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要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更要培養學習遷移能力,把知識、技能、態度和情感應用于不同的情境,從而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因此,探索如何運用遷移規律,促進知識遷移,提高學習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一、以舊引新,是遷移教學的前提
遷移指的是以先前的學習對后面學習的影響,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得越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越強;舊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積極遷移的效果越為明顯。所以,幫助學生掌握前面的知識,做好新課鋪墊,是實施遷移教學的重要基礎。
經驗表明,對舊知識的復習要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理清舊知識的本質所在,找出能促進知識遷移的規律性東西。如教學“一個數除以小數”,先出示:
36÷4-(36÷10)÷(4÷10)=( )÷0.4
3.6÷0.4=(3.6×10)÷(0.4×10)=( )÷4
教學中,教師幫助理解運用商不變規律能使整數除法轉化成小數除法,或將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這一新認識。又如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回顧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歸納出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都是通過割補、拼合、轉化成已學的圖形,化未知為已知,由已知求未知。然后啟發學生,學習梯形面積計算,能否通過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教學,為學生學習新知識鋪好路、搭好橋。
二、誘發聯想,是遷移教學的靈魂
聯想是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聯想可以喚起有關的知識的回憶,溝通新的聯系,產生新的聯想,從而開闊思路,認識新事物,解決新問題。可以這樣說,沒有聯想,就沒有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有以下三種聯想:
1.相似聯想
相似聯想即根據兩個對象或兩類事物之間某些方面的相似相同,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種聯想方法。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引導學生思考:比與以前學的哪些知識相似?能不能聯系除法中的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想一想比是否也有類似的性質?然后讓學生分析比與除法、分數的關系,自己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
2.相關聯想
當學生思維在一個方面受阻時,可以通過對相關內容的聯想,轉向另一個方向。這樣可以及時變換遷移思路。如“甲數與乙數的比是5∶3,已知甲數比乙數多12,乙數是多少。”可引導學生在不同角度進行相關聯想。
甲5份,乙3份,甲比乙多2份。
甲是乙的1 倍,乙是甲的 。
甲比乙多乙的 ,乙比甲少 。
甲乙的相差數是甲乙兩數和的 。
學生在豐富的聯想基礎上,列出了:12÷(5-3)×3,12÷[(5-3)÷3],12÷[(5-3)÷5]-12等算式。
3.反向聯想
反向聯想是把具有對應關系,逆反關系的數學對象進行
反方向思維,并研究它們相互轉化的條件。例如:“甲的 等
于乙的 ,甲∶乙=() ∶()”,要引導學生依據甲×
反向聯想到比例式,運用比例兩外項之積等于兩內項之積的
性質還原得出甲∶乙= ∶ 。數學教學中需要反向聯想是
很普通的,有已知——未知聯想、運動——靜止聯想、肯定——否定聯想,訓練學生反向聯想的能力,使遷移變得更加靈活。
三、梳理題“路”,是遷移教學的捷徑
應用題教學中,一些學生對與例題的數量關系完全一樣的題目會分析,也會列式,但一接觸稍作變化的題目時則不知從何下手,其原因是部分學生不熟悉習題變化的一般規律,缺乏發散應變能力。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習題的變化脈絡,理清題“路”尤為重要。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先是指導學生間接條件是什么,然后通過擴題、縮題、拆題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認識應用題一步到兩步乃至多步的變化實質,加強對應用題結構的理解。另外,利用題組的練習,改變應用題中的重點詞語,分析敘述順序不同、解法不同,事件相同解法不同,基本數量關系不變、條件搭配不同的題組教學中,使學生熟悉題目的變化脈絡,并從變中“悟”出不變,提高遷移能力。
四、對比訓練,是有效遷移的保證
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影響,有時也會是消極的,特別是當學生遇到一些貌似質異的問題時,常常會受到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干擾,如甲車載重9噸,比乙車多1/3,乙車可載重幾
噸?學生常常會出現9×(1- )的錯誤,究其原因,是受
到甲數比乙數多3,就是乙數比甲數少3的定式干擾。為了防止這種負遷移,設計了9比6多_______,6比9少________;
9比6多 ,6比9少 的對比練習,讓學生明白在
敘述兩數相差時,甲乙是可以互逆的,因為差是不變的;而甲數是乙數的幾分之幾或多幾分之幾時,甲乙兩數是不能簡單互逆的,因為互逆后比較的標準量的改變,引起了比率的
改變。又如學生發生諸如5-1 =4 的錯誤,是受5+1 =
6 的影響,為此,可以設計5-l- =( ),5-1 =( ),
5+1+ =();5+1 =()的對比練習,讓學生在比
較中辨別異同,保證遷移的有效實現。
五、主動建構,是遷移教學的歸宿
結構即事物之間的聯系。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對原有認知結構的改組,擴大或調節的建構過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是建構的核心,也是遷移教學的根本所在。因此,應努力把教學過程變為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結構的過程。
首先,要突出數學概念的教學。因為數學概念是一些有較強包容性或者說有較強遷移力的知識,以概念為主線,能把許多相同、相近、相連的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如“同樣多”的概念就是低段教材中的一個富有遷移力的內容。教材在比較數的大小中讓學生建立起“同樣多”的概念,然后以它為核心,講清兩數相差和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應用題的算理。在學習乘法意義中又用“同樣多”的概念來理解相同個數、l份數、份數、總數的意義及其關系。再繼續延伸認識除法中平均分的意義(平均分就是分的每l份的數同樣多),從而幫助理解除法的概念,甚至逐步延伸到分數、比等概念的學習。這種以綱帶目,引導學生抓住聯系,主動建構,不僅對理解概念本身有好處,對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也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遷移效應。
其次,要找準新舊知識連接點和轉折點。精心設計題組,從組合中引入,在比較中突破,于聯系中建構,盡量促使學生利用原有的認識結構來學會新知識,取得舊知對新知的“同化”或新知對舊知的“分化”。
再次,要重視知識整理。對一個單元及幾個單元的知識要及時進行復習,幫助學生把原來分散的零碎的內容串成知識鏈,形成知識塊。如在學習圓柱體體積計算時,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統一為“底面積×高”,并把大壩、溝渠土石方計算中的“橫截面積×長”也通過遷移歸納為一起。不難看出,在新的知識結構形成的同時,學生的學習遷移水平得到了提高,因為知識系統蘊藏著強大的遷移效能。
美M.L比格在《學習的基本理論和教學實踐》一文中指出:“學習遷移是教育最后必須寄托的柱石”。知識遷移的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但學生遷移水平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則有賴于教師有心、精心地指導,只有遷移地教,才有遷移的學;也只有遷移的教和學,才可能實現“明天的不教”這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