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是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先導,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質疑是十分重要的。激發學生質疑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其智力;可以反饋評價,調控教師的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擴大思維廣度,提高思維層次,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如何學習。作為歷史課教師,不僅要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鼓勵學生不斷質疑,同時教師要更認真地對待和努力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充實學生知識,打好質疑基礎
問題的提出總是以一個人的知識作為前提,產生于學生已知知識與未知知識之間出現差異或矛盾的基礎之上。學生質疑的膽量不僅來自教師的直接鼓勵,更來自于自身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較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為學生質疑打下充實的基礎。例如:在學習“西安事變”時,先為學生提供有關“西安事變”的國內外的歷史知識。在了解有關“西安事變”的背景、過程、影響等方面的知識后,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西安事變”。經過一番學習和思考后,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一是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中外歷史上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二是國際形勢是怎樣的?三是美國、日本及中國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態度(或主張)怎樣?這些問題的提出較理性地注意到了國際形勢的特點和中國國內各派別的矛盾,說明學生已掌握了有關“西安事變”的基礎知識并具有潛在的創新意識。
二、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學生才敢質疑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力求營造有利于教學的氛圍,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他們敢于質疑。
首先,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重視課堂上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教態要自然,微笑進課堂,熱情大方,和藹可親;教學語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動人,要能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應在人格上對每位學生一視同仁。其次,要多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給更多的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發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大膽思考,各抒己見,允許學生當時質疑,可隨時打斷老師的講解,隨時陳述自己的疑惑或見解。再次,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及時地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發言,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的尊重和認可,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即使學生提的問題毫無價值,也不能輕率地予以否定,還要制止部分學生的譏笑。
三、教給學生質疑的技能
會提問題,是一種能力。有的學生想提問,但不知如何表達;有的學生就是給他再多的時間思考,他也提不出問題。這時老師不能一味地責怪學生,而是應幫助學生,創造問題情境,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為學生提問作鋪墊。
1.運用歷史學相關知識與生活印象的差異,引導學生質疑
歷史與現實有密切的聯系,通過歷史能給人現實的思考。因此在學習歷史時,必須將現實與歷史進行有機地結合,去反思歷史與現實的差異。如在學習唐朝的歷史時,同學們都會感受到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強大與繁榮,自然會聯想到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后,從而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唐朝會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而近代中國又為什么會變得如此落后呢?這樣,通過知識與生活印象的差異的沖突,誘導學生質疑。
2.對某部分內容相似、相關或相反的知識上進行比較
比較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或不同物體、不同現象之間的異同,常常能提出具有獨特性的問題。比較的類型主要有類比和對比,有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通過類比能發現事物之間的共同點;通過對比能發現事物之間的不同點;通過橫向比較可以找到事物彼此的異同;通過縱向比較可以找到事物的前后變化。如在學習洋務運動時,我向學生設問,“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中日兩國都進行了自救運動,但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樣通過比較,在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3.利用逆向思維法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思考問題常常是順向思維,很少進行逆向思考。逆向思考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歷史,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在討論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時,學生會很快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結論(這屬于順向思維)。此時,我立即反問學生:“落后”就一定要挨打嗎?(這樣由順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這一反問,學生一時愣住了。隨后,學生立即反應了過來,對呀,落后就要挨打,這沒有道理,其實落后不一定挨打,比如阿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侵略就取得了勝利。
四、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自主釋疑
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有了“疑難”就要想方設法解決。如何解決呢?
1.堅持開展小組合作活動,鼓勵組內自主釋疑
在歷史教學中,我都堅持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課堂上我把學生的質疑與小組討論相結合,學生讀了課文后提出了很多問題,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聯系課文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解答,不能解答的問題全班交流。這樣一來通過小組討論過濾掉了一些淺顯的問題,而把一些有難度的問題相對集中起來,全班交流。既充分利用了時間,培養了學生質疑、解疑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有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重點,突破了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鼓勵學生提問,師生互動釋疑
盡管教師在上課時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活動,解決了一些淺顯的問題,但學生還會存在許多問題,需要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猜想,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對于學生的問題,可以采取讓學生自己在相互討論中解答,也可以通過教師作些補充和歸納加以明晰。對此,通過合作學習,學生都一一做了解答。
總之,對于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于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因此,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真正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是促進創新學習,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