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改重組后的煤炭企業存在多種風險問題,本文運用企業風險管理相關理論,緊密結合煤炭企業一般業務流程,探討了煤炭企業風險類別、風險驅動因素與傳導機制等相關問題,提出了煤炭企業風險管控的選擇策略與管控機制,以期為我國煤炭企業風險管控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煤炭企業;風險類別;傳導機制;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40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161-03
一、煤炭企業風險的類別與特征
企業風險根據我們研究角度不同可分為不同種類,具體分類如下圖1所示。
按風險后果的不同,風險可以劃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純粹風險是不能帶來機會、無獲得利益可能的風險。投機風險是既可能帶來機會、獲得利益,又隱含威脅、造成損失的風險。按風險來源劃分可以將風險劃分為自然風險和人為風險。按風險影響范圍劃分。可以分為局部風險和整體風險。按風險的可預測性劃分,風險可劃分為已知的風險、可預測的風險和不可預測的風險。按風險損失的對象分,風險可劃分為人身風險、財產風險和責任風險。按照項目風險在各個階段的不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市場風險、生產風險、政治風險、環境保護風險、信用風險等。
本文主要結合煤炭企業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將企業風險按內外因素分,可以分為內部風險(又稱可控風險)與外部風險(又稱不可控風險),具體見表1。
二、煤炭企業風險驅動因素與傳導機制
企業風險的終極驅動因素來源于兩個方面: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風險驅動的一般因素可分為:物質風險因素:由于其特點、類型、使用等可能導致損失發生的企業物質財產:制度體制風險因素:政策法規或企業制度自身的缺陷而引發的損失:道德風險因素:企業某些員工因其不遵守職業道德及倫理的傾向而引起可能損失的增加;信息傳遞風險因素:企業內外部信息傳遞不順暢,造成信息滯后甚至于信息失真帶來的風險與損失;心理危險因素:由于某些員工的工作疏忽而引起的可能損失的增加。風險驅動因素的具體化,就是企業生產實際中的危險源、風險源。
企業風險的形成及發生是一個周期變化的演變過程。依據危險生命周期理論,可以尋找到企業危險源產生、演變的軌跡,充分認識這一規律,可以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設置風險控制節點,以期防范和控制風險。下圖2為危機生命周期和風險節點的一般模型。
由上圖可以看出,風險演變的主要節點在于風險誘發因子(即風險源)、風險觸發點,風險臨界值。依據上述企業風險驅動因素來源的相關理論,企業風險的物質流、信息流、人員流、資金流成為企業風險演變的載體。企業風險的主要節點相應的落在這些載體中。如何揭示企業風險的物質流、信息流、人員流、資金流的演變,必須結合企業的業務流程。結合煤炭企業業務流程,可以將煤炭企業的主要業務流程歸結為:確立企業經營目標——設置機構制度服務于經營目標——通過生嚴實施經營目標—通過經銷實現企業經營價值。具體分為:企業戰略決策——內部控制——財務與資本管理——物資供應管理——煤炭生產與安全管控——產品經銷與管理。
我國煤炭企業通過大型化、國有化整改、重組,規模的不斷增大,部門機構設置復雜,有的企業謀求多元化發展增加了企業的風險。考慮到這些實際情況,筆者將企業各風險主體(包括:職能域內部、職能域之間、直屬經濟實體、外部主體)之間各流量交互傳遞與煤炭企業業務流程緊密結合。建立了基于煤炭企業整體業務流程的風險節點與傳導模型(如下圖3)。
為了便于直觀的描述,上圖中將風險傳導機制視是一個黑箱,下圖將風險傳導機制給予較為清晰的闡述(具體如下圖4)
由上圖可以看出,對于風險源物質能量流的釋放是不確定的。但是,可以通過針對具體風險源的相關風險流的閥值(即臨界值),加以預警和監控。這些閥值依附于煤炭企業的業務流程中。因此,這就為我們提供了防范和監控煤炭企業風險的思路。
三、煤炭企業生產安全風險分析
當前對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威脅最大的仍然是瓦斯、煤塵、水、火、頂板等幾大自然災害。近年來多數國有煤礦對主要和重要的防災系統環節進行了技術改造。建立了合理的通風系統,相當部分高瓦斯礦井新建了瓦斯抽放系統。多數高瓦斯礦井和部分低瓦斯礦井建立了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國有煤礦防災抗災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安全生產效果明顯。但在防排水、防滅火、防塵、機電運輸等方面實施技術更新改造和投入的力度普遍不大,進度相對滯后;在煤與瓦斯突出機理、預測預報、防治等難題上缺乏聯合科技攻關。國有重點煤礦的防災系統相對較完善,國有地方煤礦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安全投入的增加與效益不相稱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于安全生產風險的管控沒有緊密結合煤炭生產的業務流程。風險管控節點沒有落實到生產中,操作性不強。結合當前國有煤礦的主要安全生產業務流程,將煤炭生產的主要流程和各環節的控制節點加以明確。根據以上主要生產安全風險控制節點,通過安全生產的相關標準,如《中國煤炭行業標準》、《煤礦企業運輸提升標準》、《掘進機械技術標準》、《煤礦企業礦山支護標準》、《煤礦企業通風,防塵及排水標準》、《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細則》等設置安全風險監控節點,結合上述標準與企業實際,制定風險預警臨界值(閥值),運用相關技術的制度手段,如煤礦安全生產實時監控系統等予以實施。
四、煤炭企業風險管理策略
為防范上述各種各樣、不同等級的風險,企業管理者應制訂相應的風險管理體系,制定風險管理辦法與措施方案。所謂風險管理就是指企業通過對潛在的意外或損失進行識別、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有效的控制。用最經濟合理的方法處理風險。以實現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種管理方法。風險管理是企業能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也是優良的企業管治中很重要的一環。特別是煤炭企業面臨安全生產風險與多種經營風險的雙重壓力,必須投放充足的資源,使得風險管理能夠在企業里有效的執行。風險管理是需要因應外圍和內部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作出評估和修正有關措施,需要各部門共同參與和執行。
(一)煤炭企業風險管理基本戰略
在選擇風險管理工具時,企業可以設計系列組合描施,把企業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
1.控制風險。首先,是回避風險。考慮到風險無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回報或企業無法控制類似風險時。風險可能導致的損失頻率和損失幅度極高時;采取其他的風險管理技術所支付的成本過高時。如:加強安全投入和監察力度,將人為因素導致的安全風險規避。風險規避的效應有一定的范圍,規避了某些風險,可能面對另外的風險。其次,是風險抑制。對風險無法回避的,可以設法減少風險。控制風險發生的頻率和降低風險損害程度。存在知識和技術無法突破因素,無法達到完全控制風險和充分減少損失的目的。
2.轉稼(分散)風險。為避免在承擔風險后對其經濟活動的妨害和不利,可以采用不同的風險轉移方式管理風險。通過一系列的變革重構公司的風險結構:重新配置內部資源來抵御風險,獲取預期效益;變革商業模式進行多樣化投資:重組業務流程;套利交易等。主要工具:實物期權、企業并購與重組、BPM等。購買保險,把風險損失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理財。企業可以通過合同條款規定,把部分風險轉移給其他方——非保險風險轉移。
轉移風險的方案有三種:
第一種方案是套期保值交易,即是通過在期貨市場在套頭買賣交易,規避企業重要原材料、外匯價格波動帶來的損失。如銅、鋼鐵等金屬等行業可參考選擇。
第二種方案是外包(轉包),企業把多元化經營轉包給其他企業,把部分風險分散出去,使多元化經營風險不影響主體業務。
第三種方案是向保險公司投保,主要是把風險轉移給有外方。財產和責任保險方面有汽車保險、財產保險、火災保險、運輸保險等;職工方面有基本養老保險、礦工人身保險、醫療保險、等險種。特別煤礦工人人身保險等風險較大。
3.剩余(自留)風險。既不能規避風險,又不能完全控制風險、分散風險、中和風險或減少損失時。風險自留應當是主動計劃性自留,而不是被迫承擔風險的被動非計劃性自留。主動計劃性自留是正確評估企業風險容忍度,以合理可行的理財規劃承擔風險,企業要量力而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風險。如經上述分析評估后認為風險超過承受能力,則考慮放充。此類風險歸集點多在執行層,如部門及煤礦經理、各科室主任等管理層的執行力。通過強有力的內控執行力制度,積極應對風險,減少損失。
(二)煤炭企業風險管理的步驟
煤炭企業風險管理實施的主要步驟。
1.認識風險預警信號。認識風險預警信號主要通過建立風險預警系統來實現,風險預警系統主要包括:組建風險管理小組、觀察預測風險閥值、制定風險管理預案、定期進行模擬訓練。
2.評估企業中的潛在風險。在認識風險信號的基礎上,評估企業潛在的風險。主要通過制定和分析《潛在風險發生可能性分析表》、《潛在風險對企業的損害分析表》、《最有可能發生嚴重損害的風險分析表》,可以幫助企業識別出應該關注的薄弱環節,以防止它們變成嚴重問題,同時也為企業的風險預警系統管理機制提供考量的依據。
3.防止潛在風險變成真實風險,制定風險應對策略。建立風險預防體系,明確負責人,做出計劃及預算;年度經營計劃中要包括風險管理計劃并每年更新:為企業最可能發生的五種風險做最壞的打算,并制定計劃來防范和管理;準備必要的狀況背景資料、備忘錄、信件:獲得企業外部咨詢顧問的建議。
4.確認風險并采取行動。風險預警臨界值被突破,確認風險發生。第一時間,快速反應目的是實現對轉折點的有效控制。對監管部門、利益相關者、公眾、媒體以及風險處理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明確目標:以人為本,救人第一,人的生命最寶貴。在第一時間,快速反應以實現對轉折點的有效控制。迅速決策,根據風險成因模型,采取應對措施(誘發因子、承災體、孕災環境)。
5.評價風險管理效果。做好危機善后處理。包括受損人員的安置,損失補貼等:委托第三方進行獨立調查和評估;責任追究、獎懲和損失補償;恢復與重建危機后的企業心理和危機后的形象重塑。
(三)煤炭企業風險管理的重點
1.明確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建立風險管理三道防線。煤炭企業應通過制度、規劃明確風險管控的近期、中遠期目標。完善風險管控職能部門,構建風險管理三道防線,主要包括:第一道防線:各有關職能部門和礦井: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和風險管理委員會;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部門和審計委員會。
2.重點防治生產安全風險,建立本質安全型礦井。本質安全型煤礦是指全面符合國家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程的規定,以追求人、機、環境、管理等要素優化匹配,實現人員無失誤、設備無故障、系統無缺陷、管理無漏洞的奮斗目標,使安全隱患減少、安全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達到行為規范、裝備先進、環境可靠、管理精細、安全領先的現代化煤礦。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員工的安全意識、相應的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基本杜絕人為失誤:提高機器設備系統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高,具有故障檢測、安全保護和防護功能;優化生產系統和環節,生產作業現場、煤礦周邊環境有安全保障,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強:加大安全投入,提升煤礦系統裝備本質安全程度。
煤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是建立煤礦本質安全管理系統的核心內容和起點,它可以為整個系統的實施、運行和保持奠定基礎。開展安全生產風險管理,可以使煤炭企業對其生產活動范圍內的安全危險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總體的評價,可以全面掌握當前生產系統中的安全風險狀況。安全生產風險的管理,是煤炭企業主動開展本質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煤炭企業更好的履行其基本生產安全法律義務的重要保證。
責任編輯 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