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氛有些沉悶、緊張,發言者的語速都比平時要快幾分。這是3月29日國資委綜合樓內關于央企抗旱救災新聞通氣會上的場景。
中國石化、南方電網、國電集團、中儲糧總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匆匆介紹情況,記者們一改平常窮追不舍的習慣,簡單核實了幾個數字后,新聞通氣會就宣布結束。
似乎有一種無形的責任感籠罩著每一個人,以至于不愿意在這里消耗更多時間。這種責任感來自數千里之外的西南旱區。
旱魔肆虐,土地皸裂,面對大災,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力量匯聚在一起攜手抗旱。部分中央企業,在這抗旱大軍中,發揮著不是最奪目,但是最基礎的保障作用。這支承擔基礎物資保障使命的央企軍團的存在,大大增強了災區人民戰勝旱魔的實力和信心。
近幾年,不論是抗擊低溫雨雪天氣、抗震救災、抗旱救災這些挑戰災難的活動,還是舉辦北京奧運會、建國60周年大閱兵以及上海世博會這些展示成就的大事,中央企業始終在默默無聞地提供最基礎的保障,這種保障的能力和效果也越來越顯現出來。
現在國資委對中央企業的要求是活力、控制力、影響力,隨著這三種力的不斷增強,第四種力——保障力也日益凸顯。如果說前三種力更多是從中央企業做強做大、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出發,這第四種力其實是要求一種付出——在自身強健之后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面對災害或其他國家大事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日前國資委發出關于央企進一步做好抗旱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其中第三條就鮮明地表現出對央企保障力的要求:
盡全力做好物資保障工作。中央企業要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支援災區,把災害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從事糧油儲備和貿易的中央企業要根據災區市場變化,加強糧油等各種生活物資的調劑、調運和投放,保障災區糧油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維護價格穩定。電力、石油等行業中央企業要繼續完善“綠色通道”,優先保證抗旱用電、用油。交通運輸行業中央企業要合理配置運力,優先保證糧油、水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種救災物資的運輸。
人們對央企這種保障力的認識是落后于事實的。原因很簡單,大家對央企的印象往往還是過去那種保守、僵化的形象,而事實上,央企多年來已經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變革。同樣是面對災害,過去需要“三年解困”的央企可能力不從心,現在經過迅猛發展的央企則可以從容應對。
我們認為,強大的保障能力更能體現中央企業與一般企業不同的特性。而這種保障力的發揮,目前整體上還出于上級號召、企業自發的狀態。如果對這種保障力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整合,今后央企在面對大的災害、大的事件時,就會產生更重要、更積極的作用。
對照這種強大的保障力,近來許多關于壟斷、關于“國進民退”的議論就顯得有些乏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