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因此,英語教師必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促進學生發展的、科學的教學方法,新課程帶給教師的是全新的挑戰,從而教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的過程,所謂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因此,如何科學地開展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英語,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興趣,有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好奇心、求知欲,不僅能使學生情感遷移產生興趣,而且注意力也特別集中。并且,隨著深入的學習、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成就感的擁有,興趣也會與日俱增。
1.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要引起學生對一項學習任務(學習目的)的注意和興趣。其次,使他理解完成這項學習任務與他密切相關。再次,要他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這項學習任務,從而產生自信心。最后,讓他產生完成學習任務后的滿意感。教學中首先要使用新奇的手段,用個性化或情緒化的材料喚起學習感知,用提問、反論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用多種講授風格和形象化實例及比擬來增加學習的情趣。
2.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詞匯教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歷來被認為是最枯燥乏味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在記憶單詞方面失去的學習興趣,如果把詞匯放到句子中,再運用投影把抽象的文字符號以各種絢麗多彩的畫面呈現,動詞以動作表現;名詞以實物或靜物畫面表現;其他難以單獨表現的就配以恰當的語言環境,或老師用手勢、表情來輔助表現,這樣就會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可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從而全面調動學生看、聽、想等多方面的積極性。
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能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例如:舉辦英語晚會、知識競賽、采用學生輪流匯報制度。這類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有話能說的場所和機會,會讓學生表現出空前的熱情,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會在這些實踐活動中逐漸提高,學生樂于學習、善于總結、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素質也就會在其中逐漸形成。
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江澤民同志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學習欲望的產生往往是由疑問引起的。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疑,造成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設置疑問,培養創新精神應始于問題意識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對課文內容提出疑問,學生只有在認真鉆研的基礎上,才有問題要“問”,所以,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問,增進教學民主,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消除課堂上的緊張感和焦慮感。維護他們提問的機會,鼓勵他們敢問,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常有疑點與問題,才能常有思考與創新。
2.積極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老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要有意識地把易混淆的問題拋出來,啟發他們獨立思考、潛心鉆研;再組織課堂爭論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得到了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精神
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天賦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給他們更多的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去獲得知識的方法,以達到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流關系,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要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安排上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想方設法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有位名人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課文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與摸索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因此,學生發散思維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