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彬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從化 510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深入及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高等院校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學生普遍缺乏科學的就業心理是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科學的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并做出有針對性的調適,對于就業指導工作乃至職業指導工作的順利開展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在面對現今嚴峻的就業形勢時往往表現得比較盲目,求職前不能很好的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求職時“隨大流”、“病急亂投醫”,表現為只要有招聘會就參加、只要有公司招聘就投簡歷,忽略了所謀求的工作是否適合自己、自己的能力是否勝任等問題。大學生還存在著消極等待的就業心理,如部分大學生由于不能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認為大學生仍是社會上的精英階層,在就業過程中不主動出擊,以為總會有適合的工作等待著自己。盲目求職的心理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的成功率不高,進而影響就業信心,在就業問題上消極等待,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企業、用人單位對應聘者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自卑心理,錯誤的認為學歷是決定求職成敗的唯一因素,進而在求職競爭時消極自卑,與許多適合自己的機會失之交臂。大學生在實習或取得第一份工作時,往往要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現實:自己的領導、上司學歷較低,缺乏心理調適能力的大學生經常會在這樣的現實中自負起來,片面的認為自己技術能力、綜合能力更高,不服從領導上司的管理,從而給人留下“眼高手低”的印象,甚至失去工作的機會。大學生自卑與自負的心理并存使得他們不能準確的定位自己,不能及時的調整就業心態。
不少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有攀比的心理,將工作的薪酬待遇視為衡量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盲目的與同學比較工作的薪酬待遇,而不是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忽視了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更有利于將來的發展。大學生就業的逆反心理具體表現有兩種:一為不重視學校正面的職業觀教育,認為就業指導課只是照本宣科,沒有實際的指導意義;二為忽視學校提供的有效的就業信息,認為只有自己找的工作才能體現自身價值。攀比與逆反的就業心理不利于大學生自身價值的實現與長遠發展。
高校招生規模的逐年遞增、下崗待業人員的不斷增加以及農村大量勞動力向非農方向的轉移,這三大原因導致就業市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而隨著博士生、碩士生招生比例的擴大,企業、用人單位盲目提高應聘者的學歷門檻,不考慮“人職匹配”,更是加重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壓力。
部分高校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職業素養的培養,導致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脫節,沒有通過有效的職業素養培養起到最大限度縮短大學生就業適應期的作用。同時,由于就業指導人員不穩定、專業化素質不高等原因導致高校的就業指導課與社會實際脫節,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未能起到真正的就業指導作用。
大學生由于身處校園,很少經受失敗與挫折,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同時,心理發展還不平衡、不穩定,不能準確定位自己,所以就業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對失敗與挫折準備不足。
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不能準確定位自己是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因此讓社會上的企業、用人單位參與到就業心理的調適中,可以讓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順利就業。筆者認為在這方面有以下兩種做法可供參考:
爭取與本行業的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在大學新生入學后就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讓學生從大一起就對自己日后有可能從事的工作從工作環境到生產流程有一個大概了解,此舉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盡早樹立畢業后要先從基層做起的觀念。
經常邀請企業、用人單位到學校給大學生開講座,同時講座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如對大一的學生主要講本專業、本行業的發展概況,讓學生首先熱愛本專業;對大二、大三的學生主要講從事本專業所必備的能力、素質,讓學生能夠在重點科目的學習上多下功夫;對大四的學生主要講企業的用人標準及面試時的技巧,幫助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少走彎路。
每學期安排相應的專業老師到有關企業學習,讓專業老師了解本行業的前沿動態,及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從而更好的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調適。
社會上提供給大學生的職業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職業也會有不同的工作崗位,不同職業、崗位對學生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學生就業前先了解學生的就業意向,可以提前對學生做出有針對性的心理調適。筆者認為,對于大學生在大三的第二學期進行就業意向調查是比較合適的時機,此時大部分學生通過近三年年的學習已基本掌握大部分的專業知識。通過讓學生填寫就業意向調查表的手段能發現學生的一些傾向性問題,及時做出相應的調適。另外要特別注意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如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等,對于這部分學生除了通過就業意向調查表的普遍方式還要通過個別談話的方式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耐心細致做好心理調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博客、QQ、飛信等網絡的手段對大學畢業生,特別是已經外出實習或先找到工作的大學生進行心理調適。
筆者在就業工作中曾經遇到過外出實習的學生由于各種客觀原因想中斷實習的問題,由于實習地點在外地,當時的做法首先就是通過QQ向在實習中的學生黨員、學生干部了解引起問題的原因,并穩定學生骨干的情緒;然后通過博客的方式對實習中產生的問題做出客觀的分析,讓全部實習的同學通過網絡了解實習的重要性以及實習機會的得來不易,引導學生查找自身的原因;最后通過飛信、電話聯系的方式重點做好不滿情緒較嚴重的個別同學的心理調適工作,最終使事情得到圓滿的解決。
對于自身綜合素質不高、存在較多就業心理問題、就業比較困難的學生,經常與其家長保持聯系,發揮家庭的作用,主要通過減壓、鼓勵等手段做好學生的就業心理調適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優秀畢業生及先找到工作的學生的榜樣模范作用,讓他們與師弟師妹、本班同學分享就業心得,給予提醒與建議,促進未就業學生就業。
團體心理輔導及“歷奇”培訓可以同時對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心理調適,通過專門設計的主題、互動游戲,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觀察、反思和分享,在體驗中學習、學習中體驗,從而對自己、對他人和環境獲得新的感受和認識,并把它們運用到現實生活、學習和工作中。
[1]倪鋼,林偉英,周海英.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新西部,2009,(8).
[2]范建禮.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09,(9).
[3]高強.高職學生就業心理淺析及其對策[J].職業技術,2009,(4).
[4]劉中亮.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與調適[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