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1998年踏上了小學英語教學這一片綠草地,驀然回首,時間已悄悄地溜走了10年。回想自己所走過的路程,心中感觸頗深。學生對英語這門新開設的學科,開始有一種新鮮感,到后來常常會因“太難”而放棄,所以我們英語教師要特別注意從各方面來關愛學生的成長。
一、與班主任、家長有所溝通
在教學中,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我們有哪些想法或做法,很有必要與班主任溝通一下,因為學生比較聽班主任的話;家長有事一般也找班主任,有時還會向班主任提任課教師的意見,影響任課教師的情緒,進而影響到學生。記得剛開始上課時,學生總是不習慣做家庭作業——回家聽、讀、說練習。我很納悶,學生給我的感覺是喜歡英語的,怎么就不做作業呢?我向班主任了解,結果幾個班主任提供的答案幾乎是一樣的——學生哪里會將聽、讀作業當作業。對他們來說,聽、讀作業就是“沒有作業”。后來,我跟學生強調了作業必須做,加上班主任的介入,不做聽、讀作業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觀。有的家長自己不懂英語,或者對英語一知半解,但又感到現在英語很重要,孩子應該學好英語。所以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發音不準,甚至擔心老師的發音不準;有的發現孩子不會認、讀已學過的單詞,就會發些牢騷,而且這些牢騷往往是沖著我們英語老師來的。這就要求我們要與家長有所溝通,特別是剛開始時,要讓家長對我們有信心,其實也是讓學生對我們有信心,因為家長的話常常影響著學生的態度。
二、讓學生有成就感
現在我們都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如何維持學生的興趣又是我們最頭痛的事。我想,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在努力了一段時間后看到自己的成績,讓他們有成就感。我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對執行我提出的要求感到很難,其實這是他們的畏難情緒在作怪。一旦經我提醒,他們又馬上感到,這么難的問題自己也會,就拼命喊“Me! Me! Me!”這時我絕不吝嗇,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來表現。如果時間有限,就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操練,讓他們把心中想說的話全說出來。讓他們知道自己能說這么“難”的英語,感覺自己“非常棒”。有時內容確實比較難,怎么辦?這時千萬不要為了趕進度草草了事,或只是讓學生課后去鞏固,其實這樣做也加重學生的負擔,還會讓學生產生畏難情緒。碰到這種情況,如果在下堂課中能再用10到2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學生會覺得:上次這么難的內容,現在不是變簡單了嗎?也就是讓學生有成就感。我現在任教的五年級是從別人手里接過來的。剛接手時,學生的基礎很差,前面學過的內容沒有多少會讀的,接下來的全是新內容,難度又有所增加。怎么辦?我心里特別著急,為把他們的壞習慣改掉,把學英語的興趣培養起來,把前面落下的知識補上去,我想盡一切辦法,可是效果不好。后來我靜下心來,回想自己所做的—切,尋找其中的原因,發現我的許多做法其實都在有意無意中提醒著學生,讓他們感到他們的成績很差,他們的英語基礎很差,我對他們感到很煩。這樣一來,學生對我這個英語老師不可能有好感,對英語也就產生了畏懼感,哪里還會有什么興趣?與之相反,我從三年級帶上來的學生由于平時表現好,我常常毫不吝嗇地送給他們一些表揚;也由于他們的基礎好,我常常讓他們用英語表達,他們也感到自己很能干,就更想表現自己,于是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兩者一比較之后,我改變了做法,課堂上盡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哪怕是很簡單的內容,讓他們說說也好,慢慢地他們的自信心培養起來了,對英語也慢慢產生了興趣——這都是學生的成就感在真正起作用。
三、注意學生間的差異
人們常說十個手指伸出來有長短,更何況學生呢?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可是在真正處理問題時,我們卻很難擺正對程度不同的學生的心態。
在部分學生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往往會心急如焚,給學生和自己都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事情則變得越來越糟,甚至師生之間會產生對抗情緒。特別是那些其他功課較好,而英語不是很好的學生(尤其是男生),老師對他們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想法——他們應該是“好學生”,但為什么會這么差呢?肯定是他們不認真,于是采取措施。而學生呢,他們覺得自己其他功課都好,就英語不好,心里也會產生疑惑,對英語會采取逃避態度,如果再加上老師對他們的懷疑,他們就會更加沒信心。但他們特殊的地位——其他功課都好,其他老師對他們都好,往往會促使他們采用特殊的方式來應付老師——與英語老師對著干,以掩飾他們的心虛。所以,這時我們老師要特別注意把握自己的心態——記住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學好英語;“好學生”不一定英語也好;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是正常的。另一方面老師在上課和布置作業時常常會忽略這個問題。我在上課時,對不同的學生不同對待,較難的知識主要是采取四人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好幫差”的形式來帶動全體學生;確實很難的問題我就叫有能力的學生回答,不要求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為了提高上課時學生的參與面,能讓更多的學生在上課時有機會用英語大聲表達,除了讓學生一個一個表現外,我更多的是讓小組里四個同學一起作為一個整體參加,這樣還可以保證膽子較小的同學有機會說出英語,只有四個人也不容易渾水摸魚。在布置家庭作業方面,作業的內容是一樣的,為了讓大家都有成就感,有積極性,在批改時采取對不同的學生要求不一樣的方法,根據學生平時的表現,以及他們本身具有的素質,達到“Very good”的要求不一樣。這樣既可督促“好學生”嚴格要求自己,也有利于鼓勵“暫差生”,讓他們感到自己也不錯,也能得到“Very good”,讓他們在成就感中建立自信心。
四、理解學生的“惰”性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即使是老師自己也是難免的。問題是如何來看待,如何來解決。不要一發現學生不做作業就火冒三丈,發現學生不讀英語就氣急敗壞,發現學生不會讀英語就更不知如何是好。其實這也是一個老師的心態問題。記得三年級剛開設英語課時,經常有家長跑來告訴我:他們的小孩很懶,不肯讀英語什么的。我告訴他們:“懶”是人的本性,更是小孩的天性,如果小孩不偷懶,就不是小孩了,問題的解決就要靠我們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以及不斷監督,小孩才會慢慢形成良好的習慣,才會慢慢地成長起來。
學生的成長關系著祖國的未來,我們老師必須從各門學科、各個方面,時時關注學生的成長,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