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自主活動。因此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教學過程的關鍵。幾年來,我把參加新課改培訓學到的知識、講座時聽到的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加以轉換與嘗試,可喜的是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得到較好的發展,學習成績迅速提高,變得自信、大膽活潑,對任何事物都有較強的參與意識。
在教學中,無疑要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要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最重要的環節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參與者意識,在學習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果有人問,學生最感興趣,最快樂的事是什么呢?答案是一致的:玩!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偏偏學習又是他們的天職,“天性”與“天職”發生矛盾了,怎么辦?如果我們能巧妙地把最快樂的事和最重要的事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寓玩于學,既不違背孩子的“天性”又能滿足他們的“天職”,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我認為愉快教學在學生的學習中確實可行。如何把愉快教學推向課堂,讓學生在愉快中輕松掌握較多的知識呢?現在淺談幾點我在教學中的體會。
一、在快樂的情意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良好的情境,能撥動學生的心弦,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優美動情,動作演示要逼真傳神。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文,我的導語是這樣的:“同學們,新疆有個美麗的地方叫葡萄溝,那里的葡萄很多,紅的、紫的、白的……一串串亮晶晶、水靈靈的,吃上一個,哇!甜絲絲的。今天,我們就要到葡萄溝去,閉上眼睛,飛機就要起飛了……”如此一來,學生興致勃勃地閉上眼睛,想聽下文,我借此時學生注意力較集中時,把課文的大意輕松地講出來,而學生也在這種積極參與的狀態下,很主動地把知識裝進了自己的大腦。
二、抓住學生的心理,在“險”中突破
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參與學習,而且應讓學生通過探索獲得種種體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既樂于探索又善于探索,就要在學生的心理特征方面下工夫。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通常以無意注意為主,教師要如何在這個環節上有所突破呢?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設計“陷阱”,讓學生心甘情愿、義無反顧地“掉進”你設下的“陷阱”。例如教學《太陽》這一課,當講到太陽有多大這個環節時,教學過程如下:
師:同學們,太陽到底有多大呢?
生:130萬個地球那么大。
師:福建大吧,可與中國比,誰大?
生:中國大。
師:可中國與地球一比又小了,地球大吧?
生:大。
師:地球這么大,但130萬個地球才抵得上一個太陽。大家說,太陽大不大?
生:大。
師:太陽真的有這么大嗎?一定是書上寫錯了,因為我每次見到的太陽都只不過盤子那么大。沒想到書還會騙我們。
立刻,教室“唰”地熱鬧起來了,大家都急著想為老師解決問題,在同學中出現了一股爭先恐后的氣氛。抓住這個機會,我讓坐在前排的一位把手舉得高高的同學來回答,他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大聲地說出來,這時教師把話題一轉“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學生齊呼“同意!”我這才作出一個恍然大悟的表情。這樣,學生的激情不減,處于一種很自信的狀態中。顯而易見,這一環節在無形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引進自己的“陷阱”,利用他們的好強的心理特點,輕松地把知識傳授給了學生。
三、電化教學,讓學生在懸念下求知
電化教學如影視錄像、課件,這是一些頗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媒體。它可以把書本的信息通過視聽手段有聲有色地再現于學生眼前,使學生獲得一種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感受。例如教學《鳥的天堂》,在一段優美的導語后,即讓學生觀看電視的教學錄像,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和解說員娓娓的誦讀,屏幕里的大榕樹在不斷地變化姿態,盡情地展現它那充滿生命活力的綠。錄像播完了,可學生余興未盡。“同學們,電視里的大榕樹的確是美的,而作者筆下的大榕樹更美!”在這樣的懸念下,帶著對大榕樹贊美的激情一起來朗讀課文,就把學生又一次帶入新的審美熱潮中。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賴于生存、持續的動力源泉,而這一源泉的挖掘貴在吸引。一個有吸引力的教師應是一個精通各路風景的導游者,不時有“勝景”出現,使“游客”們興致盎然,這就要靠教師自身的魅力。學生對教師產生的敬慕之情會被遷移到教師所教的那門學科上,形成興趣。其次是要靠知識面本身的魅力,教師要善于讓知識在學生面前放射出誘人的光芒。
興趣是樂學的關鍵,教師是學生趣學的引路人,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天地,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其內在的學習動力,再促其勤奮與刻苦,并經過學生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歡樂,在自信、大膽、活潑、努力中更加奮發向上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