于達成一個“新”的共識:鐵索連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關鍵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謹慎,注意風向,揚長避短。這堂課正是由于幾個學生的大膽求異,才引發了一場唇槍舌劍,不僅使全班學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且還產生了一個創新的見解。顯然,在語文教學中注重示異思維訓練,能促使學生跳出通常定式的思維圈子,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達到培養創新思維的目的。
三、注重挖掘教材空白,培養創新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挖掘教材,借助教學重點、難點和讀寫訓練,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例如《窮人》一課,最后一段寫桑娜懷著不安的心情,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丈夫,試探丈夫的態度。漁夫表示要把孩子抱回來撫養,并催桑娜快去。這時,桑娜拉開帳子。西蒙的兩個孩子怎樣?善良的漁夫怎樣做?以后又是怎樣?這些作者都沒有寫,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間。我利用這一能夠創造想象的因素,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合理想象“拉開帳子以后”的情景和“孩子在桑娜家”的情景。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設想,既豐富了想象力,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幫助窮人的美好品質。
四、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實踐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重要意義。如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我抓住兒童關于表現自己的特點,采用扮一扮課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課本中的有關情節的辦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習“完璧歸趙”時,我讓學生把這個故事改編為課本劇來演,由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劇組,并安排好編劇、導演、演員、劇務等,做到人人參與。表演時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宮獻壁”這段戲,小演員演得十分逼真,面對秦王絕口不提換城之事,飾藺相如的學生,手持玉璧,理直氣壯斥責秦王,他的語言、動作將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勇敢機智、不畏強暴充分表現了出來;而飾演秦王的學生的表演,也生動地再現了秦王理屈詞窮、無可奈何地放回藺相如的尷尬丑態。這一形式,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把思考的內容描述出來,對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憑借教材能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因素很多,只要教師潛心鉆研,善于發掘,有的放矢地進行科學訓練,定會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