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者的班級里,有不少這樣的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有的靠爺爺奶奶看管,有的靠親戚照顧,由于缺少關愛或教育方式的不得當,他們任性、冷漠、孤獨、自卑、消沉、不愛學習。父母的親情缺位了,關愛不能缺失啊!作為老師,我們對學生的愛更是一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兒童智力、道德、個性發展的風帆,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用真愛來點亮孩子的心燈,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使他們也能在藍天下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一、撥動心弦,喚醒真情
我班有一名男生叫劉劍鋒,今年十歲,原本學習成績較好,后因父母外出打工,在家無人照料,經常逃學,并沉溺于游戲廳、網吧,學習成績一路下滑。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如何挽救這孩子呢?經過一番醞釀,我認為他本質并不壞,如果能打動他的心,喚醒他的真情,相信就能促使他走上正軌。
春節期間,我探聽到劍鋒的父母都回來了,我立刻走訪了劍鋒的父母,并用“在外想孩子嗎”、“你們長年在外奔波是為了什么”、“你們對劍鋒有什么期望”等問題與他的父母交談,使他們認識到培養孩子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我也得到了他們愿意配合教育孩子的承諾。于是,我和劍鋒的父母約定,每周的星期四為熱線電話日,無論他們在外多忙,也要讓孩子聽一聽他們的聲音,給孩子關懷和鼓勵。此后的每個周四成了劍鋒最快樂的日子。是啊,電話不僅溝通了感情,喚醒了孩子的真情,還提高了孩子生活、學習的信心。父母的關愛有了,老師的關愛更少不了了。除了平時的噓寒問暖,我更是特別留意他的言行、衣著,當知道他為他那破爛不堪的書包而抱怨的時候,我便帶他到商店買了一個,又買了些學習用品送給他,他捧著這些文具,感激地對我說:“老師,您就像我的媽媽,我會努力學習來報答你的。”
兩個月過去了,那個逃學、上網玩游戲的劍鋒又回到了課堂,學習成績也漸漸趕上來,看到他的成長,我的內心也感到了無比的欣慰。
二、傾注愛心,澆灌心田
我班有個新轉來的學生叫劉全林,他的父母已離異。當他第一次出現在教室門口時,他那膽怯的樣子和迷茫的目光讓我心頭猛地一顫:這孩子,真是個不幸家庭的犧牲品。
“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叫什么名字?”我親切地摟著他的肩膀將他領進教室。
“劉全林”,他的聲音很小,頭低得不能再低。
有幾個女同學捂著嘴巴偷偷地笑,他瞥了她們一眼,頭埋得更低了。
也許就在那一刻,他原本沉重的心更蒙上了自卑的陰影。
果然,來到新環境的他每天都郁郁寡歡、獨來獨往。
我決定去家訪,了解其情況。他將我帶到了他的姑姑家。通過詳談,我了解到他父母離異后,父親就把他寄居在姑姑家,然后外出打工去了。至此,我讀懂了孩子的內心世界。破碎的家,給了孩子一顆脆弱的心!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該怎么辦呢?我苦苦思索著……
“愛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把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促使他們健康成長的催化劑。于是,他成了我的“重點保護對象”:上課時,我特意讓他回答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并及時地給予表揚,作業堅持面批;課后經常與他談心,鼓勵他參加班級活動,使他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同學多關心、幫助他。漸漸地,我發現他變了,開始主動與同學交談,課余時間,還能看到他開心的做游戲,與同學融洽相處的身影了。
記得那是一個星期一的早上,已經快要上課了,我發現他還沒來上學,打電話又沒人接。我立即請了假趕到他姑姑家。進屋一看,原來他躺在床上,額頭滾燙滾燙的,我立刻再次聯系他姑姑,并把他帶到醫院打點滴,吃藥。第二天,燒退了,他來到學校對我說:“老師,那些藥錢等我爸爸回來再還給您。”我笑著說:“傻孩子,老師不要你的錢,你病好了就行,老師希望你天天快樂地來上學。”他激動地站在那里,不知說什么好。
一個學期后,他成了我的一名小助手,也成了班上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期末還被評上了“三好生”。他用行動證明他的轉變。他那被愛心澆灌過的心田終于不再干涸,我成功地為他撐起了一片藍天。
三、搭建平臺,解開心結
每個班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這些學生的內心世界是復雜多變的,有的學生表現為焦慮、怨恨、沮喪或自卑,有的學生表現為孤獨、多疑、消極或沖動,有的學生表現為厭倦、畏難、不安、無心學習……學生的這些問題引起了我的極大關注。我覺得要轉化這些學生,就必須從心靈入手,搭建一個平臺,育人育“心”,解開心結,進而有效地開展教育。長期以來,我就在班級里開設了“悄悄話信箱”,建起“心靈的驛站”,幫助學生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與學生“結對子”,幫助他們解開心靈的疙瘩,還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不少問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袒露心扉,得到有效的疏導,很多問題也慢慢地得到解決。
從心開始,用愛護航,用真愛來點亮孩子的心,讓我們用愛去滋潤每個孩子的心田,用愛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