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成為焦點的環節。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以“以感悟為導向,以寫作為目標”引導學生的學習,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重復“教師津津有味地講,學生百無聊賴地聽”的灌入式教學,盡可能地解放學生的思維。
《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學生根據個人不同的閱讀角度,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從各自的內心出發,得到獨特的審美愉悅。這就是我個人在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感悟:調動學生對文本從不同角度開拓廣度挖掘深度,使學生全面感悟文本的魅力和內涵,而且授之以漁,切實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
一、要使學生對文本“悟讀”
語言的韻律節奏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豪放激昂的情調,往往采用明快緊湊的節奏,所用詞語也清脆響亮;抒發深沉婉轉的感情,節奏就平和舒緩,音韻柔和。對于一些精要的好文章就應該反復朗讀,熟讀成誦。讀多了,讀熟了,文章流暢的韻律感,生動的形象感,深厚的意韻感,就都能體會到。對于這一點,許多國學大師都做過精辟的論述。美學老人朱光潛這樣說過:“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確切含義,還要推敲出全篇文章的氣勢脈絡和音聲節奏,使它沉浸在自己的心胸與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行文時,于無意間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巴金老人也說過:“如能爛熟幾百篇文章在胸中,不但知道文章是怎么回事,也能知道文章是怎么寫的了。”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通過誦讀,使學生讀出文章中蘊含的志愿軍對朝鮮人民那種親人離別的傷痛之情,讀出志愿軍和朝鮮人民那種并肩作戰的英雄之情,含著深情,沉浸其中,自懂其義。再如教學《白楊》一文,是優美的抒情散文,含義深刻,就要讀出它的哲理和文本背后對扎根邊疆的贊美之情。
二、使學生能夠深刻地體會各個文本的寫作背景與文本之間的聯系,有效揭示使學生入情入境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揭示環節感興趣,是學好文本的良好開端。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必須從文本的揭示環節入手。怎樣揭示文本,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引起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我在教學中,善于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和文本的不同特點,采用靈活變換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時,通過師生共同分析,讓學生懂得課題關鍵字眼是“飛奪”,明白課文的中心背景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為粉碎敵人前后夾擊,搶時間,攻天險,奪下瀘定橋。為學生深入學好課文架設起總體框架,深入了解文本背景,了解時代特征,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求知欲望。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說過:“感人心者,莫過于情”。借助插圖、幻燈、錄音、錄像,努力創設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情景,可以達到“動情”、“感知”、“曉理”的目的。如《桂林山水》一文揭題前的導語是:我國有很多山川大河,風光旖旎獨特,今天,我們去游覽號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展示桂林山水課件,讓學生邊聽解說,邊看具體景色,邊悟語意。這樣形式活潑、圖文并茂、情感交融,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新文本的情感。使學生進入想學好問、愛學善思的感悟境界,為其后的課堂教學開創有利的局面。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三、根據小學階段不同文本特點掌握感悟的思路與方法,知其重點,才能得其要義
我根據文本的特點作如下歸納:
教學寫景的文章,比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在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創設情境的同時,使課堂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以“感悟”為基調引導學生,每個學生對景色的興奮點各有不同,從而使學生在感悟、朗讀自己眼中的美景時,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敘事的文章,比如《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在使學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感情色彩,或激昂或睿智,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獨具匠心的布局,巧妙的語言,豐富的內涵,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自己感悟的地方,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不是教師逐段地分析講解。
教學寫人的文章,比如《小英雄雨來》、《倔強的小紅軍》等,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通過具體事例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或喜歡或敬佩或同情,從學生的眼里去看去理解,用學生的語言去表達,摒棄參考書式的標準答案,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與廣度。
教學散文時,尤其是借物喻人,借物言志的文章,如《白楊》、《墨竹》、《石灰吟》等,通過學生“感悟”作者優美的語言,“感悟”物的精神,進而感悟人精神,理的精辟,通過主動感悟去體會文章的精髓。
感悟,是學生主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而不是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強迫去理解課文,是教師課堂態度的一種轉變,是真正走進美文,具有人文精神的體現,徹底地解放教師和學生的頭腦,真正的實現語文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