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了“沉默語”的交際功能、類別及語用特征,并從中西方文化角度剖析了人們對“沉默語”的不同理解與態度。
關鍵詞:沉默語;交際功能;文化依附性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126-03
“沉默語”是一種能傳達豐富信息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其交際功能在現實生活中長期處于被忽視的地位。“沉默語”(silence)屬廣義語言學范疇,其本質是一種非言語符號。“沉默語”可以獨立于語言行為而存在,但語言交際過程卻不能沒有“沉默語”這一現象。人們日常交際有兩種行為: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語言是人類用來交際的任意性的語音符號的體系,語言行為是人們通過語言所完成的行為:而沉默語是非語言行為,包括語言行為之外的一切由人類和環境所產生的刺激。“沉默語”能表達豐富的信息。甚至是語言難以傳達的內容。漢語中“于無聲處聽驚雷”,英語中“語言是銀,沉默是金”,日語中“無言勝于雄辯”等諺語均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人們對“沉默語”交際功能的重視程度。
一、“沉默語”的交際功能
“沉默語”的使用規則是在無意識狀態中習得的,而且其無聲無形的特點使人很難覺察其交際功能的存在,但“沉默語”確實具有極強的交際功能。它既可表示欣然默認。也可以是保留己見;既可以是無言的贊許,也可以是無聲的抗議;既可以是附和眾議的表示,也可以是決心已定的標志。Jermen(1973)對“沉默語”進行了較全面深刻的剖析,并一分為二地將其歸類。他指出,“沉默語”具有五種不同的交際功能,且每一種功能均有正、反兩個側面:(1)合分作用,包括聯結或分離交際雙方的關系;(2)情感作用,包括敬仰、友善、認可或冷淡、敵意和仇恨等;(3)啟示作用,包括理解對方、自我意識或掩飾個人感情、思想和觀點;(4)判斷作用,包括同意某種看法或提出反對意見;(5)表現思想作用,包括體現缺乏思考或深思的過程。Jensen的上述分析充分體現了“沉默語”的兩面性。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所使用的“沉默語”具有不同的交際功能,以下用三個例子來分析。
例1:(某家庭)妻子和丈夫正在氣頭上,誰也不講話。
丈夫:(終于忍不住了)你太不講理!
(女人將頭扭向一邊,保持緘默。)
丈夫:(更來氣)你太過分啦!
(女人仍然不接火,男人氣得像暴怒的獅子。)
丈夫:好!你不是不說話嗎?好!今后,誰再跟我上趕著說話,我拿刀捅了她!
(女人輕蔑地瞅著男人笑了笑,仍不言語)
男人氣憤地坐在一旁抽煙。
女兒云霞象旋風一般刮了進來。
女兒:爸!媽!
(男人和女人都無語,云霞愣愣地站在那里。)
《真愛無言》,《劇本》,2002,(2):29
在這個場景中,丈夫三次將話輪轉到妻子處,但妻子根本不答話。當女兒向父母打招呼時,回應她的是他們共同的沉默。盡管如此,丈夫卻知道妻子也在氣頭上不肯認錯:女兒也明白家里正發生矛盾。一家三口的交流并未受到阻礙。妻子一直使用“沉默語”,迫使丈夫消除原有的假設。妻子不打算和丈夫把話輪繼續下去,因此,妻子的“沉默語”分離了交際雙方的關系,體現了“沉默語”的“合分功能”。伴隨非言語動作(“將頭扭向一邊”、“輕蔑地瞅著男人笑了笑”)的話輪“沉默語”使妻子的交際意向非常明顯:“你比我更不講理,更過分,就是不搭理你這樣的人。這是妻子的話輪“沉默語”給丈夫增添的新信息。此處的“沉默語”又同時具有了“情感功能”,表明了妻子對丈夫的冷淡與不屑。
例2:Peter: How much do you earn at this new place?
Mary: (Silence)
Peter.Well, 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Peter將話輪轉到Mary,但她并未接過話頭而造成“冷場”。廣義而言,Mary使用“沉默語”只有兩條信息意向:(1)她根本沒聽到Peter的問話;(2)聽到了Peter的問話,但不愿回答或正在思考如何應答。顯然。第一種信息意向對Peter而言沒有任何交際價值和意圖。因此,Peter結合當時的語境以及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草案推導出一系列命題:(1)Mary不可能沒聽見;(2)她不想回答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3)言語拒絕會傷及雙方的面子。由此,Peter已完成了對Mary第二種信息意向所傳送的“沉默語”交際意向的識別與解讀,于是,他采用簡單有效的補救措施將“冷場”的尷尬氣氛敷衍過去。同時,Mary“沉默語”的交際功能也得到了實現。此處的“沉默語”具有“啟示功能”,Mary向Peter表明他不想回答有關個人隱私的問題。
例3:(Tbe scene is a small bathroom and the time is early morning before going to work.The husband is shaving and the wife enters to blow-dry her hair.)
Wife: Am I disturbing you?
Husband: (Silence)
Wife: (Silence, walks out)
(From Jawoski.1993:4)
根據一般常識我們知道,妻子在發問時已有兩個推理假設:(1)自己的加入很可能會給丈夫帶來不便;(2)不會給丈夫帶來不便。丈夫的“沉默語”接通了妻子的相關認知圖示(出于禮貌的相關性,如果是第二種推理假設,丈夫肯定以言語形式或非言語形式明確表示:否則極易得到第一種推理假設。并促使妻子依據當時情境做出合理的推理結果一只能是第一種推理假設而不可能是第二種推理假設。丈夫此處“沉默語”具有“表明思想功能”,其意義對妻子已不言而喻。妻子隨后的“沉默語”具有“判斷功能”。妻子通過丈夫的“沉默語”很快作出這樣的判斷:自己的加入已給丈夫帶來了不便。
通過以上例子分析,“沉默語”是英漢會話中的共有現象。語言形式的缺失并沒有妨礙人們信息意向與交際意向的傳達。
二、“沉默語”的類別及語用特征
會話中的沉默有多種不同的分類。Bruncau從語言學的角度解釋沉默。他指出有三種類型的沉默:(1)心理沉默,編碼者用來幫助解碼者理解語言信息時會用到,通常表現為言語遲疑,糾正語句等;(2)交互沉默,表現為對話中的有意停頓,是說話人留出時間,讓聽話人從對話中體會含義;(3)社會文化沉默。這種沉默需要在特定的文化習俗基礎上進行解釋,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沉默常常與宗教語境相聯系,如做禮拜和祈禱時的沉默。在其他文化中,沉默有許多其他功能,如在美國西阿帕奇地區,與剛失去親人的人在一起時,人們會保持沉默;當男女約會時,沉默不語被認為是謙虛的表現。Saville-Troike則建立了一個更廣的人類學框架來分析沉默。她認為沉默具有命題內容,需通過語境來加以確定,沉默的解釋比言語的解釋更依賴語境。另外,沉默也具有言外之意,因為它可被用于提問,允諾,否定,警告,威脅,侮辱,要求或命令。Versehueren著重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用于標注言語和沉默的動詞,他在將這些動詞稱為“基本語言動作動詞”。在研究沉默的詞匯特征的同時他提出,產生沉默的原因有八類:(1)說話人生性不愛說話;(2)說話人無法決定接著該說什么;(3)說話人由于驚訝,悲傷等其他強烈感情影響說不出話來;(4)說話人無話可說;(5)說話人忘記了要說什么;(6)其他人正在說話;(7)說話人有所隱藏;(8)說話人很冷淡。Levinson依據其交際功能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如下三種:(1)話輪內沉默—停頓。運用停頓,可以使說話者贏得思考時間,從而增強語言表達的邏輯性,使表達更嚴謹,減少說話中的失誤;運用停頓。將說話的機會讓給對方,可從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同時也能避免自己將不該說的講出去_運用停頓,可以造成對方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對方做出某些讓步。(2)話輪間沉默—空隔和間斷。空隔具有很強的可轉換性。從功能上看,正如Sacks等指出的:“空隔不能導致不連續的會話,而間斷卻能使會話終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將轉換關聯位置消解,將空隔納入自己的話輪。如此,話輪間的空隔便演變為話輪內的停頓。(3)話輪沉默——意義沉默/可歸屬沉默。發話人提出疑問、請求、邀請、建議或做出某種評價時,會期待對方做出相應的應答,這種應答有正反兩種可能,一種是期待的,另一種是不期待的,根據應答語是否能夠滿足發話人的期望而定。期待的應答可以在第一時間立刻明確表態,不拖延,不轉彎抹角。而不期待應答使對方的發話落空。使對方感覺不舒服,于是會話人會有意沉默以拖延,弱化自己的否定、拒絕、批評、指控等態度,避免說出讓彼此難堪的話,降低可能引起的沖突。從說話人的角度來看。有意沉默標記著聽話人的不期待應答,表明了彼此相違背的態度,同時又避免了正面沖突。
通過分析大量的話語篇章和語料中的“沉默語”。“沉默”現象在交際過程中具有以下三個語用特征:(1)“沉默語”是表露出社會文化特征的間歇行為。例如。在東方社會年少者在長輩面前應多聽少言;西方人在教堂做禮拜或彌撒時約定俗成地要保持靜思不語。(2)“沉默語”是實際交流中的停頓和討論中的間歇行為,話語中短暫的停頓與間歇往往可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例如,報告人中途停止講話讓會場安靜,教師利用短暫的“沉默語”來維持課堂紀律。又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適時適量地使用“沉默語”,給學生留有足夠“內化”語言知識的時間,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教師還可適時地使用“沉默語”,來理解學生所犯的表達錯誤,而不是急于馬上給予糾正,這樣將使學生克服種種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除上述功能之外,停頓還可表故意停歇,造成懸念。(3)“沉默語”是傳達心理語言過程的間歇行為。用以反映交際者的心理活動過程。例如,面試時回答主考官的提問。通常面試者允許有思考的時間,但是長時間(如超過10秒)的沉默會使氣氛很緊張,且給主考官留下思維不夠敏捷的印象。所以面試者往往會有意無意地發出“嗯”、“本人覺得”或“眾所周知”等過渡語來打破沉默并爭取思考的時間。相反在回答別人的請求時。考慮片刻后的答復卻比滿口答應更顯得慎重可靠。
三、“沉默語”的文化依附性
“沉默語”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帶有鮮明的文化特征。一種文化群的社會情景是不同于另一個文化群的。為一種文化所接受的“沉默”行為可能在另一種文化就是“不恰當的”或是令人難以忍受的。一般而言,西方人偏向于將“沉默語”理解為冷淡、輕視、氣憤、敵視、羞怯、反對、難堪、厭煩與冷漠等,而東方人偏向于將“沉默語”理解成順從、默認、敬意、贊同、沉思及友好等等。
西方人的血管里似乎熱血總在沸騰,躁動,狂熱的激情伴隨人生。體現在語言上也是充滿挑釁和活力。美國人、意大利人總是喋喋不休,因為他們把“沉默語”理解為言語的缺乏。交際的缺乏。因此,東方人的沉默無語在他們看來始終是無法理解的'更無法忍受。這與他們的民族性格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歐洲各國對“沉默”的態度也是各異的,在法國,家長不愿孩子在客人面前言語,而在前蘇聯,大人們卻鼓勵孩子暢所欲言。荷蘭人會忍耐不住喋喋不休的人群而退回自己的臥室求得安靜,而美國人則反其道而行之。愛斯基摩人一天內和他人也說不了幾句話,大部分時間都處于“沉默”狀態。美國兒童從小就恪守這樣的準則“在別人對你開口之后再說話”。
與之相對,在東方。能言善辯常常被認為是多余的或不可信的,一位健談的人往往被視為“無誠意”、“說大話”等。中國人強調“慎言”、“少言”,寧可不說,也不愿言辭有誤,日本人更是認為“一切邪惡自口出”,“沉默語”表示敬意、順從和友好。據統計,在日語中有關語言價值的諺語中,64%反映了消極的語言觀,只有25%是表示積極的態度,而11%是中性的。又如,中國人在取得成績或受到贊揚時,不會喜形于色或狂歡起來。在某些場合,這種“謙遜”的舉止和行為有時就會表現為沉默不語。而這一點使西方人大惑不解,甚至將之誤解為“不禮貌”,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總得說點什么或有所表示,閉口不語不是良策;中國人則可能認為西方人說得多,做得少,有時過于自信,是“不謙虛”的表現。“寧靜以致遠”則是中國人的至理名言。東方風水學講究曲徑通幽,韜光養晦。《易經》云:“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則德方。”以靜制動成為公認的哲理。佛教修行,也講固靜人定,由定生惠。主張清靜無為,清淡寡欲。體現到語言上,中國人傾向于緘默少言,三思而后行。
美國學者布羅斯納安根據自己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親身體驗,對比中國和英語國家的人們對“沉默語”的不同看法,調查結果表明:前者要比后者顯得“沉默”得多。對中國人來說,站出來明言會被認為有失謙遜甚至是“犯上行為”。而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默不做聲”是對講話人不禮貌或不尊敬的表現,甚至是一種侮辱。“文化差異存在。文化依附性即存在”。這其中就體現出文化差異,中國人自古以來秉承著“沉默是金”的文化風尚,他們非常重視交談中“沉默”的作用,認為停頓和“沉默”有豐富的含義,相反英語國家的人們對這一點很不習慣,也無法理解。
孔子對語言的態度就是極為謹慎的,孔子主張慎言、寡言和戒言,強調“君子欲泊于言,而敏于行”,教育其弟子少說話,多做事,當弟子間其原因時,孔子言道:“四時行焉,天何言哉?”可見,不講話是極其自然的事,而且講話不是必然的需要。自然規律是完全獨立于語言之外的。據說。孔子本人就是緘默少言的。
戰國時的老子極力反對言,反對辯。儒家的代表孔子對語言的態度極為謹慎,他主張慎言、寡言和戒言,認為“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若說西方的人際交往主要通過語言來完成,那么東方的人際交往則更強調人格涵養。在中國,人的道德品格、人格涵養高于語言本身,即人際間交往更重要的是通過道德倫理,而不是通過語言交往而完成的。
道家與儒家在語言觀上都傾向于清靜無為。無言或少言是被廣為倡導與稱頌的。而自古希臘時代起。西方人就對語言的力量和作用推崇備至,語言與上帝同在,語言就是上帝。西方人之所以特別偏愛語言,相信語言本身的力量。是因為他們認為唯有通過語言,人們才能相互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大多注重清楚明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盡量回避沉默,并極力用語言來填補交際中出現的沉默。
四、結語
人們在實際交流中應充分注意并利用“沉默語”的交際功能,從而使交流能高效有序地進行。雖然“沉默語”的形式比較類似,但不同文化享有不同的“沉默語”規則。人們對“沉默語”的不同理解和態度明顯帶有東西方文化依附性,這就要求人們彼此之間應多了解并理解對方的文化。在現實生活交流中,“沉默語”和言語都是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兩種語碼。忽視任何一方,都會造成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