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新中國成立60年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對發展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回答了中國“要不要發展”、“為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理論內涵,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科學發展觀;發展思想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029-03
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新中國成立60年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歷史時期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逐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展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一、毛澤東對發展問題的探索是黨的科學發展思想的開端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此進行了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其中毛澤東對發展問題的認識和探索是黨的科學發展思想的開端。
在“要不要發展”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總目標。經過多年戰亂而誕生的新中國,面臨著國際國內嚴峻形勢的考驗,要想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的面貌,就必須加快發展。1954年,毛澤東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中提出了我們“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的總目標。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再次號召:“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此后,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現代化強國問題上,黨中央的認識逐步從單一的工業化轉變為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1963年9月,毛澤東明確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的號召,將中國的發展戰略目標定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在“為誰發展”問題上。毛澤東提出了以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標準的正確思想。毛澤東認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一直強調社會主義建設要和人民群眾的利益高度統一,認為這是由黨的宗旨決定的。他曾經尖銳地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個標準要在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中具體體現出來。這些論斷顯示出毛澤東發展觀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為民”。這是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初步體現。
在“怎樣發展”問題上,毛澤東開始意識到中國發展要走自己的路,要保持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積極思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如何克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缺點,遵循什么樣的思路和原則來發展的問題。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確定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并且從怎樣發展的角度提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等,明確提出“統籌兼顧”的思想。1957年6月,毛澤東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對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特別是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論述,對當時我國的發展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而且是我們黨的科學發展思想的開端。
二、鄧小平的發展思想奠定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和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對發展問題作出了一系列科學論斷,豐富了我們黨的發展理論,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要不要發展”問題上,鄧小平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鮮明地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歷經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國的國民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受到了嚴重破壞,貧窮落后的面貌沒有多大改變。鄧小平以寬廣的世界眼光,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深刻總結我國及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上的失誤,鮮明地提出了發展問題。他認為:“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他要求全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好發展。不受任何干擾。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成為黨和國家的生命線。為推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鄧小平又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加快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創造條件,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優越性。鄧小平在很多講話中都反復強調:“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到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更是鮮明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根本性、長遠性、戰略性問題。
在“為誰發展”問題上,鄧小平將“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判斷標準。“文革”結束不久,鄧小平就指出:“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鄧小平主持制定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三步走”戰略,就是以人民的富裕程度作為重要尺度。他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三個有利于”判斷標準的核心內容。以“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來衡量黨的各項工作,體現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觀。鄧小平積極倡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善于運用物質的、精神的各種手段來保護和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號召大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全面提高了人的素質,奠定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
在“怎樣發展”問題上,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全面進步的目標。改革伊始,鄧小平就把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聯系在一起。他一方面強調發展關鍵是發展經濟,同時又強調“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他針對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提出了一系列“兩手抓”論斷。鄧小平也十分注重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實現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問題。1987年10月,他曾經指出:“我們現在要注意的是發展速度不要太快,要適當控制速度,否則配套跟不上,能源、原材料、資金都跟不上,特別是不能為下個世紀發展的后勁打下很好的基礎。”他倡導的“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沿海內地發展兩個大局”的思想,都是注重協調發展的集中體現。他把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來考察,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口問題是個戰略問題,要很好控制”,認為要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自然環境,“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他告誡新的中央領導集體“要采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㈣總之,鄧小平對黨的發展思想的理論探索在今天看來都具有科學發展觀的氣息,他的許多重要論斷直接涉及到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內容,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江澤民科學發展的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直接思想來源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拓展、升華了毛澤東、鄧小平關于發展的思想,進一步闡述了中國要不要發展、為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直接思想來源。
在“要不要發展”問題上,江澤民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世紀之交,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發展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因此,黨領導現代化建設最主要的任務還是發展。江澤民順應歷史潮流提出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他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發展中大國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他認為,如果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實現民富國強都無從談起,所以要集中全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對“落后就要挨打”和“發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提升和拓展,它把發展和執政興國聯系起來,進一步突出了發展的地位和對于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性,對進一步明確我們黨執政的任務、提高執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為誰發展”問題上。江澤民提出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地向前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是億萬人民參與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并使自身得到全面發展的過程。江澤民關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奠定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基調。
在“怎樣發展”問題上。江澤民提出抓住機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江澤民指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此,必須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十六大報告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目標,凸現了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江澤民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忽視環境資源保護的現實問題,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我們絕不能走人口增長失控、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道路,“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此,正確回答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為黨的發展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成為科學發展觀思想的直接來源。
四、胡錦濤提出科學發展觀實現了黨的發展理論的升華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發展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呈現出新的特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謀遠慮,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實現了對馬克思發展觀的創新,使我們黨的發展理論更趨完善和成熟。
在“要不要發展”問題上,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十七大重申:“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科學發展觀強調第一要義是發展,是基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基于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基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履行黨的執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結論。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主要是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緊緊抓住發展這一要義,就要時刻牢記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在“為誰發展”問題上,科學發展觀鮮明提出發展要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將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全國各族人民實現自己利益、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創造性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毛澤東、鄧小平的強國意識和富民理念體現了馬克思發展觀對人的現實關懷,但是他們更關注的是物的方面而不是人本身。當社會發展到21世紀,當中國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人的現實關懷達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人的終極關懷日益凸顯出來。胡錦濤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社會的發展趨勢,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是中國共產黨對發展問題認識的實質性進步。
在“怎樣發展”問題上。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兼顧,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我們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治國理政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堅持統籌兼顧,才能真正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問題,真正處理好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問題,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集聚強大力量。科學發展觀所要實現的發展絕不只是指經濟增長,而是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就是堅持統籌兼顧,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可持續就是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綜上所述,發展觀作為人們從哲學角度對發展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總是與特定時代人們的生存實踐緊密聯系的,現代社會的任何發展都不是平地起高樓,任何發展都是發展的再發展,發展觀的演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升華與超越。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不僅從理論上解決了當代中國要不要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而且從路線方針上解決了怎樣發展的問題,提出了嶄新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必將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走向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