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各地有偷瓜送子的傳統習俗。偷瓜送子,亦名送瓜祝子、中秋送子、食瓜求子、摸秋等,是歷史上流行各地的一種祈子習俗,具體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但以貴州為典型,且在今天的貴州農村依然流行。
胡懷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介紹:“貴州之中秋節有一種特別之風俗,為各省所無者,則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時。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討其怒罵,而且愈罵之厲害愈妙。將瓜偷來之后,穿之以衣服,繪上眉目,裝成小兒之狀,乘以竹輿,用鑼鼓送至無子之婦人家。受瓜之人,須請送瓜之人食一頓月餅。然后將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將瓜煮而食之,以謂自此可懷孕也”。也就是說,凡是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在中秋夜給他們送瓜。中秋晚上偷瓜時故意讓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罵,據說,罵得越兇,將來生的娃娃越健壯。瓜偷來后,要為它穿上衣服畫上眉,裝成小孩的形狀,敲鑼打鼓,用竹輿抬送,送到無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宴請送瓜人,然后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將瓜煮熟吃掉,認為從此便能懷孕了。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兒女,便要兒女拜送子的人為“干爹”或“干媽”。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下)》收錄了貴州各地中秋節送瓜習俗的資料,將中秋節送瓜的對象、主體、儀式和象征意義等內容詳盡描述出來。如都勻縣“少年竊瓜送艱于嗣者,博飲宴以為娛樂”;遵義“少年或摘瓜送艱嗣者,飲宴以為娛樂”;仁懷“少年摘瓜送艱嗣者,飲宴以為娛樂”;麻江“少年竊瓜送艱嗣者,博宴飲以為樂”;八寨縣“少年竊瓜送艱嗣者,博宴飲以為樂”。綏陽“少年合伙摘瓜,以送艱嗣者,沿途鼓樂,至家飲宴,以取娛樂”;沿河縣“少年或竊瓜送艱于嗣者”。可見,中秋送瓜是對象婚后未育人家,送瓜主體是一般還多以少年兒童為“偷瓜”的“主力軍”,使整個風俗行事的過程充滿了活潑的情趣。對于其儀式或場景方志也有詳細一記載。如思州府“凡無子者,親友于中秋夜飾艷婦,抱瓜送于其門,稱為‘瓜大嫂’,此系黔俗也,苗婦亦效之”;興仁縣“好事者偷圃中南瓜,鳴鑼鼓,燃爆竹,送于艱子嗣之家,謂之送寶,主人設宴款之,喧囂徹夜”;獨山“少年或摘瓜送至好中艱嗣者。是日,豫知會其家;及夕,以一人女裝負瓜,十數輩喧聞送往,將瓜置諸室,其家隨開飲宴,命意祝其人添嗣”。平壩“艱于嗣者,中秋夜親朋備大南瓜送之,鼓樂炮竹,笑語歡謔,每至達旦”;等等。這些記載將送瓜熱鬧場面勾畫出來。
月屬陰性,主生育。常建華在《歲時節日里的中國》中指出清代乞子成為中秋節的活動之一,這就是摸秋送瓜生子的風俗。從《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看,清代民國時期貴州各地普遍流行摸秋習俗。如普安縣中秋夜“以紅綾裹冬瓜置彩亭中,鼓樂儀仗送少子之家,取瓜綿之兆,謂之送瓜”;畢節“用鼓樂燈彩,錦繃裹瓜,致送親友,以為得子之兆”;平遠州“親友于是夜送瓜,謂卜多子之兆,蓋取瓜瓞綿綿之意云也”;安順中秋“是夕,有贈以瓜果者,為宜子之兆”;息烽縣“子嗣稀者,多竊瓜送子,謂之送瓜”;黎平府“其少年或摘瓜送艱嗣者,亦飲燕以為樂”。
《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西南卷·下)》收載較具體的是關于開陽縣中秋送瓜習俗?!笆且梗D于子嗣之家,好事者陰察他人園中長形南瓜而秘取之,鉆一孔,出瓜攘少許,灌水瓜中,以竹筒塞瓜孔,筒之他端另以物塞之,使童子負之,伴以鑼鼓,送置艱嗣者榻上,覆之以被,去筒端之塞水流出瀉榻上,而謂艱嗣者已有子,且小遺也。于是主人出酒食以餉親友。謂之送瓜云”。
清代竹枝詞對中秋送瓜習俗有生動的題詠。乾隆《鎮遠府志》卷9《風俗》載:“中秋,市井子弟偷瓜送至親,以祈生子”。并引無名氏《鎮遠民俗竹枝詞》“十二娘家大小瓜,健兒偷得自堪夸;可憐月下梧桐露,紅袖倚門望眼賒”。清李宗防《黔記》卷一載“黔中婦女作背篼,負兒于背,每歲中秋夜,以少年裝束如女子,背瓜鼓吹,送至親友床上,祝生子,名日‘送瓜”,。同時引無名氏《貴陽竹枝詞》“中秋月色最清佳,鑼鼓喧闐笑語譁;喬扮仙姬來送子,背兜兜個大倭瓜”。道光時期張國華《貴州竹枝詞》“歲歲中秋說送瓜,倚間男婦笑聲嘩。伊誰傅粉含愁盼,多是長陵幕友家”。民國《都勻縣志》收錄清末歐陽朝相《都勻竹枝詞》“八月中秋金鼓嘩,寧磬偷個好冬瓜;錦袍送到鴛衾擁,湯餅明朝競洗娃”。偷個好冬瓜是預兆來年生個胖娃娃。清末令狐堃《播州竹枝詞》載“男兒意氣貴無猜,安用錢刀買妾回;況復中秋明月下,滿城簫鼓送瓜來”。清末楊文瑩《黔陽雜詠》載“賞月中秋筵未收,送瓜鼓吹鬧高樓。斑斑繡出獅頭帽,準備明年抱阿侯”。這些竹枝詞對各地中秋偷瓜祈子場景有生動記載。
我國有中秋送瓜、元宵偷青的習俗,但從竹枝詞看,有些地方也有元宵送瓜,中秋偷青的習俗。如張國華詠興義府竹枝詞“直到元宵瓜送后,沿街逐巷賀聲騰”??梢娗迥┡d義府是流行元宵送瓜,而劍河縣有中秋夜偷青的習俗?!吨袊胤街久袼踪Y料匯編(西南卷)》載劍河縣中秋夜“平民男女歡笑,悄赴鄰里園圃取瓜豆、蔬菜,名日偷青。歸即煮食之,群意歡洽。失者雖知,不可呼罵”;民國《興義縣志》收錄蔣秋溪《興義竹枝詞》也有類似歌詠:“偷青佳節費疑猜,姊妹相邀笑口開;忐忑芳心深自幸,蹄垣豈為摘蔬來”。
中秋所“偷”之瓜有多為南瓜或冬瓜等。寓意“瓜瓞綿長”,子孫繁衍吉祥。從民俗心理來分析,由于瓜瓞中籽實繁多而又藤蔓相繼的緣故,所以成為民間乞子的傳統性吉物,被賦予了“瓜瓞綿長”的吉祥成分和傳宗接代的象征意義。有人認為這屬于“討口彩”現象,即利用語言的諧音和事物的特性來寄托生子添嗣的愿望。是因為中秋時節田園里已是瓜熟籽成,且瓜中種籽繁多,民眾認為這是多子的吉祥征兆。再之。田園里瓜藤綿綿,藤瓜累累,這也便有了“瓜瓞綿延”、傳宗接代的象征意義。至于夜晚去“摸秋”,無非是夜晚有太陰的庇護,同時又渲染了這一俗事的神秘。
責任編輯: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