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是人的本質特征,是人的智慧和意識能動性的最高表現,是自我發展、自我顯示的需要。前蘇聯科學家卡皮查認為,數學課是培養學生創造力最合適的學科之一。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筆者談談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以設疑激趣為前提,誘發創新意識
布魯納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的特點之一是抽象、枯燥。為此,激發學習興趣是學好數學的前提。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鉆得深,鉆得深才有創造。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上課伊始老師便對同學們說:“今天咱們先來做一個對口令的數學游戲。”同學們一聽做“游戲”,精神大振。老師又說:“只要同學們說出三角形的任意兩個內角的度數(直角三角形只說一個銳角),老師便能立即說出另一個內角的度數,倘若不信,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量出其中兩個內角的度數,然后報給老師?!蓖瑢W們心里都裝著一個謎,于是畫呀、量呀,并且爭先恐后地舉手發言。有的想試一試老師說的真偽,有的想“難”住老師,結果老師不僅說得快,而且說得對。同學們通過度量驗證也確實如此。驚嘆之余,學生急于知道老師“快速判斷的絕招”。于是,老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觀察、探究,掌握新知,由此誘發學生創造的潛能。
二、以激勵評價為動因,激發創新意識
小學生具有“好勝、好強”的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發展、自我顯示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激勵評價的手段,鼓勵學生去發現、去創造,那么定會使學生學習興趣的浪花一濺千丈,定會呈現出人人想創造、人人能創造、人人有創造的局面;反之,將會熄滅學生創造的火花,阻斷學習興趣的源泉。如: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教學中,出示這樣三組題: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 >、< 或=并說出根據。
① ( ) ; ② ( ) ; ③ ( )
第①組同分母分數和第②組同分子分數學生容易比較,對第③組許多同學要用通分的方法比較,之后教師問:“誰有
不同意見?”一位同學舉手說:“我用 與這兩個數比較,
超過 , 還不夠 ,所以 大于 ?!贝鸷?,老師組
織全班同學進行討論,經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這種思路是正確的。然后老師又引導學生對上述的解題思路進行了分析,確認了這種解法的正確性和科學性,也具有獨創性,當即給予表揚,并鼓勵學生要敢于大膽想象,做到有所創見,有所發現。
三、以操作交流為基礎,培養創新能力
1.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思維往往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操作是最易于激發兒童的思維 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發,學生的思維就會有創新火花閃現。教師恰當地利用這種狀態,可以誘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上課伊始,老師首先出示兩道復習題:(1)你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計算公式呢?(2)我們是用什么方法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的?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老師啟發談話:今天同學們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動手用“割、補、拼”的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同學們個個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大膽實踐,將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共探索出八種方法來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過程略)整個推導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在交流討論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交流、討論能集思廣益,既能體現主體作用,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項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提高每個學生的認識水平,進而產生獨特的見解。例如:教學“分數、小數加
減混合運算”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題:1 + 0.25=?讓
學生討論該如何算比較簡便。一部分學生認為,1 可以化成
有限小數,因此,把1 化成1.625計算比較簡便;另一部分
學生認為0.25容易看出得 ,把0.25化成分數計算也不是很
繁瑣。這時教師鼓勵雙方舉例驗證,使雙方意見逐步統一,歸納出計算方法: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可以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先把分數化成小數,或者先把小數化成分數,然后再進行計算。這時有一位同學提出異議,舉出一例:
+1.25+ 可運用加法運算定律先算 + 得1,再與1.25相
加即可算出2.25,既不要把小數化成分數,也不要把分數化成小數。這樣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此類計算的一般方法,又掌握了特殊處理方法,充分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以訓練思維為重點,發展創新能力
1.發散思維訓練
在教學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發散思維訓練,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進行大膽的嘗試,提出合理、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達到開闊學生視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之目的。例如:一根鐵線正好可以圍成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要把它改圍成長12厘米的長方形,寬是多少厘米?這道應用題學生一般用以下兩種方法解答:
(1)(10×4-12×2)÷2=8(厘米)
(2)10×4÷2-12=8(厘米)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尋找新的解題思路。一個學生想到正方形兩條邊的和恰是圍成長方形的一條長與一條寬的和,截去一條長就是一條寬,即10×2-12=8(厘米)。受其啟發,另一個學生又想到長方形的一條長與一條寬是由原正方形的兩條邊變化而來的,正方形一條邊長比長方形的長短12-10=2(厘米),就應從另一邊里取出2厘米,另一條邊則余下10-2=8(厘米),這就是長方形寬的長度,列綜合算式:10-(12-10)=8(厘米)。最后,教師又引導評出最優解法,這樣不僅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而且也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2.創造性想象訓練
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創造性思維離不開想象。因此,教師應提供材料,使學生把頭腦中原有的表象加以糅合和變幻,創造出新奇的與眾不同的巧妙的解法。
3.質疑問難
學貴于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而且要滿腔熱情地激發學生質疑問難”。例如:教學“圓的認識”后,學生提出:“汽車上的測示器記載行駛的千米數是怎樣算出來的?”這位學生是受老師在開講時設疑引新(車的輪子為什么要制造成圓的?)的啟發,結合觀察到汽車上的測示器的路程記載數而提出來的。經教師引導,學生能夠把“測示器——車輪——圓——圓的周長”聯系起來進而萌發出“圓的周長——車輪——車輪的周數——測示器”的解題策略,使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從有疑到敢問,從敢問到聯想,是積極思維、創新求知的表現??梢?,質疑、設疑能有意識地點燃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總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每個人都蘊藏著無限的潛在創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問題是缺少一把打開這座神秘宮殿的鑰匙。學校教育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以期適應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真正做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