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今年11月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首都科技界發表講話強調,一要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二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三要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技術和材料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四要運用生命科學推動農業和醫藥產業發展;五要大膽探索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
風力、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是當今新能源發電的主流技術。作為化石能源發電和水力發電的重要補充,新能源發電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
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事關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更將在未來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在我國,新能源發電事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其中發展最快的風電為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截至2008年底,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國的風電裝機總量還只有47萬千瓦。
其他各類新能源發電雖然沒有風電的發展成規模,但自身的發展速度也相當驚人。比如我國太陽能光伏電站,僅西部地區就已經建了622座,靠這些新能源,已經解決了西部地區134.5萬戶居民的基本用電。
據統計,到2008年,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年產量達到200萬千瓦,占全球產量的近1/3,居世界第一。然而,風電設備、多晶硅的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也廣遭詬病。
首先,從資源角度看,我國有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力的資本。比如我國的風力資源儲量有10億千瓦,居全球之首。同時,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而且國土面積巨大,也都具備大規模發展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的潛力。
而更重要的是,從節能減排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發展新能源電力更有其迫切性。
在我國,火電一直占主導地位,在8億千瓦裝機總量中,火電占了70%左右。因此,每年全國生產的煤炭約有一半要用來發電。我國最大的發電集團華能集團的資深人士李兆魁認為,以煤炭為主的電源結構必然帶來兩大難題。一是作為一次能源,煤炭早晚會枯竭。
二是環境壓力。就目前的火電技術,污染物排放問題很難根本解決。因此,如何大力發展零排放的綠色電力無疑是中國這種火電大國的重大課題。
作為一項新技術,毋庸諱言,新能源電力自身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這也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其快速和大規模發展。
比如風電,有兩大難題亟待突破:一是風電的穩定性比較差,發電質量遠遠低于火電、核電等傳統發電技術,甚至被稱為“垃圾電”。二是風電看起來不燒煤,刮風就能發電,但是由于建設成本等原因,風電的電價反而高于火電。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問題都應該在發展中解決。因為只有新能源走出瓶頸,真正能成為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人類的未來才是美好的。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