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全省86個縣(市),其中76個縣(市)有煤,含煤面積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0%,據國家權威能源機構評估,貴州煤炭遠景儲量達2679億噸,截止2008年末的煤炭探明資源儲量為587.29億噸,是我國南方9省(區)之和,位居全國第五。建國六十年來,貴州不斷加大煤炭資源開發力度,煤炭工業發展成就顯著,是南方最大的煤炭生產和調出省,對南方能源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國六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貴州煤炭工業發展迅速,成績顯著,不僅保證了全省工農業發展對煤炭的需求,還為鄰近省份對煤炭的需求作出重要貢獻,尤其是在西部大開發中,為“西電東送”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一、貴州省煤炭工業主要特點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在貴州煤炭工業中反映尤為明顯。從歷史和現狀著眼,與其他省區相比,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煤炭資源豐富
貴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稱,是我國南方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區。煤地層在全省分布廣泛,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0%左右。88個縣(市、區)中有75個有煤的產出,相對集中于貴州西部六盤水市和畢節地區。貴州的煤田主要是根據地質構造和晚二迭世含煤巖系沉積環境、聚煤規律及煤變質程度等進行劃分的,全省共劃分為九個煤田,即六盤水煤田、興義煤田、織納煤田、貴陽煤田、黔西北煤田、黔北煤田、黔東北煤田、黔東南煤田、黔南煤田。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六盤水、織納和黔北三大煤田中(約占86%),其中六盤水煤田166.22億噸;織納煤田171.9億噸;黔北煤田151.6億噸。全省探明加預測的煤炭資源總量達2419億噸,其中經歷年勘查探明的資源儲量達540億噸左右,(包括黔西南地區預查資源量),經多年開采消耗后的保有資源儲量為530億噸,僅少于山西、內蒙、新疆、陜西,排名全國第五位,為江南之首,是南方12個省(區、市)資源儲量的總和,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煤炭資源基地。
(二)煤炭成為工農業生產的主要能源
貴州是一個富煤、缺油、少氣的省區,煤炭是我省工農業生產的主要能源資源。長期以來,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能源生產總量與消費總量有大幅度的提高。1978年至今的統計表明:煤炭是貴州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與消費總量最多的能源。以2004年計。全省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為5830萬噸標準煤,其中,煤占93%-99%、電力僅占0.7-6.8%,油成天然氣不足1%,僅占0.1%-0.5%;能源消費總量為5251萬噸標準煤,其中,煤占51.3%-72.6%,電力約占5.9%-11.1%,天然氣僅占1.6%-6.5%,其余為外來大量的石油及其他能源產品。其中最主要的煤炭已由1979年的1669萬噸增至2004年9757萬噸,2005年再增達1.06億噸,是1978的6.3倍,是“九五”末的2000年3677萬噸的2.9倍。
(三)煤炭工業在三線建設中獲得發展
從貴州煤炭開發的歷史看,三線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煤炭工業的發展。在三線建設過程中,提供了一批可供建井的地質儲量,基本建成了六盤水煉焦煤生產基地。帶動了林東礦區和其他地方煤礦的擴建和技術改造,而且形成了從地質勘探到設計、施工,從采掘到洗選、加工,從礦井到輔助企事業的生產系統,逐步形成了貴州煤炭工業體系。經過三線建設,貴州煤炭工業的裝備水平、生產能力、工業總產值都有大幅度提高。1964年三線建設未開始時,固定資產原值僅8274萬元,煤炭工業總產值為1848.8萬元,原煤產量為245.84萬噸。到1973年固定資產原值上升為89838萬元,工業總產值為12927萬元,原煤產量687萬噸,生產洗精煤58萬噸。
(四)煤炭可開發潛力大
從目前全省的煤炭資源開發上看,貴州煤炭工業的發展潛力很大。貴州煤炭不僅資源富有、潛力大、可供性強,能保證較長時期的開發利用,而且煤種多、煤質良好,可供多種用途。從地理位置上看,貴州省處于西南及中南各缺煤省的結合部,區位優勢明顯,是南方最大的煤炭生產和調出省,對南方能源平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貴州的煤炭,除滿足本省需要外,大約有三分之一銷往省外。貴州煤炭資源儲量占全國第5位,而2008年的煤炭生產量僅占第7位,開發強度還不高。貴州能源資源中,水力和煤炭資源配套性強,具有水火并舉、水火互補的優越條件。
(五)貴州成為江南唯一的煤炭凈調出省
從經營上看,貴州煤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向性。貴州產煤量大,除滿足本省需要外,每年可向省外提供相當數量的商品煤,不但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煤炭凈輸出省,而且是江南唯一的煤炭凈調出省。除本省外,煤炭主要流向是廣東、廣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等十省區及攀枝花、昆明、重慶、水城、廣州、韶關、湘潭、柳州等八大鋼廠,有力地支援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建設。目前各地需求仍不斷增加,外部運輸條件如能改善,向南方各省提供商品煤還可以有較大增長。
(六)鄉鎮煤礦占有較大比重
從全省煤炭生產產量和規模看,鄉鎮煤礦在貴州煤炭生產中占有較大比重。改革開放前,主要發展的是國營煤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放寬政策,煤炭工業貫徹落實“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的方針,鄉鎮煤礦發展很快。尤其是西部大開發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民間資本不斷涌入煤炭開采行業,鄉鎮煤礦生產能力和規模不斷擴大,在全省原煤產量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2003-2006年,鄉鎮煤礦的原煤生產產量已經占到總產量的75%以上。到2007年,由于實施煤礦整合、整頓關閉,比上年減少8.06%,也仍占全省總產量的74%。
(七)煤層氣開發前景良好
煤層氣(瓦斯),是20世紀70年代才崛起的又一新能源。瓦斯長期以來是煤炭開發的天敵,全省高瓦斯及煤與瓦斯突出礦井所占比重較大,嚴重威脅煤礦的安全生產。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對煤層氣的勘查與研究的深入,以及成功有效的開發利用,煤層氣已成為一種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潔凈、方便、高效的新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煤層氣的抽放與開發利用,不僅有利于煤炭開發的安全生產,變廢為寶,更將改變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結構。貴州煤層中(含煤層外)蘊藏有大量可供開發利用的煤層氣。經省內外煤田地勘部門及科研單位的潛心研究預測:全省埋藏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資源量達3.15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總量的22%,僅少于山西、排名第二位。其中富甲烷的煤層氣占全省總量的92.7%;埋深1500米以下,目前開采技術可采深度的煤層氣達2.56萬億立方米,占全省總量的81%。貴州煤層氣的分布,大致與煤炭的分布產出一致,分布較為廣泛,但相對集中于西部,尤以六盤水煤田中煤層氣最豐,是全國煤層氣的著名分布區與重點勘查開發區。其次在織金煤田與黔北煤田等也蘊藏有較多的煤層氣。豐富的資源前景與產出集中的良好區位,充分反映了貴州煤層氣這一新能源良好的開發前景與強大潛力。
二、存在的問題
(一)煤炭產業結構不合理
“十五”以來,經過礦業秩序整頓,我省小煤礦泛濫的局勢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整個煤炭產業仍然處于煤礦數量偏多、平均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的狀況。到2005年底。全省原煤產量中,鄉鎮煤礦產量約占78%,全省共有生產煤礦2143對,平均單井產量不足4萬噸,年。2007年底,根據省政府的煤炭資源整合方案,進行了資源整合,全省原煤產量中,鄉鎮煤礦產量仍然占到74%,單井產量提高到9萬噸以上。煤炭產業和產品高硫高灰煤和開采條件較為復雜的貴陽、六枝開發強度大,無煙煤、低硫煤礦區開發程度相對較低。黔西北煤田、盤南煤田、水城格目底、楊梅發耳煤田等硫分較低,開采條件較好的新礦區的開發有待起步。大型現代化礦井建設有待加強。由于產業結構的嚴重不協調,帶來了以下問題:一是煤礦安全問題突出。生產安全裝備水平低,煤礦安全投入能力不足,安全裝備水平仍然較差,抵抗災害的能力仍然十分脆弱,解決煤礦安全仍無根本的治理辦法。占我省煤礦總數78%的小礦由于自身生產、安全管理、技術水平的限制,導致全省煤炭事故多發,煤炭安全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二是資源回采率和低。我省目前小礦比率仍然過大,由于小礦自身管理、技術水平的限制,影響了全省資源回采率的提高。三是煤炭綜合利用率低。2005年,貴州生產煤炭10795萬噸,發電用煤3300萬噸,占30.57%;冶金用煤893萬噸,占8.27%;建材耗煤650萬噸,占6.02%;化工用煤750萬噸,占6.96%;民用煤1000萬噸,占9.26%;其他用煤702萬噸,占6.50%;調出省外3500萬噸,占32.40%。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煤炭深加工程度低,熱能有效轉化率小,附加值低。粗放燃燒耗煤比例高達60%左右。從總體環節考慮,在開采環節,煤炭回采率30%左右,如果考慮煤炭粗放燃燒熱值損耗,煤炭資源熱能總體利用率只有10%左右。大量煤炭開采廢棄物和伴生礦物急需開發利用。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3年底,全省以煤矸石為燃料的發電廠僅4座,裝機容量60多萬KIV,主要是原四大礦務局自建自用,現基本廢棄。2004年底,全省煤矸石堆存高達5億噸左右。每年將產生煤矸石0.5-1.2億噸,煤泥15.25萬噸。大量煤炭伴生礦物如耐火枯土、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石膏、石墨、油母頁巖等礦物的深度加工和利用還沒有起步。四是結構較為單一,洗選加工比重小,產品技術含量低,非煤產業規模小,缺乏拳頭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弱。潔凈煤配煤、水煤漿、煤炭氣化、煤炭液化、煤層氣開采、城市煤氣化應用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尚待起步。五是大型深加工項目建設資金籌措難,省內企業實力不足。中共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舉措,給貴州的煤炭產業的深加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內一些有遠見卓識的企業相繼進入貴州,但從目前來講,省內企業經濟實力和人才儲備不足,煤炭企業積累能力不足,行業整體實力弱。六是煤炭項目特別是深加工項目的啟動緊迫感不夠,煤炭投資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吸引投資的環境仍需要下大力氣改善。七是增長方式粗放,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滯后。在目前的煤炭企業中,整個煤炭產業工人隊伍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術培訓和安全知識教育。專題培訓和各項專業人員資格培訓還有待加強。
(二)電煤運輸瓶頸仍然存在
在省內運輸方面。我省電廠大都屬于坑口電廠,主要運輸方式除膠帶運輸外均采用公路運輸解決。盡管有關部門對電煤運輸公路進行了規劃,但是,由于資金籌集困難,運煤公路的建設已經滯后。同時,一些已經投入運營的道路由于載荷過大,加上養護沒有及時跟上,路況極差。隨著電廠陸續建成投產,電煤需要量的逐漸增加,運輸緊張形勢日趨嚴重。
在省外運輸方面。南昆鐵路、珠六復線、內昆線建成通車后運量發展很快,但是目前已經沒有富余運煤能力,南下通道仍然不暢,而其他通往華中、華南的鐵路線業基本飽和,通往兩廣最大的煤炭消費市場的通道能力仍不足。“運輸難”的問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制約我省煤炭生產和運輸的瓶頸問題,影響了我省的煤炭外銷。
(三)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
一是開發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盡管我省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已由“十五”初期145.01萬噸減至目前的135.8萬噸,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給環境保護帶來很大壓力,環境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特別是尚有一部分電廠尚未實施脫硫,給我省整體大氣環境的改善帶來了不利影響。二是煤炭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的矛盾突出。隨著煤炭資源開采強度的不斷增強,一方面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導致土地質量退化,基巖大面積裸露,進而造成巖溶石漠化;另一方面煤礦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渣、廢氣)對水源、大氣污染加劇,井下抽出的瓦斯排人大氣增多,溫室效應增強。因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治理任務非常艱巨。三是煤炭資源開采與地質環境的矛盾突出。隨著煤炭資源開發強度的加大,環境破壞嚴重,地質災害程度深,煤炭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陷、誘發滑坡、崩塌難以避免,給礦區人們的居住安全和地質環境的治理帶來很大問題。
三、思路對策
(一)貴州煤炭工業發展總體思路
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煤炭儲量也有一定的開采年限。對于煤炭資源相對豐富的貴州,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開發,必然會導致淺層資源儲量衰竭、煤質變差及開發成本提高,我們必須解決目前煤炭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明確我省煤炭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改變簡單依靠增加煤炭產量、出賣附加值較低的煤炭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現狀,推動我省煤炭工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走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依托資源優勢,總體規劃、合理布局。著重產業結構調整,建設一批安全高效現代化大中型礦井,進一步抓好地方小型礦井整合工作;深化體制改革,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繼續推進煤、電、化一體化的步伐;依托科技進步,搞好產業提升,提高煤炭經濟質量和改善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聚集效應;實施精品戰略,大力發提高附加值的煤炭經濟,提高資源復合效益。加快煤層氣、煤液氣、氣化等高技術產業化步伐,打造優良的循環經濟生態型能源工業基地。
(二)科學規劃,合理發展
實現我省煤炭工業又好又快發展,規劃是龍頭。應根據我省煤炭資源的實際,組織專家科學編制產業規劃,統籌兼顧各地市煤炭產業分布,合理確定煤炭_T業發展目標、任務和布局,指導我省煤炭丁業協調、和諧發展。為確保全省煤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貴州省人民政府最近出臺全省煤炭產業振興規劃,提出全省煤炭產業振興目標:一是煤炭生產:2009至2012年,全省煤炭產能年均增長1500萬噸左右,到2010年煤炭產能1.8億噸,產量1.5億噸,到2015年煤炭產能2.5億噸,產量2億噸。二是煤礦安全。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原煤生產百萬噸死亡率逐年下降,到20lO年降至3人左右。三是生產力水平。加強煤礦技術改造,到2012年新建大型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達95%以上,生產效率達到人均年產1500噸以上;新建中、小型礦井采掘機械化程度達到30%以上,人均年產1000噸以上;現有生產礦井生產效率達到人均年產600噸。四是環境保護及綜合利用。2012年,煤矸石、煤泥綜合利用率達到32%以上,礦井水利用率達到60%并實現100%達標排放,礦山生態恢復治理率,達到40%以上,基本實現建設“和諧礦區”的目標。六是結構調整目標。規模以上(3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比率逐步趨向合理,到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30萬噸,年及以上)煤礦數量占到30%以上,產量占到60%以上。七是回采率。力爭2012年全省大、中型煤礦的資源回收率達到70%以上;小型煤礦的資源回收率達到60%以上。經濟效益——2012年全省煤炭工業總產值(現價)力爭達到800億元。
在礦井建設任務上,一方面,規劃重點是要在“十五”至“十一五”期間開工建設55對90萬噸/年規模以上大型礦井,并在“十一五”內建成投產18對,形成生產規模32807/噸,年;“十--五”期間開工建設11對90萬噸侔規模以上大型礦井,建成投產38對,形成生產規模6760萬噸,年。30-60萬噸/年中小型礦井“十一五”期間開工建設60對,并在“十一五”期間建成投產21對,形成生產規模930萬噸,年;“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28對,“十二五”內建成投產67對,形成生產規模2706萬噸/年。另一方面。加快省內國有煤炭企業現有生產礦井技改擴能(含盤江、水城老礦區正在實施的千萬噸技術改造),到2010年新增生產能力1030萬噸,年(含盤江、水城老礦區技術改造后新增能力500萬噸/年),總生產能力達到3500萬噸/年。
在煤炭產業分布上,規劃要求各市(州、地)要加快煤礦整合和調整布局,到2010年,保留及整合、技改煤礦1078對,預計生產規模達到9600萬噸,年。
目前,《貴州省煤炭工業十一五規劃及2020年展望》已經編制完成,將成為貴州省煤炭工業發展的主要依據。全省的煤炭工業要在該規劃的指導下,按照省政府的煤炭產業振興規劃,走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依靠科技,高效利用煤炭資源
要努力實現貴州最重要能源——煤炭的科學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首先要積極創新與推廣應用國內外先進的采、選方法與工藝,提高回采率,減少煤炭資源的損失浪費,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為了彌補貴州缺少石油,長期依靠省外調入的狀況,要進一步加快“煤變油”工程在省內的實施,早日實現汽油、柴油等的自給自足;同時要依靠科技進步,使煤炭做到優質優用,不能將大量優質煤都用于發電或燃燒,要大力加強煤的轉化。尤要加強煤化工在貴州的發展,要針對煤炭種類與煤質優勢的實際,進一步研制開發水煤漿、合成氨、甲醇以及各種煤化工的深加工、精加工產品。
(四)提高回采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
要努力實現貴州最重要能源煤炭的科學合理開發與有效利用,首先要積極創新與推廣應用國內外先進的采、選方法與工藝,提高回采率,減少煤炭資源的損失浪費,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為了彌補貴州缺少石油,長期依靠省外調入的狀況,要進一步加快“煤變油”工程在省內的實施,早日實現汽油、柴油等的自給自足;同時要依靠科技進步,使煤炭做到優質優用,不能將大量優質煤都用于發電或燃燒,要大力加強煤的轉化,尤要加強煤化工在貴州的發展,要針對煤炭種類與煤質優勢的實際,進一步研制開發水煤漿、合成氨、甲醇以及各種煤化工的深加工、精加工產品。要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興建磚瓦廠。煤炭伴生資源和廢棄物總體附加值低,煤炭深加工比例低,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礦區循環經濟、煤化工循環經濟、關聯產業一體化循環經濟,將使煤炭產品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五)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力爭在“十一五”分別培育2-3個煤電化(鋁)一體化的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實現煤炭的綜合開發利用,從根本上改變煤炭行業長期以來結構單一的狀況,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在調整行業結構的同時,加大產品結構調整,大力提高原煤洗選比率,到2010年,洗選比率達到70%以上。努力爭取煤炭的液化、氣化、煤層氣開發等煤的加工轉化以及綜合利用項目有較大突破性進展。
(六)加快煤層氣的規模化、工業化開采利用
貴州的煤層氣資源豐富,全省埋深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資源量達3.15萬億立方米,總量少于山西,居全國第二,其中富甲烷的煤層氣占貴州省總資源量的92.7%。要根據貴州豐富煤層氣資源賦存特征與國內省區不同的特點,有針對性開展研究,創新應用適合貴州煤層氣特點的國內外先進技術,通過地面抽取試驗,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規模化、工業性的地面開采,使之成為又一重要能源。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傳統煤炭工業遭遇極大沖擊,憑借良好的安全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貴州省煤層氣產業將迎來發展機遇,商業化進程加速。截至2008年10月,貴州全省已建成煤層氣發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為33000kw,2009年貴州省計劃將煤層氣發電站總數提高至16座,到“十一五”末進入商業性開發。
(七)加大煤炭勘探力度
隨著長期以來無節制的大量開采消耗,貴州最主要能源——煤炭,可供經濟有效開發利用資源銳減,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可供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地質勘查研究工作程度,趕不上開發礦井建設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占全省探明總量65%的煤炭,地質工作程度僅達普查階段,難以滿足開發建井設計的需要,急需進一步加強地質工作,不斷增加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而具有優勢煤層氣的地質勘查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距實施工業性地面開發對地勘工作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要在全省推廣和使用三維地質勘探技術以及其他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在建和新建大中型礦井的地質勘探精度,加大對后備區資源普查勘探和保護力度,確保煤炭按照規劃有序開發建設。
(八)做強做大能源支柱產業
要加快推動礦區總體規劃和煤礦建設項目的實施,按照“大煤保大電”的要求,把大型煤礦建設作為能源建設的重點,加快煤炭生產結構調整。我省為一、二批“西電東送”電源項目配套了25對大中型礦井,到“十一五”建成22個,可形成建成年產原煤百萬噸以上礦井30對以上、年產原煤千萬噸以上大型礦IX6新形成生產規模3800萬噸/年,“十二五”收尾建成,可新形成生產規模800萬噸/年。到2010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1.6億噸,其中大中型煤礦產量占三分之二以上。基本形成以畢節、六盤水、黔西南為中心的煤炭工業基地。大力推進煤電聯營,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
(九)確保煤礦安全生產
要支持大中型煤礦加快建設和小煤礦整合技改;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瓦斯治理和綜合利用;積極督促煤礦開展隱患自查自糾工作,切實落實煤炭安全生產責任制。依法加強礦長資格監管,加強煤炭專業人員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扎實有效的工作,使全省煤礦安全生產進一步好轉。同時,還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礦區環境保護和治理。到“十一五”末,全省高瓦斯及煤與瓦斯突出礦井100%安裝瓦斯抽放系統,建設并完善安全監測、監控系統;根據煤塵爆炸性及煤層自燃發火性完善防滅火和防塵的技術裝備。
(十)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要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的發展路子,支持大型煤炭企業通過兼并、收購、租賃等一切合法可行的形式聯合改造規劃煤炭礦區內的小礦,加快提升全省煤炭生產規模和整體競爭實力。
同時,對老礦區進行擴能技改。如對盤江礦區和水城礦區現有生產礦井進行挖潛和技能改造,力爭“十一五”末使盤江礦區(老區)達到1200萬噸/年,水城礦區(老區)達到1000萬噸/年,以及對配套盤江、水城老礦區技改擴能相應配套的選煤廠進行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