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首先,讓我們先從這旬的字面意思入手開始解讀。先看“二篇之策”,關于策,前文曾談及,蓍草一根稱為一策。“二篇”指的是《易經》的上下兩篇,《易經》講了六十四卦,分而為二,上下兩篇各三十二卦。乾卦屬于純陽之卦,每一爻按照我們前面談過的卜筮的方法都剩下36策,乾卦六陽爻共得216策;坤卦是每一爻剩24策,六陰爻共得144策。這樣乾、坤兩卦相加,就是216加上144,共360策,就是一年的天數。按照這個算法,我們再來算一下,整個《易經*64卦,每卦6爻,共有384爻。其中陽爻192,陰爻192,再分別按照策來計算,192陽爻乘以36策,共6912策;192爻乘以24策,共4608策。兩者相加,乾、坤共計有11520策,就是文中講的“萬有一千五百二十”。這個數是這樣計算來的。
由此,中國人在意指宇宙世界時,常用“萬物”來表示,追根溯源,看來是從以上的算法中得出來的。從日常的詞匯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比如“萬方、萬機、萬萬、萬一”等等,萬字所代表的是復雜和多樣。事物一旦發展到了“萬”的境界,就有多得無窮無盡、數不勝數的意味了。中國古人有著廣闊的大意象觀,凡天地之間、宇宙之內,莫外乎乾坤之界、陰陽之分,乾坤和陰陽是對立、統一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乾坤之策的總和,就是宇宙萬物抽象的集合與代表,所謂“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一句話就把這么復雜的世界構成說透了。
這一點上,頗能體現中國古人的智慧。所謂大千世界,如果從如今常提的科學實證的角度上一一細說,恐怕誰都說不明白。但是從《易經》上,我們了了分明地看到了世界的分層與結構。《易經》的博大精深在此得到充分的體現:說它博大,是因為通過透徹而簡單地歸納,從定性的角度把如此復雜的事物本質抓取出來,用博大的視角洞悉更為博大的外在系統,收紛繁復雜于簡約質樸之中;說它精深,是在這種簡潔概括背后,是精微的演算,微小到用蓍草就能算得過去、算得將來,而在每一步推演的過程中無不遵從科學的邏輯,體現著科學的內涵。《易經》既涵蓋了廣大,也囊括了精微;既有開闊的視野,也有精密的推導,所以它的系統不是顧此失彼的,是完整的,是和諧統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