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代的要求與研究性學習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按照自己長期積累形成的教學經驗,較多地關注學生對教師自身教法的適應,而很少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去適應學生的學法。
我區(qū)曾有一堂化學公開課,課題是“化學與水處理”。從教案來看,從復習對水資源的認識,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個重要原因——水體污染,特別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體污染,然后引述水體污染的四個原因,并提出化學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從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認識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本堂課的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過程流暢。而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也踴躍發(fā)言,課堂氣氛活躍。但將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做一分析,不難看出,學生對水資源的認識,是以教師使用投影儀預先將幾點認識遮住,待學生答出一點、拉開一點來進行。這與其說是討論,不如說是猜謎;尤其是講授到水體污染時,更是出一道計算題,由學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種污染,學生完全依照教師的思路去學習、分析與歸納,顯然是以教師預先設計好的答案定位,難以體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研究性學習的提出是為了改革課堂教學中不適應新形勢的弊端,讓學生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從選擇方案和研究過程、開發(fā)利用資源,到探索研究結論,都由學生自主操作,教師更多的是活動的參與者與合作者。
二、研究性學習促進基礎性學習
基礎性學習以課本為基礎,可以把握教學的深廣度,構建學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識體系,研究性學習則進一步挖掘教育內容的各種教育功能,嘗試以社會課題組織教學,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我們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興趣特長,選擇了一些適宜的課題,如:
1.利用Ti計算器,測定溶液中的電導率變化,分析溶液中反應的實質。
2.通過網上瀏覽,調查重要的礦物資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應用。
3.組織學生到氯堿總廠參觀調查,了解電解食鹽水的原理,并從經濟、環(huán)保等方面分析氯堿產品的用途。
4.調查常用電池的種類、性能、價格、使用范圍,分析各種電池的利弊,尋找新能源以及回收廢電池的意義。
5.廣泛收集有關化肥資料,了解不同化肥的使用范圍,并設計若干實驗來設想人工固氮的途徑。
6.剖析光化學煙霧的原理,設計減少汽車尾氣中廢氣的各種方案。
7.通過查找資料,了解飲用水的成分及對健康的影響,并以學校飲用水狀況為課題,通過采集小樣、分析指標、實驗對比、判斷達標等方法,對學校飲用水狀況向校方提出建議。
8.調查垃圾的分類和處理,從廣泛的材料中確定以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燒為課題,運用化學、生物、物理等學科知識,提出垃圾的分類、運輸、處理的各種設想,并就今后垃圾的處理的技術發(fā)展,發(fā)表自己的預測。
9.分析酸雨的來源和成因,調查本市為防止酸雨采取的措施,測量本區(qū)域降雨的平均pH值,設計模擬酸雨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提出防止酸雨的對策。
10.以日常生活中食品保鮮的主要用具冰箱為課題,了解冰箱的基本結構和制冷原理,分析氟利昂對臭氧層的破壞,調查食品種類與人體健康,提出食品冷藏保鮮的建議。
11.提出鹽酸中加少量醋酸鈉在中和滴定時是否影響氫氧化鈉溶液體積的命題,讓學生運用中和反應及鹽類水解知識,通過Ti計算器作出溶液pH值變化曲線,比較強堿類溶液與弱堿鹽類溶液從少一滴至多一滴的區(qū)別,理解中和滴定的實質。
12.調查市場保健鈣的種類、價格,分析鈣以什么形式易于人體吸收,提出補鈣的理想方案。
13.以房間裝修為課題,分析室內空氣污染的原因,提出控制室內有害裝修材料的措施,建造一個健康的居住環(huán)境。
14.調查常用纖維、常用塑料、常用洗滌劑、常用粘膠劑等常用化學品種的主要化學成分、性能、價格等,提出不同人群使用不同日常生活用品的設想。
15.搜集生命起源各種假設的化學基礎的資料,介紹生命科學的最新科技動態(tài),激發(fā)學生不斷追求新知的強烈欲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學會主動探索和獲取新知,既提高了實踐體驗能力和增強了創(chuàng)新意識,又加深了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改變了知識接受、貯存、轉換和應用的方式,從而促進基礎性學習。
三、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激發(fā),可以以教學目標的方式呈現,也可以以設置問題情境或活動情境呈現。它是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喚醒學生學習的需要,并把其調動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分層策略。不同的學生必定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和不同的學習策略。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中選擇適合學生自己閱讀的部分,讓學生自學,也可以在學習內容的縱橫方向上,為學生提供命題或材料,讓學生自己查找補充材料,自己進行歸納、綜合、對比等。在完成若干內容后,讓學生回顧現在的學習策略與過去的不同之處,并對哪些是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哪些是不太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以及如何正確使用學習策略等產生自覺的認識。
3.民主策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學活動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才能實現,因此課堂教學需要民主、平等的氣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角色的限定,超越“你”與“我”,而成為“我們”,使教學過程具有生命的活力。
4.建構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營造一種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的條件和環(huán)境,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性,激活學生的經驗儲蓄和知識儲蓄,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所反省,有所總結,對學習產生“元認知”,在教師幫助下進行自我構建。
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可分為實驗探索型,問題情景型,調查研究型,在這里我就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