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說:“教學語言是教學的第一要素。”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語言藝術。
一、教學語言的語調
教學語言的語調,是指語音的高低、強弱。語氣輕重緩急的統一配置。教學語言的語調要求是:語音的高低適度,強弱適中,輕重得當,緩急協調。總之,語調要和諧,并能與要表達的內容相一致,且要富于變化。這樣的語調,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教師所要傳達的內容。
教學語言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由若干個聲音組成,聲音高低強弱的不同,語氣輕重緩急的不同,常會使同一句話,傳達不同的信息。如:“他是一個好人”,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讀,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加重“他”,是陳述他是好人,加重“好人”并用疑問語氣讀,則成了他不是好人。可見,語氣的掌握至關重要。
二、教學語言的節奏
課堂教學語音的節奏,是指教學語言中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變換,以及句子長短抑揚的有規律變化。教學語言的節奏,使教學語言的鮮明性、形象性等特點大大加強,同時也增強了教學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教學語言的節奏存在于每一課時自始至終的漸變之中,符合一種有生氣的變化規律,正如音樂里的“漸強”、“漸弱”一樣,這種有規律的變化,具有動感,充滿活力,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
三、教學語言個性氣質特點
教學語言的個性氣質特點,是指個人不同的氣質特點給語言染上的獨特的心理色彩。它會影響到語言的節奏、響度和速度等。改變語言的情感色彩,從而影響到語言的實際效果。教師不同的氣質在一定程度上為從事教學工作提供了有利或不利的條件。
多血質的人語感豐富、語速較快、善于表達、繪聲繪色。粘液質的人語言含蓄、談吐斯文、幽默、語氣溫和。毫無疑問,這兩種氣質對從事教學工作都是有利的,雖然這兩種氣質也有不足。但它們在教學上還是比抑郁質、膽汁質的人具備優越得多的條件,在就審美角度來說,這兩種氣質的語言,也是美的,前者可稱為陽剛美,后者可稱為陰柔美。假如是多血質和粘液質的兼型,那對一位教師來說就更理想了。
事實上,典型氣質的人是極少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兼型氣質的人,即使是典型的抑郁質、膽汁質的人,也無需背上沉重的包袱,因為氣質有極大的可塑性,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可以用后天塑成的性格來抵消或減弱原來氣質的消極影響。
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鉆研一些語言的藝術,多學、多看、多練,以使自己的教學語言更生動、更幽默、更吸引學生。
四、處理教學失誤的態度和藝術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教學中出現失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對失誤無知無覺、無動于衷、無法處理。英國心理學家貝恩里奇說得好:“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那么,教師應該如何認識、利用和處理教學失誤呢?我認為,面對教學失誤,教師既需要有靈活的處理藝術與技巧,更需要有真誠的態度和認真的精神。
1.及時發現失誤
教學失誤的發現,包括教師自我發現和從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兩種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充當“指導者”,也要充當“發現者”:一方面,教師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提高自我發現失誤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常常注意學生在知識、態度、方法上的表達與反饋,通過學生的反饋,尤其是對學生失誤的發現,教師不但可以了解學生的需要與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反饋和失誤往往是對教師教學方法、策略以及教學理念的檢驗,高明的教師往往可以從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失誤,引發教學反思。
2.巧妙處理失誤
失誤出現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找出應對之法。這要分兩類情況來對待:一類是無法左右逢源、難以藝術地處理的失誤,對此,教師要勇于承認,萬不可不了了之。例如,在一次政治公開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就“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進行辯論,我發現這個教師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把學生的發言提煉成簡單的幾個字詞板書在黑板上,但當一個學生用“冥婚”來說明“傳統文化是包袱”時,這位教師不會寫“冥”字,結果在黑板上試了幾次都沒有寫對,導致課堂一片混亂,聽課的老師都為他著急,結果耽擱了幾分鐘后,他卻一帶而過,不了了之了。事實上,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正常,這時不妨自嘲一下,承認不會寫,讓學生上來寫,或者用拼音輸入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投影出來。
另一類是可以迅速應對、藝術地處理失誤,對此,教師可以用“不留痕跡”法適時糾正。例如,說錯的時間或事件可以重說,寫錯的字可以擦掉重寫,讀錯的音可以重讀等;在失誤可以引起學生對問題的爭辯、好奇甚至重新設計的情況下,不妨采用“將錯就錯”法,為學生營造反思、創新的思維空間;在有可能發掘出幽默因子的情況下,可以用“幽默糾錯”法化解窘境;在發現失誤有教育意義的情況下,還可以使用“借題發揮”法,既教書又育人。
3.正確面對失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既然人人都可能犯錯,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失誤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正確面對和利用它。面對失誤,無論采用怎樣的“糾正”方法或“補救”技巧,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抱有實事求是的精神和知錯必改的態度,不可為了所謂的“師道尊嚴”而對自己的失誤進行詭辯或掩飾。只要教師能正視失誤,巧妙應對,就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就能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反思精神以及正確面對失誤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才是素質教育的價值所在。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失誤可以轉化為教學資源,我們常說:“失誤也是放錯了地方的教學資源。”失誤是一面鏡子,以它為鏡,可以知教學之得失;失誤也是一把尺子,度量得當,可以明教學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