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匠無棄材》作者那子純訪談
本刊記者 趙春凌
今年年初,一本名為《大匠無棄材:國企用人之道》的書籍低調上市,迅即在網上引發一致好評。短短時間,銷量就已達2萬冊,南方經濟發達省市的一些企事業單位紛紛團購。這本以國企用人之道為內容的書籍為何如此備受讀者喜愛?近日,《國企》記者對該書作者、大慶石油管理局黨委組織部部長那子純進行了采訪。
我自信這本書的價值
《國企》:現在市面上流行的人力資源管理書籍很多,但針對國企用人的很少。請問,您作為大型國企的一位管理者,是如何想到出這樣一本書的?
那子純:這本書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是先有了獨特的實踐,才有了這本書,應該說我是個實踐者兼記錄者,當然其中也收錄了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這些東西不寫出來,總感覺很可惜。寫這本書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因為長期以來國企用人者能夠閱讀到的、很實用的用人類書籍是有限的。而這本書源于親身實踐,源于理性思考,所以我自信這本書的價值,會被很多人認識到。
《國企》:《大匠無棄材》這個書名很有詩意,給人以大氣高遠之感。請您結合國企的特殊性和您的工作實踐,談談“大匠無棄材”這種用人理念和境界的深意。
那子純:“大匠無棄材”原是曹植的一句詩。以“七步成詩”著稱的曹植曾在《當欲游南山行》中寫道:“大匠無棄材,船車用不均。”也即,高明的用人者眼里沒有廢料,只不過各種材料的用途不同罷了。不過,我寫書的時候并不知道這句詩,算是巧合吧。
作為詩句,“大匠無棄材”確有詩意。但我在2002年以此為題寫書的時候,卻懷著有些無可奈何的復雜心情。我深深感到,國企的用人體制、用人機制存在許多問題,但國有企業關乎國計民生,要體現以人為本,國企的職工是不能棄、難以棄也棄不得的,怎么辦?只能從兩方面來認識和找出路:一方面,用人者要增長用人的本事,用人所長,致力于培養人和造就人;另一方面,被用者要努力增長才干,使自己堪當其用。所以,在國企每個人都是并且必須是有用的,不能也不允許有一個掉隊者。我覺得,靠把職工簡單地推向社會來換取效益,不算本事。
制度重要還是人重要
《國企》:現在許多國企熱衷于引進國外的先進的管理制度,但引進后往往水土不服,給人感覺好制度不如一位英明的“一把手”。在國企中,究竟制度重要,還是人重要?
那子純:應該說都重要。如果人的素質不行,制度就要到位。如果制度落后,人的素質必須強。但國企往往是人的素質與制度都不大行,那就要靠時間。慢慢來,急是沒用的。以我的切身體會,還是人的素質更重要些。制度是人制訂的,也是人執行的,人這個因素太重要了!尤其是“一把手”,嚴重地講,在國企“一把手”就是天。“一把手”的文化,就是企業文化。
您說的那個“水土不服”的問題,在國企是個大問題,可惜還是有很多領導者樂此不疲地去生搬硬套。妙在弄糟了他們沒責任,可以推到群眾身上去,反說群眾素質低。其實,群眾就是群眾,群眾從來都是好的群眾,天下從來沒有不好的群眾,只有不好的管理者。這就好比父母和孩子,孩子出了什么狀況不要說孩子不好,一定是父母有問題!孩子的問題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所以古人才把當官叫做當“父母官”。
《國企》:您在書中講到,如果說搞好國企有什么快藥猛貼,那就是培養好“一把手”、選拔好“一把手”、激勵好“一把手”、監督好“一把手”。國企應如何做到這一點?
那子純:從手段上講,沒有什么靈丹妙藥。關鍵在于做,不停地做、認真地做、一點點地做。我總覺得,這其實是個價值觀的問題。做企業,從決策層來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整合價值觀。沒有一個正確的、明確的、統一的、可執行的價值觀,什么先進的、科學的管理方法都沒有用。怕得罪人不行,只管自己這一屆的短期政績更不行。總之,不求真務實是不行的。企業的“一把手”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價值觀,能力越強越是糟糕!
國企的事情要辦好,最重要的就是抓好各級“一把手”隊伍建設。長遠來看,要從“一把手”的后備干部隊伍建設入手,甚至從新員工引進入手,長期地、持久地去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這個問題。
《國企》:國企用人方面有許多難點,如干部能上不能下、如何認定和對待不稱職干部等,請談談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那子純:這的確是難點。目前很多國企對此沒有什么辦法,沒有什么作為。其實,籠統地說這是體制決定的,只是借口,也沒有意義。因為,好的體制只能是行為的積累,而不是移接。也就是說,好的體制其實是干出來的、試出來的、創出來的。
我的體會是,干部工作有兩大“主業”,一個是干部考核,一個是政策研究。干部考核,必須做實;政策研究,必須做精。干部考核是干部工作的全部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干部考核必須實行量化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并對干部進行反饋。只有干部考核做實了,用人才有切實依據。只有政策研究做精了,用人才能恰到好處。其實,讓干部下不是目的,處理不稱職干部也不是目的,目的應該是改進、教育、督促和提高。通過處理少部分干部,起到使大多數干部改進才是目的。干部工作,務必注重減少人的消極性,要想方設法激發和調動好人的積極性,必須學會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在夾縫中成事”
《國企》:有人曾說,在國企要做成事往往需要更高的水平和智慧。您在書中大力倡導“在夾縫中成事”。請您談談在國企如何練就 “在夾縫中成事”的能力?
那子純:首先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沒有強烈的責任感,什么事都做不成。其次,要講究成事的藝術。比如,提出一個新的理念、一個新的想法或新的舉措,不妨用舊語言去描述和匯報,可能更容易得到通過。我覺得,在國企要想成事,最重要的不是爭取獲得支持,而是要爭取不使人反對。然后一點點地做事,漸漸去積累出一個好的結果。如果事情還沒怎么做,就先嚷嚷了出去,往往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討論來又討論去的,最后不了了之。多年來我有個標準:想干事算及格,能干事算稱職,干成事才算優秀。喊口號沒有用,坐而論道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行動,重要的是取得成就。
《國企》:許多人力資源專家對此書評價很高,認為這是一本由實踐沉淀下來的難得的好書。它也是您在12年工作中點滴累積的真知灼見,著述此書更是花費您很多心血。為什么您卻在這本書的后記中希望這本書“有效期”不要太長?
那子純:這是我的真實心境。一方面,這本書完全是在現有體制下實踐出來的結論,其價值體現在如何在現有體制下成事,我稱之為“在夾縫中成事”;另一方面,我渴望改變這種體制,使得我們今后的工作不必再在“夾縫”中做事。這就好比沙塵暴天氣要戴口罩,是自然的。但如果天天都是晴空萬里,人人都不必戴口罩。天氣若根本好轉,行人還要口罩做什么呢?當然,這本書不是像口罩那么簡單,事實上口罩也不僅僅是在沙塵暴天氣使用。
從最近讀者的反應來看,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在專業領域是非常實用的,在非專業領域也很有思想性。我之所以說希望這本書的“有效期”不要太長,是指這種體制不要太長,是當時一種悲憤情緒的真實流露吧。
《國企》:最后一個問題,您認為這本書適合什么樣的讀者閱讀?
那子純:適合有良知的國企領導者、決策層、高管們、組織人事工作者閱讀,也適合黨政機關干部閱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賀耀敏先生說:“這是搞人力資源專家寫的很有趣的一本書。每一篇很短,一兩千字,很值得閱讀,很有價值。”該社大眾圖書出版中心費小琳主任告訴我,這本書在南方經濟發達的省市如浙江省、上海市的一些企事業單位訂購比較多,有的還發做員工學習材料。最近有一名搞石油技術工作的名為“與或非”的網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說這本書適合任何崗位上的年輕人看,并不局限在用人者,因為任何工作都是以人為主體的,任何工作都是要人來完成的。我想他要表達的想法,應該有一定的普遍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