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地把教學中合作理念與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自己教學潛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最大化地體現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學的第一環節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確,要求具體,重點突出。在教學的第二環節中,存在一些不足:自己教學習慣的做法代替了原設計的教學環節,教學設計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確,要求隨意,重點不突出;學生反饋學習成果時,指名學生發言,還是用理想的學生發言代替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結果,學生討論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饋的是個人的。教師的主觀意識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識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并被抹殺了。
青年教師能把這個環節設計理念(合作學習)與教學實施不一致的地方反思到位,這是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一個突破。
這樣的反思使學習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知道把教學理念,不但有教學設計,也有具體操作要求、方法和達到的效果;反思不斷把自己引入教學深層次研究;反思在教學過程的點滴不滿意中進行,反思意識不斷增強,方法不斷改進,使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不斷發展。
教研員指導青年教師反思的關鍵是研究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的最佳應用;指導和幫助教師解決在應用理念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研究指導教師制定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服務和滿足教師在教學中的各種需求。
針對教學內容,確定反思內容:(1)教學順序,包括環節設計、環節目標、使用材料、呈現方式與環節評價。(2)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3)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
教師有意識、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反思,從突破課堂教學中微觀問題開始,反復、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強自己的反思意識,從而提高自己反思能力。
具體操作:
教師把自己實踐過程的行為與思考、決策、設計的過程作為反思時的對象。
另外,教師應做換位思考,站在聽課者、研究者、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設計過程,反思理想的預案過程和實際教學效果中落差在哪里?
先從教學理念、目標、行為、方法和效果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反思,再從第一個層面對合作學習的理念、要求、方法與效果逐個環節與教學活動前決策的教學理念、目標、效果進行反思,發現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沒有達到預定要求,哪些深層次的是自己事先領會不到的,這樣的反思會使自己逐步意識到主體作用和責任,認識到自己學習與實踐的距離,漸漸地找到自己教學中希望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這樣會使主體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反復進行,會使自己的教學觀念得到轉變,專業得到發展。
個案:一位教師上完區級數學研究課《觀察物體》后,筆者與教者交流的內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幫助教師整體反思教學過程)
筆者:課上完了,你感覺怎樣?(引導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活動。)
教師:這節課我上得很認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學活動上。(教師的關注點在自己投入的精力和教師本體對教學活動的關注。)
筆者:我和你的感覺一樣,我聽課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學活動上。這樣的效果你是怎樣產生的?(引導教師關注產生活動效果的原因,即調動教師深層次思考的欲望。)
教師:第一次我按照課標和教學要求認真設計了教案,我自己認為比較理想,但試講后感到與學生原有認知相差太遠,我分析原因是教學方案設計考慮到教師本人的太多,對學生沒有分析透。于是,我把教案的不足之處進行了修改。
當第二次試講時,對原教案理想的變成學生能接受的,每個環節設計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學生不感興趣(因學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預習不到位)。對問題反思,雖然不是本班學生,但我也從主觀去思考,重新設計。設計研究的重點內容是:(1)如何利用課件演示,突破重難點;(2)充分利用小班的優勢,變換學生的座位,多角度觀察物體;(3)觀察的方法多樣化;(4)利用評價功能,調動學生在各個環節中的學習興趣;(5)過渡語突出兒童的趣味性。(在引導下,教師能夠從備課、上課的不同階段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并且關注到了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的原有認知等內容,反思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擴展。
筆者:本節課上完后,你對自己的課堂評價是什么?(引導教師進行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調動教師關注自己教學行為的積極性。)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感受:(1)有趣。(如學生能主動學習)。(2)師生狀態好,學生的回答語言生動,每個學習環節都是學生自然進入。(3)每個教學環節比設計的發揮好,教學過程中有新的東西生成。(在評價的內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師已經能夠從學生學的角度評價教師的教,體現教是為了學服務的新理念,這應該說是教師深入思考之后的進步。)
筆者:是,聽課的教師也是這樣評價的。你認為有這樣結果的原因是什么?(聽課者的認同給教師以適度的激勵,繼續引導教師深入反思產生結果的原因。)
教師:原因有多方面:通過多次與教研員備課,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導,對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經過多次試講,同行的幫助和反復修改,自己有了駕馭教材的能力和信心;再經過向書本、他人的學習,自己對教學理念在實踐中應用有了悟性;對上本節研究課自己早有知識和精神準備,目的性強,上課時精神狀態好,與學生相互配合好;設計的教學預案和實施中發生矛盾時,反思其中的原因,找到問題所在,再琢磨改進方法,這時要充分利用教學的各種資源,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這一過程,由自己生成,別人代替不了。(教師已經意識到:有意識的反思,是教學行為得以改進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