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作為社會運行的規則和社會組織結構機制的規則,是市場條件下最首要的問題。制度經濟學主張從制度的視角,對社會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制度體系進行研究,以揭示在經濟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如何發生的?為什么發生?如何改變?以及關系的最佳狀態是什么?依此,對經濟活動做出最合理的安排。
制度經濟學認為:人,首先是“社會性的”和“組織性的”,然后才是“經濟性的”,任何個體都是被作用于某種制度的規范之下,被作用于某利,文化的環境之下,被作用于某科一組織的框架之下。如果社會的整個運行系統是良好的,那么個體就會對所在的制度、文化和組織起反作用力。
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良性循環就構成了整個社會的運行系統。
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社會,是與以往的工業社會不同的環境,這些不同,不僅僅是多了幾個發明,汽車少用了汽油,寶馬改為自行車,這些現象所表現的是簡單的形式。這些不同是從內到表,從上至下的整個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這首先是制度體系的變化,如果制度體系不從實質上進行調整,那么,表面上的形式變化就都只是暫時的、不穩定的。正像制度經濟學理論所主張的那樣,個體的經濟行為取決于他所依賴的制度環境、組織環境和文化環境而定。
我國的制度體系要符合低碳經濟模式,至少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在資源配置方面
基于低碳經濟所強制實施的是低能耗、高產出、不污染的原則,因而,對于有限的社會資源以及遵循這一原則所生產的新資源的分配,就要有制度安排,而這些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一致的制度系統。這首先應該表現在:對于低碳模式下所生產出來的產品予以資金、市場、稅收等方面的鼓勵,這就需要新能源產品和低碳產品鼓勵的法律出臺;還需要低碳產品獲得市場支持的法律出臺;還需要低碳產品獲得認證的國家標準出臺等等。
在低碳產品競爭優勢方面
鼓勵企業創造低碳產品,就要給予這些企業多一些的競爭優勢,能夠獲得比高碳產品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就需要低碳企業優先獲得銀行和金融機構支持的法律出臺;還需要在資本市場上優先獲得發行股票債券的機會;還需要獲得更多國際合作和海外并購的機會和政策支持等等。
在政府行政許可審批方面
政府應盡快轉變角色和態度,應對低碳企業提供盡職熱心的服務。政府的立場如果從塔樓上的監管者真正變革到地面上的服務員,那么企業將省去很多煩事,會節省很多成本。基于此,與建立“服務型政府”相適應的《行政許可法》和相應審批法規,都需要做進一步的調整,以提高全社會的運行效率,節約社會成本。
在低碳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
我國急切需要出臺鼓勵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法律。在吸收發達國家低碳法律制度體系中普遍性規范的基礎上,出臺系統完整和操作性強的法律制度,以引導全社會向低碳模式轉變。
放棄固執保守和僵化片面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模式,對我國政府和民眾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就在哥本哈根大會上,網易發起的“什么才是中國特色的環保之路”論壇,還仍然將重點放在了“中國特色”上,這些由影星、娛樂名人參與的論壇,雖說能起到作秀之效果,但遺憾的是,這些都只是形式上的,對真正走向低碳社會沒有多少價值。因為,創建一個嶄新的社會,需要的是嬋性智慧的力量,需要制度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