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轉型研究

2010-01-01 00:00:00李戰勝傅安洲阮一帆
理論月刊 2010年4期

摘要: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實現了由傳統“權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成功轉型。本文從德意志的傳統政治文化出發,梳理了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轉型的歷史條件和基本歷程,厘定了其政治文化轉型的主要標志,并揭示出其政治文化轉型的推動因素。

關鍵詞:二戰;聯邦德國;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D7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140-05

一、德意志的傳統政治文化

正如旅居美國的德國學者埃利希·卡勒爾指出的:“不考察以前的德意志歷史在特性和心理方面的影響,就幾乎不可能理解德國。”要探討德意志的傳統政治文化,我們需要考察德意志民族的歷史進程。

自從“黃金詔書”頒布以后,德意志的“神圣羅馬帝國”就已經名存實亡了。諸侯領地被帝國法律所確認,成了世襲領地。造成了諸侯的封建割據。由于各封建諸侯國實力的大小取決于他們世襲領地的大小,因此各諸侯國都熱衷于保護和擴大自己的勢力,互相混戰不休,難以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同時,由于帝國地處歐洲大陸的中央,土地自西往東開闊延伸。無法形成天然的疆界和一個共同的地域,使得長期以來未能造就一個民族中心。當西歐各國擺脫了皇權,民族意識不斷加強時,由宗教沖突引發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卻又進一步加劇了德意志分崩離析的政治局面。拿破侖戰爭(1805-1816)曾經激發出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意識,反抗拿破侖的民族解放戰爭也為民族的統一提供了一個契機。然而,維也納會議對歐洲“正統原則”的恢復,使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夢想再次破滅,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中期。直到1871年普魯士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德意志才作為完整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實現了統一。長期的分裂給德意志民族歷史進程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惡果。

首先,它形成了德意志民族獨特的發展類型——文化民族主義。這種文化民族主義偏重于從文化層面去進行表達,借助文化促進或實現民族國家的建立。由于長期無法形成一個民族中心,造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卑感和政治文化的失落感。這使得那些較早覺醒的精英們只有通過文化來喚起民眾的民族意識,抵御外來文化的入侵。無疑,這對培養民族意識,加強民族認同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往往又導致了過分宣揚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和所謂的獨特性來排斥外來文化。這種求解放的愿望常常導致對強有力領袖的贊美頌揚和對權力加以理想化。

其次。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雙重權威和雙重自由觀念。在封建制度下,領主分封采邑賜予臣屬,彼此形成一種契約關系。領主與臣屬均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臣屬還可以把自己的采邑分封給下一級的部屬,而一躍成領主身份,他也需承擔責任,維護臣屬利益。因此他既是臣屬,又是領主,他受上級保護,又需要保護下級利益,這就形成了雙重自由和雙重權威觀念。既是保護者,又是被保護者;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是受限制的具體的自由。這種自由不同于啟蒙思想家所宣揚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說,它是受權威保護和施予的。這種自由使得人們產生了對權威和法制的敬服。

第三,它帶來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后果。這就是對“國家”的盲目尊崇。德國長期無法實現統一,當18、19世紀自由和民主興起。英法等建立起近代民族國家時,德意志民族還在為國家統一而苦苦奮斗。對大多數德國人來說,統一遠比自由更重要,建立國家遠比政治民主更重要。這種對建立國家的孜孜以求以及對它的不斷放大,導致了后來“國家至上”主義的泛濫。俾斯麥通過發動“鐵血”戰爭實現了德意志民族統一,卻使得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席卷整個德意志,國家至上、軍國主義、專制主義、鐵的紀律、服從權威等等成為第二帝國的信條,并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地滲入到了社會的深處,成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積淀,并長遠地影響了德國人的思想和行為。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德意志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它承載了過于沉重的歷史包袱,最終走上了一條有別于西方主流社會發展的特殊道路,導致了民主、自由觀念淡漠,軍國主義、保守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專制肆行泛濫,它們既構成了德國納粹體制的政治文化基礎,更為納粹主義的出現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因此,納粹時期德國的政治文化并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希特勒及其黨徒的理論創新,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思想根源,是德國傳統政治文化中那些消極因素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必然發展。

二、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轉型的歷史條件

經歷了二戰的慘敗,德國人民面對的是物質生活的極端貧困和精神生活的迷惘空虛,精神和道德的崩潰程度不亞于已成為廢墟的國家。從客觀上講,正是戰爭的徹底失敗阻斷了納粹主義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德國迎來新生。戰后德國實行了民主化的改造,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全民政治教育工作,對納粹歷史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一切都為德國政治文化的根本轉變奠定了基礎。

1.戰爭本身的影響

戰爭使德國損失慘重,德國人稱之為毀滅(Zusammenbruch)或零點(Stunde Null):一切似乎都終結了,一切必須從頭開始。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德國人民精神和政治態度上的轉變始于斯大林格勒戰役。此次戰役,首先使許多德國人開始重新審視希特勒,人們從最初對“民族共同體”的狂熱和希特勒的迷戀中清醒過來,開始懷疑并遠離納粹主義。納粹組織無法再像戰前那樣有效地運轉了,希特勒也不再是人們頂禮膜拜的神靈了。其次,希特勒發動的“總體戰”,加速瓦解了德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地區隔絕被打破,社會偏見和文化傲慢被擊碎,宗教的價值觀喪失,教會的凝聚力變得松弛,人力資源損失嚴重,不同社會階層的整合和官員階層的民主化加速,出現了一個被拉平的、多元主義的流動的社會。到戰爭結束時,古老的德國軍事等級體制政治文化的特征已經不明顯了。

2.民主化改造的作用

二戰后,為了防止德意志向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回魂”,占領國把“非納粹化”和“民主化”作為對德國社會進行政治改造所要貫徹的主要方針。“非納粹化”運動取締了納粹黨以及與之有關的所有部門和組織,廢除了一切納粹法律,逮捕、懲處了納粹頭目和戰爭罪犯以及支持納粹的得力人物,并將納粹主義分子從政府各級部門中清除出去。如果說,在戰爭結束之際,廣大德意志民眾還只是因為希特勒政權給他們造成了困境,因而才使納粹主義在他們心目中失去了權威的話,那么,通過這場對舊政權的清算,通過對罪犯的確認和懲辦,通過對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以及鄰國數千萬無辜者的令人毛骨悚然之罪行的揭露與控訴,迫使整個德意志民族開始認識納粹主義的本質。因此,“非納粹化”運動為在德國社會和政治思想上掃除專制、獨裁主義,掃除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做出了貢獻。沒有這樣一種前提,民主制度難以在西德意志這片土地上真正建立。

3.資產階級憲政的確立

1949年,德國西占區以聯邦共和形式統一。它所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國家,更是如何從充滿道德和政治災難的歷史中發展出真正民主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政治文化。鑒于魏瑪時代曾出現過希特勒式的“用民主的方法來反民主”的教訓,聯邦德國的政治家們認識到,必須用一種政治上的明智措施來防止納粹主義的復辟,必須用更為周密的法律制度來保證這種民主制的有效而正常的運轉,只有有效的憲政實踐才能在德國培育出新的民主政治文化和憲政傳統,而憲政要從建立制度和遵守制度人手,有了民主的制度和遵守民主制度的保證,才能逐漸培養起全社會的民主政治文化。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德國吸收美國政治文化的思想和《魏瑪憲法》中的精華,制定了《基本法》,并以之為基礎全面實施資產階級民主憲政。

聯邦德國《基本法》,以徹底更新德國的政治文化為目的,超前于當時的德國政治文化水平。不能否定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奧斯維辛口]之后,民主在德國公民,至少是那些年輕一代的德國公民的思想和心靈中扎下根來。總之,二戰后德國在社會結構、群眾心理、政治體制等方面都為其政治文化的變遷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轉型的基本歷程

某一時期政治文化的特點可以從政治認知、政治態度和政治信念中反映出來,但是,政治文化作為一個過程,具有獨特性、動態性的特點。二戰后,聯邦政府將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和民主政治納入政治教育范疇,同時重視民眾對“二戰史觀”和以民主、自由、平等為核心價值的民主政治的態度。針對聯邦德國自身的特點,從一定意義上說,樹立正確“二戰史觀”的過程是民眾摒棄傳統政治文化中的軍國主義、排外主義和激進民族主義等落后、反動思想成分。深刻反省納粹統治時期政治文化的過程;認同以民主、自由、平等為核心價值的民主政治的過程則體現了人道主義、理性主義等進步思潮的回歸和發展,也是民主政治體制不斷鞏固、完善和增強穩定性的過程。可以這樣說,二戰后德國政治文化的變遷主要是通過正確“二戰史觀”的樹立和認同以民主、自由、平等為核心的政治價值觀念兩個方面表現出來的。筆者認為,這兩個方面正是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變遷的標志。

1.正確的“二戰史觀”在德國社會樹立的基本歷程

戰爭不僅給德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使整個世界蒙受了無法形容的苦難,尤其是猶太人的遭遇,更是震驚了德國人民。隨著各類審判的進行和大量文獻的公布,德國人了解到了戰爭真正的另一面,了解到了納粹以他們的名義犯下的累累暴行。早期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戰爭結束時,大約有17%的德國人積極地支持納粹主義,而到了占領結束時,這一數字下降到了13%。顯而易見的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從納粹的過去中吸取沉痛的教訓,思想的改變不可能整齊劃一,與過去的徹底決裂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聯邦德國建立前后,也確實出現了對歷史記憶的反復。在一次民意測驗中提出的問題“據你看,哪些偉大的德意志人為德國做出了最大最多的成就?”中,希特勒的得票數甚至達到25%。而且在1950年的一次調查中,有36%的被詢問者把非納粹化視為德國民主化的直接障礙。

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戰后出生的一代與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價值觀念上的差距不斷擴大,而沖突的一個焦點正是二戰歷史問題。年輕一代對他們的上一輩在二戰期間的行為和戰后處理二戰歷史的消極態度深表不滿。沖突擴展到學校、政黨直至家庭內部,震撼了整個社會。其積極后果是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戰后一代人把加深對二戰歷史的認識、政治上承擔德國的戰爭罪責作為自己不可推卻的政治責任。民意調查結果證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德國民眾在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方面出現了明顯積極的變化,正確的二戰史觀在整個社會中占據主導地位。1964年只有54%的德國人認為“納粹國家是一個罪犯政權(Verbrecher regime)”,經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重大的社會運動之后,1979年持這一看法的人上升到71%。

在兩德統一后所做的一次大規模民意調查中。有超過40%的德國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納粹的罪行”視為20世紀德國歷史中最應該保持清醒頭腦的事件,這一比例遠遠超過了“1990年的統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過半數的人認為,納粹那段歷史對今天德國在世人眼中的形象有“大的作用”,顯然大多數德國人已把徹底反思納粹同國家形象聯系在了一起。同時,今天的德國人對國家社會主義這段歷史仍然有較高的警惕性,認為不應該結束探討納粹的人也較之持相反意見的多,并且認為“國家可以吸取歷史教訓,以便不再犯從前的錯誤”的人所占的比例高達74%。而對于“德國人已經吸取了歷史教訓”這個觀點,62%的被調查者表示“完全同意”或“更多的是贊同”。可以說,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德國社會已經普遍樹立了正確的對納粹的態度和“二戰史觀”。

2.民眾對資產階級民主政體及其價值觀念全面認同的基本歷程

(1)政治情感方面的變化。通過阿倫斯巴赫輿論調查所1951年的民調。筆者發現,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建立初期,人們對民主是持懷疑態度或者是存有戒心的。當時只有2%的被調查者認為1945年之后是20世紀德國最好的時期,相反卻有高達78%的被調查者認為1945年之后的德國是本世紀最為不好的時期。從民調中還可以看出,分別有45%和40%的被調查者認為德意志帝國時期和1933至1938年間的納粹德國時期是本世紀最好的時期。究其原因,這兩個時期人們生活比較穩定,沒有戰亂紛爭。從民調中可以看出這一時期人們的心態,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經濟狀況、生活問題,而不是政治。在經歷盟國強制推行的“民主化改造”和“再教育”以及建國初期的重建階段之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逐漸走上了復興的道路。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之下,聯邦德國得到了其重建所急需的資金,加上艾哈德“社會市場經濟”政策的成功,在20世紀50年代,西部的德意志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經濟奇跡”。這期間,聯邦德國人對民主政治體制的認同度從1953年的57%上升到1960年的74%,而民族自豪感來源于政治體制的比例也從1959年的7%上升到1988年的51%。

(2)民眾對整體的選擇和評價方面的變化。1951年45%的受訪民眾仍然懷念霍亨索倫王朝統治下的年代。更有42%的人思慕二戰前的第三帝國,對魏瑪和波恩兩個共和國的評價都極低。時至1970年,情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絕大多數受訪者已經將他們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聯邦德國視為20世紀德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1951年仍有32%的受訪者支持霍亨索倫家族復辟,明確表示反對的只有36%。1965年君主制的支持者只剩下了11%,而66%的人對君主制說不。關于新納粹黨,表示支持的人從1953年的16%下降到1977年微不足道的7%,反對者的比例則從略高于60%增長到將近80%。到20世紀70年代,聯邦德國民眾認識中的對過去世代懷念和仰慕的情感已經大大削弱了,代之而起的是對波恩聯邦共和國的高度評價。

(3)民眾對聯邦議會印象方面的變化。聯邦德國的議會,是聯邦的最高立法機關,是人民行使主權的代議機構,因此也是最能體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代表性機構。在1962年的調查中,對議會的表現表示滿意的受訪者中,84%的人認為議會制是必要的,但在對議會的表現不大肯定的人當中,這一比例就下降到了59%。10年之后的同類調查結果則大相徑庭,對議會的表現評價不高的被訪者中,也有86%的人肯定了議會制的必要性,這和滿意者中的比例不相上下。由此可見,聯邦德國國民對政治體制的評價,不再依賴于政府的短期表現,而更多地體現出對政治體制發自內心的認同,上升為一種政治信念。實用主義的態度已經淡化,民主制度獲得了普遍但更為堅定和長期的支持。

(4)民眾政治參與方面的變化。戰后二十多年間,人們對政治的興趣增加了,討論政治的機會也增多了。在1952年,對政治感興趣的受訪者只占27%,其余的人則表示不感興趣或不太感興趣,此后,對政治感興趣者比例不斷攀升。到1977年,已經有一半人表示了對政治的興趣,明確說“不”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在西德人對政治的興趣明顯上升的同時,人們之間關于政治的交流也增多了。1948年只有9%的被訪者認為大多數人是可以信任的,1976年這一數字增加到了39%。1949年,46%的受訪者認為多數人是惡意的,只有30%的人認為多數人是善意的,1976年,這兩個數字倒轉為16%和52%。當然,政治興趣和社會信任只是實現民主政體下充分的政治參與的條件之一,并不意味著實際的參與。在1976年的調查中,89%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參加在請愿書上簽字的活動,88%的人贊成參加公民創制團體,59%的人愿意參加經過批準的政治示威活動,愿意參加聯合抵制的受訪者也達到了25%。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聯邦德國已經有約3000個公民創制團體,成員總數達到了200萬。從1959年到1975年參加志愿組織的西德被訪者的比例從44%增加到59%,積極活動者的比例從7%增加到17%,已經超過了英國在1959年的水平(13%)。

由此可見,20世紀50年代德國民眾“被動的臣民傾向”終于被積極的、參與的和有經驗的公民素質所代替,完成了戴森(Kenneth Dyson)所說的德國人的“政治覺醒”。

四、二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轉型的推動因素

戰后聯邦德國政治文化從傳統“權威政治”向“民主政治”的成功轉型,證明了政治文化的可塑性,民眾對政治體系的認知、情感和評價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究其原因,除了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外,德國政治教育的重構與發展則在改變、創造、維系政治文化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社會經濟因素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對魏瑪共和國經濟的嚴重沖擊和納粹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這些都促使東西方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在二戰結束之際思考德國經濟體制的弊端,美、英、法等盟國的領導者們也在思索如何改造德國法西斯的戰爭經濟體制。

1947年6月,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是把德國作為未來歐洲復興的一部分來對待的。聯邦德國經濟體制按照自由市場原則進行改造的序幕是由貨幣改革拉開的。1948年6月先后進行的貨幣改革和價格改革促成了經濟的迅速恢復,使聯邦德國順利實現了由統制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型。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聯邦德國通過建立相對獨立的中央銀行體制、限制壟斷組織的反競爭行為,重建并維護競爭性市場、建立保持社會經濟穩定和收入平衡的機制、建立財權和事權相一致的三級分稅制等措施,最終促成了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型。這也促成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跡”。1966年聯邦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比1950年實際增長了2倍,每年遞增7.1%,國民生產總值又一次超過法國和英國,重新成為西方世界的第二經濟大國。

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生產關系的變動,必然導致政治體制的相應變革以適應于新的經濟關系。反映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的政治文化,也必須相應地進行調整。同時,聯邦德國強大的經濟基礎給政治文化的轉型提供了后盾支撐。

2.政治體制改革與更替

政治體制改革將系統地影響政治文化中的認知系統,迫使其對新產生的政治體制中的新結構以及新型的輸入和輸出的功能關系進行重新認識。通過1933年3月的《授予政府權力法》等立法,希特勒建立起法西斯獨裁的“民族的元首帝國”,史稱“第三帝國”。1939年9月,希特勒為了在歐洲建立德國的霸權地位,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希特勒的“千年帝國夢”就此破滅。二戰后,根據雅爾塔會議決議和《波茨坦協定》,德國作為戰敗國分別被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四個戰勝國分區占領。聯邦德國于1949年頒布《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規定其為實行議會民主制的聯邦共和國,并于1954年通過《巴黎協定》結束被占領狀態,成為真正的主權國家。

3.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貫穿于政治文化變遷和發展過程始終,是系統的、有組織的、有效的政治文化傳承和創造機制。政治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過程有多種途徑和方式,其中政治教育是有組織、系統化的途徑和方式,也是政治體系能強力主導的途徑和方式,是政治文化變遷的基本途徑和手段。在新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體制的運行過程中,政治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斷移易其中不相適應的內容。大力提倡新的政治文化認知和政治價值觀,培養民眾對新的政治體系的情感,逐漸促進政治文化觀念和形態的改變。

(1)政治教育理念的轉變。二戰后,德國的政治家和學者對傳統政治文化進行了深刻反思,充分認識到民主政治與民眾素質的重要關系,認識到政治啟蒙教育在現代化民主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新肯定了人道主義、自由、民主、理性等政治原則,實現了由“精英政治”到“民主政治”理念的根本轉變。這種由“精英政治”到“民主政治”理念的轉變,全面體現在政治教育實踐的各個方面。在各種政治教育機構中,培養具有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的成熟公民成為他們貫穿始終的工作目標。特別是在學校教育中,徹底取消了教學中的“權威性”原則。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系。教育目標也不再是培養學生具備“靈活的技巧、勤奮和能力、對上帝的敬畏、順服和忠誠”這些品質,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意識的培養。

(2)政治教育目標的更新。基于政治教育理念的轉變,二戰后聯邦德國政府以及各政治黨派和社會團體都加強了民眾的民主政治教育,以便使之具備參與政治活動的素質,并保持參與政治的熱情,政治教育的目標和任務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聯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它的創建公告中指出,其目的在于“促進民眾對政治事件真相的認識,強化民主意識,增強參與政治合作的準備”。這充分表明,德國政治教育不是謀求受教育者必須支持某個社會集團的政治理念,而只限于培養人民的參政意識和能力。當然,這并不排除將遵守社會公德和法律納入政治教育范疇,因為這是合格的公民所應當具備的教養。

(3)政治教育內容和主題的轉換。二戰后,針對德國政治教育目標的更新,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有較強的針對性。其中,民主問題和政治極端主義始終是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德國不同時期的政治教育始終與國家政治、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外交策略等重大問題保持一致。德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陸續公布的14個政治教育主題在國家恢復建設、振興和發展中,在德國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標,積極推行歐洲一體化外交戰略中,發揮了宣傳民眾,動員人民參與政治合作的重要作用。

此外,德國政府對教育體制、教育機構等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重新構建了政治教育體系和模式。聯邦政治教育中心以及各州政治教育中心作為全國政治教育的領導、組織和協調機構,整合了學校、大眾傳媒、政治基金會、其他各類政治組織的力量。構成了整個社會充分參與的政治教育格局。這些政治教育機構和組織都為傳播民主政治文化貢獻了力量。在二戰后德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 梅瑞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操中文在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成年人国产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天堂777| 91成人免费观看|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91| 99在线小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另类天堂| 欧美成人区| 成人福利在线看|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色婷婷啪啪|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日韩毛片视频|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精品第页|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久久黄色小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精品色综合| 在线免费观看AV| 91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色综合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欧美狠狠干| 国产第三区| 九色国产在线|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av色爱 天堂网| 97se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性影院|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色久综合在线| 婷婷综合色|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青草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屁屁影院|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四虎综合网|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黄色|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