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據課題內容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為學生策劃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的過程。教學設計直接體現著教師的教育觀,也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筆者倡導“設計人本教學,構筑人本課堂”的教學原則,即教學設計應當加入更多的“人本”元素。上午觀看的《荷塘月色》的教學錄像,其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一掃公開課執(zhí)教教師喜歡拿學生作秀的姿態(tài),注重指導學生自己去誦讀,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境界,讀出滋味。
如今,“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已經不適應當前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要求,嚴格來說,該提法也是不科學的。因為以上提法會導致教師把三者割裂開來,事實上也出現了這樣的結果:以教師為主導必然會導致“以教師為中心”或“以教師的教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必然導致“以學生為中心”或“牧羊式教學”,以訓練為主線必然會導致“以訓練為中心”而陷入“題海”戰(zhàn)術。教師心中要么沒有學生,要么只有學生;要么沒有訓練,要么只有訓練。所謂“設計人本教學,構筑人本課堂”,就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時,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這里的“人”是教師,更是學生。教師的“教”也好,學生的“學”也好,教師指導學生的“訓練”也好,都是“人”的活動,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育人”活動。
教師與學生都是“人”,都具有不同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文化、生活背景以及愛好、特長,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時,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一、“心中有自我”
教師一定要考慮到自身的實際情況,考慮實施教學的硬件與軟件條件,發(fā)揮自身特長,避開自身缺陷,以便更好地去組織教學,因為只有能夠發(fā)揮教師自身特長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實施教學設計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所以,作為教師不能盲目地效仿別人的教學設計方法,更不能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喪失“我”的特殊存在。馬斯洛提醒人們:一定不要忘記自主的自我和純粹的心靈。喪失了“自我”的教師只能是一個“老師混子”或是一個“教書工匠”,不可能成為大家。
二、“心中有學生”
筆者一再強調,所謂的“教學”不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合稱,而是教師“教”給學生如何“學”的過程。從“教學設計”的定義中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教師“教”給學生如何“學”的“設計”。教師的教學效果最終還是需要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學習效果來檢驗的,近年來“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成為教育界談論最多的課題,是指在現有的條件下用最少的時間與精力去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其根本途徑還是離不開對學生的了解與研究。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渠道也增多,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拓展,社會對教師給予了更大的期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時刻提醒自己:心中有學生。
三、“心中有真愛”
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一個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哪怕是體罰或出手打自己的孩子,同樣會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按照馬斯洛的說法,兒童就像海綿一樣,他們吸收著周圍所有的信息與影響,并把這些因素融入到他們的思想與行為之中。教師愛學生,是教師教學設計與組織教學的基本前提條件,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真愛學生的教師,才能懂得學生的需要。弗洛姆說過,每一個愛孩子的母親都具備創(chuàng)造性格。筆者也斗膽說一句:只有愛學生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
馬斯洛說過,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人幾乎整個一生都總是在希望著什么,因而也引發(fā)了一切。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不停地去嘗試,不停地去思考,不停地去總結,不僅僅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過程中添加更多的“人本”元素,在教書育人的整個過程中,甚至在人生的過程中,都牢記“人本”元素,打破陳舊的“模式”,確立因人而異的教育教學模式,實現良好的溝通,激發(fā)自身和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要做到“心中有自我”,“心中有學生”,“心中有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