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只重視寫后的評價,而忽略了寫前對學生思路的拓展訓練,這實際上是忽略了學生作文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怎能讓他們寫出奇特而精致的美文。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呢?
經過近幾年的作文教學實踐與反思,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在作文教學中要落實好“設計——討論、構思——評價”這三個環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平時作文教學中的做法談談個人的幾點體會。
一、讓課前設計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他才有希望去把它做好做成。寫作文也是如此,若是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他們就會怕寫作文,會對寫作產生厭倦感。這就需要老師在作文教學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去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因此,老師在上作文課之前要做好課前設計。記得,在一次要寫以動物為主題的作文之前,我預先布置學生回家后要仔細去觀察家里或鄰居家的小動物。到了第二天寫作文的時候,當我宣布作文題時,學生們一反懨懨欲睡的常態,興致立即高昂。接下來,我讓大家打開思路,自由發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枯燥的事變成快樂之事。然后,我讓學生思考發言的內容,構思自己的作文。從而一篇篇異彩紛呈的作文脫穎而出。如張小紅寫的《可愛的小白兔》。文中從小白兔的外形與生活習性來表現它的可愛,討人喜歡。張雅萌寫出了《我與小狗的故事》。文中通過我與小狗之間發生的幾件小事寫出了小狗的乖巧、通人性的特點。徐藝藝寫出《令人“討厭”的小花貓》。文章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了小花貓的機靈、愛干凈,并不讓人討厭。一篇比一篇好。可見,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能否充分發揮與課前的設計是分不開的。
二、讓討論與構思為學生寫好作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寫作思路打開了,這并不代表學生就能把一篇文章寫好。因此,接下來,老師最好能發動學生參與到老師設計的交流活動中,營造一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靈感很容易在這種氣氛中閃現,寫作欲望漸漸強烈起來。最后,由學生獨立構思選材、組織語言,這樣就容易寫出奇特而精致的美文。例如,在一次以“考試”為題的作文寫作中,大部分同學一看到作文題就把“考試”簡單地理解為單元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會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為此,我及時對學生們進行指導,說了一句話:“同學們,其實我們的人生是由無數次考試組成的,考試時刻伴隨著我們,學習中的考試只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部分,所以說我們不能把考試簡單地理解為一次單元考試、期中考試或期末考試。”一石激起千層浪,我的話一說完,大家就考試這個話題激烈地討論起來。有的同學說犯錯誤了是否勇敢承認并改正也是一種考試;有的同學說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否勇敢去克服也是一種考試;有的同學說當你撿到十元錢是否要交公也是一種考試;有的同學說在考試中能獨立作答本身就是一種考試……通過討論,大家對考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寫作思路拓寬了,寫作欲望也漸漸強烈起來。最后,學生根據自己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不同考試進行構思、組織語言,很容易就能寫出題目不同但卻又能表達“考試”這個主題的美文。這就充分地說明了討論與構思能夠發揮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為寫好作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讓作文評價成為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的動力
1.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對學生的作文評價目的不是甄別選拔寫作高手,而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為手段來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這就需要教師變通評價標準,如我們可以不打分,而是采用等次,好的寫“優”,中等的寫“良”,一般的寫“及格”,不達到要求的寫“希望你繼續努力,爭取寫出更好的文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作文中的點滴進步。這樣才能保護和發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2.要進行多途徑評價
我們老師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時,不能采取單一的評價方式,而應讓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實行多元化、多層次、多途徑評價。張化萬老師說:“不要用經驗作為評價未來的唯一準則,不要因為我們的遲鈍而否定兒童的新奇故事,不要過分強調合理性而扼殺孩子大膽新奇的想象。”比如讓學生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進行自我評價;讓同學之間互相修改作文,互寫作文評語;讓家長監督孩子是否在作文中說真話,抒真情,對孩子的作文做縱向比較;還可以把每次作文寫得好的集中起來打印編成作文通訊,讓全校及社會力量來參與學生的作文評價……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換一種眼光看學生的作文,就能讓學生多一份成功的體驗,多一份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寫作欲望就能夠充分地被激發出來。
3.評價語氣要因人而異
好的作文評語應該短小精悍,能讓學生有所收獲,激發學生更好地去寫作。如果我們在批改學生作文后寫的評語生硬、呆板、千篇一律,那么學生會感到厭倦與反感。為此,我在批改作文的時候會根據學生所寫的作文寫相應的評語,力求對學生有所鼓勵,有所幫助,能成為激發學生繼續寫作的一種動力。如當學生在表達不成熟時,我不會潑冷水,而是潑“熱水”,經常使用“太好了!除了不好的地方。”再如學生在句子表達中出現用詞不當時,我寫的評語是“這個詞若換作這個詞,是不是會更好?”另外,在批改作文中,當我讀到學生說他寫好作文太難了,無從下手時,我的評語又是“不要氣餒,只要認真去觀察,多讀書,多練習寫作,多向別人學習,相信你會寫出生動、具體的文章來。”當學生看到老師那些親切、溫和又充滿鼓勵的語言,他們的心里一定充滿著溫暖,他們怎能不好好去寫作文呢 ?學生的寫作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了。
總之,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夠充分發揮關鍵還是要靠我們老師自己去把握。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落實好“設計——討論、構思——評價”這三個環節,那我相信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寫作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也會寫出有新意而精致的美文,我們作為老師的也不會再為學生不寫作文、寫不好作文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