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杰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為思維服務的。同時,語言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就很難獲得廣泛的知識。人類之所以優于其他動物而取得今天的進步,就是因為使用了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語言。小班年齡階段的幼兒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最佳期,幼兒的語言教育應該以語言活動為手段,以“一日生活”為途徑。作為教師應利用一切積極因素和機會,激發幼兒說話的興趣,使他們樂于用語言進行交往,培養他們聽說能力以及交往的技能,進而使幼兒在品德和思維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在多年的教學探索中,本人有以下體會。
一、利用多種途徑幫助幼兒積累詞匯
1.在幼兒游戲及“一日生活”中豐富詞匯
游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又是幼兒對周圍現實生活積極的、主動的反映活動,也是小班年齡階段幼兒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活動。在組織孩子們活動和游戲時,適時地教幼兒學習一些詞語,讓孩子們知道新詞匯的各種使用方法,自然而然地靈活運用。比如勞動時教幼兒學習一些簡單的和勞動有關的詞語:擦桌子、掃地、疊衣服、收拾、整理等。每次勞動時都帶領幼兒學說這些詞,通過這樣的方式,幼兒不僅學會并掌握了這些詞,而且還理解了這些詞的含義,并能夠準確運用。語言學習是單個詞語、句子信息量的不斷積累過程,孩子頭腦中有了積累量,在運用語言時候爆發力才會最強。許多老師抱怨,在平時的語言教學中雖然不乏傳授了許多有用的詞匯,孩子們卻很少去使用,原因就在于學得多而鞏固和復習得少。所以,在傳授了一個新詞匯、新句型后,要創造機會讓幼兒多說、多講。這樣,很快就會發現孩子們會說出許多詞語或句子。
2.把新詞教育和形象的動作、感官練習相結合,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
感覺和知覺是認識客觀現實的第一步,它是一切知識的來源,幼兒通過親自感知形象的動作,就能完成形象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較復雜的心理過程,對客觀事物做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教學中要經常讓孩子們觀察各種物體,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其顏色、形狀、材料、屬性等很重要。例如: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給孩子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水果,讓他們通過觸摸、聞聞、嘗嘗、看看等操作活動學習了“香甜”、“黃澄澄”、“紅彤彤”、“綠油油”等詞語。在故事“好玩的球”中,讓孩子們先自己玩球,從中發現了球的多種玩法:可以拍球、頂球、踢球、抱球、滾球等,這時,讓小朋友們一邊講、一邊做相應的動作。這樣,小朋友在觀察畫面時,很快就能理解并講出新詞語了。通過教學實踐,深深地體會到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多種感官強化,可以使大腦神經聯系廣泛牢固,有助于深刻地記住詞語。在小班孩子剛入園時,可運用各種朗朗上口的兒歌來引導幼兒習得日常規則,如:吃飯時,教幼兒學說兒歌《飯菜香噴噴》,洗手時教幼兒說《洗手歌》、《小小毛巾》,游戲時教幼兒說《排排隊》、《坐滑梯》等。另外,給孩子們講一些短小精悍、世界著名的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先讓幼兒反復欣賞,逐漸過渡到跟講,最后到復述。在復述過程中,為避免枯燥,建議讓孩子們扮演角色來表演這些故事,在表演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學到了許多本領:分配角色、變化聲音、站立的儀態等,進而達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
二、在“一日生活”中為幼兒創設語言交往的機會
1.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幼兒進行語言交往
小班幼兒年齡小,很多小朋友剛剛脫離家庭生活的懷抱進入一個陌生的集體環境中,他們和老師、同伴都處于一個熟悉的過程中,因此,要對他們進行語言教育,只有“讓教育存在于不教育中”,也就是讓他們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習得。比如,在剛開學的點名活動中,引導孩子學習和別人問候的各種方法,先是利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來進行問候,孩子們覺得很有趣,他們也就樂于參與了,例如學習“老師早”、“老師好”、“Hello”,除此之外還有鞠躬、用微笑和手勢、擁抱等打招呼的方式。對于內向不愿開口的孩子,鼓勵他:“如果下次你能說‘老師早’我會非常高興的”,如果是能力強的寶寶,對他說“明天,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和老師、同伴打招呼呢?”在學問候這件事情上,相信會對孩子們有所幫助的。另外,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吃、穿、睡、如廁等活動中,注意給幼兒提供語言交往的機會,使幼兒在飯前、睡前及脫衣前都可以用語言來了解對方的需要,并增強對同伴的親切感、責任感,從而加深友誼。
2.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
首先,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幼兒有話愿意講。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同周圍人的生疏,就容易“沉默寡言”,有的與老師、同伴雖已很熟悉,但也常常不愛交談。因此,要努力創設家庭式的氛圍,與幼兒平等相處,尊重每個幼兒,積極鼓勵,引導幼兒說話。尤其當幼兒主動與教師說話時,教師要認真地聽,熱情地與幼兒對話,并善于將話題稍作延長,一旦幼兒解除了緊張心理,就越來越敢說,越來越愿意說了。
其次,利用自由活動時間,給孩子提供更多語言交流的機會。另外利用餐后這段自由活動時間,可參觀校園或欣賞園內走廊里的畫展或主題版塊,對小班孩子來說是充滿新鮮和好奇的,在參觀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說很多話,如:說說你喜歡哪幅畫,上面畫了些什么?這幅畫的哪些地方你很喜歡?(注意:盡量少對小班孩子提一長串的“為什么”)在參觀過程中要讓孩子多與同伴講,老師要少講或帶動膽小的幼兒講話。
三、家園共育,共同培養
家庭是幼兒生命的搖籃,是孩子最溫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樂的港灣,家庭成員的講話水平及語言表達能力直接影響幼兒語言的發展。因此,要始終堅持家園共育,共同培養。要利用家長座談會、專家講座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介紹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徑,幫助家長科學、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建議家長雙休日可帶孩子去公園、書店、游樂園等,充分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周圍的景物,在玩的過程中教幼兒認識事物,鼓勵孩子勇于交談。如與小朋友、售貨員、管理員們進行對話,家長可從中了解孩子們的內心在想些什么。孩子大腦中有了內容,自然會流露出想說的欲望,同時為幼兒的想象插上了美麗的翅膀。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強,有時看過一兩次廣告后也能流利地說出廣告詞,這充分表現出孩子想學習語言的渴望,因此,選擇一些合適的電視節目讓幼兒欣賞,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是很有益處的,特別是孩子較為喜愛的一些動畫片等。家長還可以為孩子選擇優美的配樂兒童詩讓其欣賞,同時也可以利用錄音機、影碟機等電教手段,讓孩子在日積月累中學習語言,加強對孩子的語言培養。
總之,一切環境都能讓我們作為一個話題來展開,只要教師和家長持之以恒做一個教育的有心人,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