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內在動力,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思維就有了動力,便能做到執著追求,大膽探索,積極思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要把學生們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充分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面以《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為例,談談筆者在這方面的做法。
一、精心設計課前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你們認為什么最美?”學生暢所欲言后,我出示了山水畫圖片:“這些景物美嗎?”學生們驚呆了,緊接著我又播放了西沙群島風景的錄像:“此時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西沙群島太漂亮,太美麗了!”“好,今天我們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課文詳細地介紹了哪些地方的美景,請你們仔細地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讀起課文來。
二、課文講解適當創設意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講授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創設情境美,在情境美中學習語言。我搜集了很多的資料和光盤上的內容,把西沙群島的一些風光和物產都使用很形象的畫面展現在學生們面前:有海水五光十色的圖片;有海底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和成群結隊的魚的圖片;海灘上的貝殼、海島上的鳥的圖片;還有海底風光的錄像等等。同學們通過圖畫美、色彩美、音樂美,進入到一個非常美妙的境界之中,也就是身臨其境的來學習語言的美,讓學生從情境之美轉到語言學習的美,反之,從語言學習美更深化、更直觀的理解內容。這樣,不僅增強了情感,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精講多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地講授、講授再講授。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練,從訓練中發展語言。《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有那么多的內容,有那么好的語言,我讓學生通過反復練,進行內化,同時也就是發展。通過訓練來拓展他們語言的運用能力。如,課文中作者描寫魚多的方法很多:抓住了魚的顏色、外形奇特的特點以及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等等。我就試著讓學生們通過畫面看其他的魚類,也用學習課文中的方法進行描繪。因為學生們的興趣非常高,他們用了自己的一些想象力來進行描繪。比如:有的說魚嘴巴特別大,像山洞;有的說魚扁扁的,像飛碟;還有的說魚通身透明,像水晶……講得非常生動形象,應該說充滿童趣,也富有創造性。這是對教材內容的一種拓展,也是對語言學習的一種發展。學生們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會搜集各種各樣的資料,去進行介紹、去說、去演,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也達到了我們學習語言文字的目的。學是為了用,學習過程中知道了一種方法后,就可以去廣泛的運用。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受益匪淺,大大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只傳授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學生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學生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學生們反復讀,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課文講解巧設結尾,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篇文章好的結尾既可以對本節內容進行全面概括,也可以為今后的教學埋下伏筆。不但能在知識上給學生以啟迪,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獲得愉悅,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結尾的:我們隨著作者的描述和通過看錄像后,你最大的收獲和感受是什么?學生們談到了美麗、富饒、可愛的西沙群島就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于是,緊接著我就設疑:請你以導游的身份向游客們介紹西沙群島中你最喜歡的美景,編寫西沙群島的導游詞。這樣,不僅拓寬引申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擴大學生的認知視野,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因此,抓好課堂教學這個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就必須從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改進教學方法入手,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