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越來越重視個體生命的存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數人的共識。如果我們的教育,使學生面對燦爛的生命而笑不起來,那么這種教育本身就值得反思,“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氣息”。這是教育生命力的具體體現。而綜觀現在的音樂教育,卻還有許多這樣的現象:音樂課程在學校中的開設似乎可有可無,屬于邊緣學科,甚至有許多音樂教師也抱著這樣的態度,只是將帶好特長生的輔導文藝活動競賽作為目標,忽略了音樂學科對學生生命存在的價值。
面對當今的新課程,我們音樂教師應該更關注學生的發展,讓音樂課堂教學煥發出它該有的生命活力。
一、關注學生精神生命發展,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1.尊重生命,做學生生命的關懷者
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瀧澤武久用大量實驗結果證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情感,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阻礙,無論何等抽象的思維,沒有情感都不能進行。
因此,教育之“育”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教師要做學生生命的關懷者。有經驗的教師會經常在教學中采用與學生聊天、游戲、講故事、猜謎等形式來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以此放松學生繃緊的神經,用愛心來滋潤學生。
2.欣賞生命,激勵呵護每一個學生
每個學生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教師的任務就是“長其善而救其失”,時刻抓住學生發展的契機,不要輕易地、簡單地否定,把握教學中隨時可能出現的機會,呵護學生,使之健康茁壯的成長。如筆者有次在講授新疆的樂器時,突然有一個男孩高聲說:“馬頭琴!”瞬間課堂中爆發出哄然大笑,我發現這個男孩在眾人的笑聲中迅速地將頭縮回,臉上呈現尷尬色,我趕緊將話題一轉,用略顯驚訝的贊嘆的口吻說:“咦,不錯,說得很好,馬頭琴確實是我們少數民族的樂器,這位同學幫我說出了我們接下來將要欣賞的少數民族蒙古族的音樂。”這時,我發現這個男孩的眼睛又開始明亮了,心中不由得舒了一口氣。
3.感恩生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在第一節初中音樂起始課中,我會這樣推心置腹地和我的學生們聊起這往往被我們忽略了的幸福,學生們已經會很理性地分析問題了,這個話題往往會給他們帶去很大的震撼。討論時我會乘機讓同學們許個愿,他們說:“希望自己以后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好想擁有一輛寶馬車”……但當我要求他們只能選擇其中唯一一個愿望時,他們會不約而同地說:“在所有的愿望中,最重要的是健康與快樂! ”是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感謝生命,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地生活、不快樂地學習?
二、改革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愉悅中感受音樂學科的生命力
1.在溫馨的課堂環境中感受
教學活動應是師生之間生命與生命的交往與溝通,要讓課堂像家庭那樣充滿溫馨和親情,聊天式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你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再想一想,這個問題一定難不倒你”,一句句出自教師內心的贊揚和鼓勵,像和煦的春風拂過學生的心靈,會給他們帶來愉快、溫馨的情感體驗。
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各種觀點,教師都要保持一種尋找優點并加以贊賞的態度,給學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曾有一位學生在翻看音樂書時,驚訝地說:“咦,為什么要保衛黃河?”若你此時非常不屑地嘲諷他:“連這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這是赫赫有名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作品。”我們可以想象得到這個學生會是怎樣的尷尬。
而當時我聽到這位學生的自言自語時,心中一驚,隨即只覺得我的心很痛,我的擔子好沉,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無知,就沒有我們音樂教師的責任嗎?我俯下身,輕輕地跟他說:“知道嗎?我們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是誰的兒女?”“是黃河的兒女,喔,知道了!”他恍然大悟地說。
確實,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精心的呵護,讓我們一起用一顆溫暖的愛心去滋潤他們吧。
2.在誘思和情趣中感受
記得一位教育學家說過“優秀的教師不是教學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學生如何去發現真理。”在教學中,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造成認知沖突,能指導學生的探究行為。
筆者曾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設問:(1)在激情增趣處設問——如學生在欣賞了音樂后,可問:你最喜歡音樂的哪一部分,為什么?你認為哪一樂句最好聽?(2)在作品構思巧妙處設問——如《藍色多瑙河》的曲作者為什么將這個圓舞曲設計成五個不同主題的小圓舞曲?(3)對耐人尋味的句子發問——如《二泉映月》中主題的引子部分為什么會讓人感覺似乎是有人在嘆息?(4)充分利用學生預習中的質疑進行提問,等等。通過這一系列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也就有了朝氣。
3.在感悟和探究中感受
感悟是建立在理解和體會的基礎之上的,探究就是在形成一定的感悟的基礎上進而鼓勵學生圍繞一個問題深入研究。
如我發現在課間有很多同學對鋼琴很好奇,有意思的是,有位同學想當然地將鋼琴當作他原來熟悉的風琴來使用,邊彈奏邊認真地用腳踩踏板,馬上就有同學大叫:“哎,彈鋼琴不用踩踏板的!”這位同學就問:“那踏板有什么作用呢?”于是,我便耐心地引導他們自己得出結論。讓一位同學先擊出鋼琴的聲音進行聆聽,然后再踩下踏板進行辨別,答案馬上就出現了,而由他們自己摸索出來的答案,學生往往很興奮。
三、解放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媒介
1.讓生活走進課堂,使課堂貼近學生的心靈
無可否認,當今的音樂教師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感嘆:“學生酷愛音樂,但并不等于他們喜歡上音樂課。”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開放、民主的學習環境。
教學中,努力尋找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教學貼近學生的心靈。
如在欣賞《十面埋伏》時,學生初次看到這個音樂名稱,很興奮,因為他們對十面埋伏的歷史故事很熟,也知道他們喜愛的音樂組合SHE、歌手陳奕迅有一首這樣的歌,更知道張藝謀導演拍攝的影片。因此,學生對這首音樂充滿了強烈的、好奇的渴望心理,但實踐證明,假如教師不顧學生的興趣,只顧音樂教材中的內容,即使盡心盡職地為學生講解這首琵琶名曲,學生更多的只會是失望,從而失去欣賞音樂的耐心。因此我嘗試在課中將SHE的歌曲作為對本課的導入,將張藝謀的影片放在課尾作為對本課的延伸拓展,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2.讓課堂充滿靈動,使學習富有新意
一般來說,學生不論成績好壞,都有較強的榮譽感,能為他們自己歸屬的團體爭光他們都會感到自豪。在課堂上,教師如能利用好學生的自尊心、榮譽感,巧妙設計教學,再加上幽默風趣的語言,會使課堂充滿靈動。
如我設計了民族音樂歌曲擂臺賽,以小組為單位,比一比哪組獲勝。比賽中,當一個小組出現失誤時,我風趣地唱起了孟庭葦的“誰的眼淚在飛”,學生聽了我的歌唱式的點評后,課堂氣氛異常活躍,他們的投入熱情十分高漲,而且即使答錯了,也覺得非常輕松沒有負擔,同時都強烈地渴望自己的小組獲勝。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生命是鮮活的,而音樂也是鮮活的,因此,音樂的課堂教學也應當是充滿活力的。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體現出教育的真正本質——音樂課堂是學生們的音樂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