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糧油食品營銷傍著國家發展“三農”這棵大樹,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議題一:
“更加注重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來謀劃發展,把增加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點”。
前幾年,國家一直將錢投向了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占GDP的75%,本來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可在具體操作中可謂利弊參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雖然功在千秋,但鋼筋水泥的需求畢竟拉動的是大量破壞環境的產業,同時一個項目下來真正的利潤環節被控制在少數人手里,勞動群眾獲得的收益相當少,也就是說農民工去工程一天可以賺50塊錢,而回家種地收益也并不比這少多少。
這次將經濟增長方式放到增加居民消費上來,對糧油食品營銷來說是一次契機。比如說一個居民一個月獲得300元的經濟增長,他會拿這300元做什么呢?買房置業?買汽車?顯然更有可能的是用來改善飲食,也就是說更具性價比優勢的糧油食品將迎來一次政策性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議題二:
“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戶。
這與前一階段的國家大城市戰略明顯不同。國家從鄧小平時代推出珠三角的改革開放,到江澤民時代推出的“長三角戰略”,再到胡錦濤上任后推出的“環渤海經濟圈”,其主題無一不是大城市發展戰略。那時的糧油食品營銷想從農村走向城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不過,珠三角的開放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一夜之間成長為一個移民城市,長三角戰略使上海崛起成為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而環渤海戰略不僅造就了北京的一批衛星城,也造就了北京的“首堵”。大城市病正在一步步讓城市的公共成本越來越高,工作效率越來越低,讓主流消費群無法承擔房價、公共秩序難以維持,交通狀況越來越糟糕,糧油食品營銷舉步維艱等,使大城市戰略無以為繼,所以政府的這次改變應該說是一次全民之福。
但為什么說對糧油食品營銷又是一次契機呢?
中國的糧油食品企業除了嘉里和中糧兩大巨頭在全國展開角逐外,其余的大多是民營或地方品牌,在二三線城市打得火熱,而一直無緣以品牌形象面向全國人民,更別提會有出眾的糧油食品營銷策略了。比如大米類,打著“香滿園”牌子的珍珠米在超市5kg可以賣50多元,并且還是最近一兩個月的貨;而同樣山東的一些面粉廠家進北京的超市,5kg富強粉只能賣到18塊錢,還是3個月前的貨,運營水平和接受度可想而知。
這次國家將政策都支持到家門口了,糧油食品營銷更應該把握這次政策導向,老鄉們有錢了自然會提升消費水平,低檔的饅頭粉他們肯定是不想吃了;同時既然在支持發展小城鎮經濟,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肯定會加大力度,一些大企業會應聲而去,在糧油食品營銷中,這些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資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議題三:
“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化農業”。
現代化農業喊了很久,但一直沒喊出明堂來,糧油食品營銷也沒能有新的突破。畢竟中國人多地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敢輕易動搖,今年雖然出臺了土地流轉政策,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值得推廣的模式,同時流轉政策的諸多限制,外資在覬覦中滲透,民營企業有心無力,糧油食品營銷也無從下手。
但涉農補貼未來必然會逐步加大,畢竟工業反哺農業是必然趨勢,也為糧油食品企業的營銷策略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怎么個補貼法最合理,是國家最頭疼的問題。這給各地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提供了一次嘗試的契機,也給糧油食品企業的營銷路線指明了方向,只要有新鮮可行的模式,就有可能乘上政策的船揚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