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訓練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閱讀基本訓練,是眼、耳、腦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的活動。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有助于訓練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此可見,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把握三條線
1.范讀引路,點撥先行
朗讀訓練是師生參與的雙邊活動,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與聽錄音不同,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當范讀到要求學生掌握的字詞時,在這些詞前稍微停頓一下,或讀重一點,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記憶。當范讀到新詞及難理解的詞、句、段,教師可以用平緩稍低的語調給予適當提示、簡釋,幫助學生揣摩教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2.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般原則,朗讀教學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逐步提高要求。各個年級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級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讀《小小的船》,但他們不可能讀出《在大海中永生》的悲痛,《船長》的驚險、緊迫。教師在指導時要根據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規律,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考慮到學生在各個年齡層上表達能力的差別,給予適當指導。另外,在對學生朗讀進行評價時,也不能以成人化標準來衡量。在注意兒童的理解能力與成人的差異,就每次訓練來說,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授之以“漁”,舉一反三
在朗讀訓練中,教師指導要“精”,學生的練習須“多”,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的精心指導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1)選取指導的訓練點要精;(2)訓練要求細致、精要,每次訓練應有一個側重點,不可貪多求全;(3)訓練的過程需精心設計,盡量避免朗讀的隨意性。教師每一次指導學生朗讀都要考慮到朗讀訓練的要求,教師的指導方法,讀后如何進行評價等。學生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讀的方法、技能,此時,應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保證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練習。教師精心指導學生讀法,學生得法勤奮練習,朗讀水平提高一定很快。
二、抓住三個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具有情意性、形象性、韻律性等特點,指導學生朗讀,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如能善于向“性”而讀,會取得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尋找文章的情意點,把握文章的朗讀基調
每篇文章都集中反映作者的一份情感,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需找準文章中作者的情意點進行訓練。這樣既節約時間,又指導到位,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聽錄音,聽過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個字說出作者的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這樣,文章的情意點便找了出來,這時,老師告訴學生:文中的景物都蘊涵作者的這份“痛”之情,再讓學生讀,學生都能準確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調,讀出嗚咽之聲,痛心之情。
2.把握文章的形象點,指導學生析讀
教材中課文的語言大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在進行朗讀訓練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語句,把握個別用詞特別形象的地方進行訓練,讓學生既知曉文章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又能在朗讀中據以傳情達意。例如“林沖只好也從地上拿起一條棒來說:‘請教了’。洪教頭恨不得一口吞了林沖,便把棒在地上猛敲一下,沖向林沖……”這段話中,“只好”、“吞了”、“猛敲”、“沖向”這組詞用得非常形象、準確,這里“只好”表明了林沖被迫應戰的謙讓精神,而“吞了”、“猛敲”、“沖向”則可以看出洪教頭的傲慢,心急氣盛。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重點詞練習朗讀,整個句子便讀得有聲有色。
3.緊扣文章的韻律點,指導學生品讀
佳作中的許多語言具有動人的旋律,這種旋律由聲調的高低強弱,音頓的整齊勻稱和語句的輕重緩急等因素構成,它給人們以抑揚多變,和諧悅耳的音韻之美,這種感受必須通過吟誦品味才能接受,學生一旦抓住了這些韻律點,可以由此及彼地讀好全文。例如“還有一些泉聲忽高忽低,忽緩忽急,忽清忽濁,忽揚忽抑,是泉水正在繞過樹根,拍打卵石,穿越草叢,流連花間……”這一段話音頓基本一致,排列整齊有序,讀起來朗朗上口,整齊勻稱的排列中又有參差,形成了抑揚、悅耳的節奏美。指導時,讓學生細細品味,慢慢吟誦,讓學生根據語句的內在韻律,抑揚頓挫地讀出這一部分。并以此為要旨,進而朗讀《鼎湖山聽泉》的第4節。可謂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通過實踐,我們覺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準了文章的出發點、著力點,進行有針對的指導朗讀,可以牽一“點”而動全“篇”,由課內“指導”而延伸為課外“自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