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工作經過近幾年來的集成式發展,逐漸步入了新陳代謝、良性循環的工作常態,在現有整體環境下,如何引導大學生村官進入村兩委班子成為亟待探討的重要課題。引導質量高低、效果好壞,將直接關系到能否實現對大學生村官培養與留住的雙重功效。以宿遷大學生村官工作為例,就如何引導大學生村官主動接受并擔負起新生代村官的職責,作以下一些初步思考。
強化自我認知,增強大學生村官自身責任感和榮譽感。
在源頭選拔方面,注重了解人選的綜合表現和到村任職志向,注重比較人選的到村適應度,注重舒緩人選的心理定位和心理預期,確保把思想好、責任感強、耐吃苦、有奉獻精神的人選挑選出來。在教育培養方面,注重解決思想融入問題,牢固樹立把大學生村官“當后備干部來培養、當優秀人才來使用、當自家孩子來對待”的培養理念,堅持嚴管和關愛相結合,建立市委常委聯系大學生村官、與大學生村官定期談心談話等制度。同時開通“大學生村官博客”和“大學生村官心靈博客”,讓大學生村官通過使用博客抒發情懷,愉悅心情。
給予社會認同,營造關心關注大學生村官的濃厚氛圍。
在機制認同方面,成立由組織、宣傳、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12個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具體職責分工,有效避免主體缺位和錯位現象。在政治認同方面,堅持把大學生村官工作擺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并加以重視,市委舉行全委(擴大)會、市委工作會等重大會議時,都邀請大學生村官代表參加,先后有20多人當選為市、縣(區)、鄉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在生活認同方面,除提供“十個一”,實施“五有”關愛工程,“高限”發放工資外,還實施大學生村官“安家工程”,為55名大學生村官提供了首批經濟適用房。在工作認同方面,實行“1+X”以村為主、多崗鍛煉的培養方式,讓他們在信訪、治安、拆遷安置、招商引資等急難險重的工作崗位上經受歷練、施展才華、贏得認同。
贏得群眾認可,以優異業績展示大學生村官自身價值。
堅持以推進創業富民為突破口,讓大學生村官有舞臺干得好、有能力流得動、有保障早成才,在全市837名大學生村官中,已有604名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建設291個經濟實體和科技示范園,為當地群眾提供1.4萬個就業崗位,帶動6萬多戶農民創業致富。通過大學生村官帶頭創業的示范效應,吸引人才、資金等發展所需的優質要素向農村流動,帶動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公共財政等強勢資源向農村富集,有效激發本土人才返鄉創業的內生動力,彰顯大學生村官的“頭雁效應”;通過將企業、大戶的資金、管理經驗,專家的技術,合作社的市場渠道等與大學生村官的新觀念、開拓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撬動社會資本支農惠農,彰顯大學生村官的“杠桿效應”;通過大學生村官在熟悉農村、處理農村復雜棘手問題的過程中,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增進與農民群眾的感情,提高做好農村工作、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彰顯大學生村官的“鏈條效應”。截至目前,共有7人通過公推公選走上鄉鎮副科級領導崗位,70人當選村兩委正職,420人當選村黨支部副書記或村委會副主任,大學生村官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認可。
突出組織認定,強化考核,拓寬大學生村官的成長路徑。
堅持組織引導與市場引導相結合,一方面完善綜合考核評價機制,針對大學生村官的特點,實行管理目標責任制度和百分制量化考核,將創業富民實績列入考核指標體系。對獲得上級黨委、政府、部門表彰的,自主創業或聯合創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達到規定規模的,可當選為縣(區)、市、省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團部門代表,對他們均給予相應層級的加分。另一方面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考核結果作為制定大學生村官培養計劃的依據。對年度考核不稱職的大學生村官,將按照合同規定予以解聘。對民主評議滿意率過低的,由鄉鎮黨委主要領導對其進行誡勉談話,當年不參與評優評先活動。宿遷市通過“三公一評”、“遞進培養”等措施及時將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群眾滿意的大學生村官推上村兩委班子成員及正職崗位,對擔任村兩委正職的大學生村官,通過公推公選擇優選拔進入鄉鎮領導班子,起到了“選拔一批、激勵一片”的積極作用,大學生村官普遍感到未來有盼頭、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