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等方面對十七大以來學界研究現狀作一綜述。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內涵;綜述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025-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概括,首次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大成果整合為一個整體,這是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但是,這一科學體系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報告中沒有做出具體闡述。十七大以來,廣大理論工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取得了豐碩成果,一些問題逐漸明晰并開始形成共識。現將幾個主要問題綜述如下。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
毛澤東思想是個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應否包括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這是學術界和理論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人們的認識還不完全統一,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應該包括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如有學者認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又各具不同的理論要素和理論風格,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整體。還有學者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端和初始形態。如果將毛澤東思想排除在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成了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空降物。
第二種觀點。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或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并就其中的原因作了深入探討。
一是從二者的淵源關系看,石仲泉認為,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理論,而不是本源理論。所謂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理論,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新概括,是在這個體系的本源意義上講的,就此而言,不包括毛澤東思想。李君如認為,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遺產,但他沒有完成這一探索,也沒有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已經被鄧小平理論加以繼承和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但是,在研究思想史的時候,即在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歷史的時候,必須從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的探索講起。
二是從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看,榮長海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主要原因在于,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正確認識并沒有在實踐中得到很好貫徹,反而由于“左”的錯誤的蔓延,這些正確認識在毛澤東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思想中只是處于從屬地位,甚至被錯誤的理論與實踐所淹沒。賈建芳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一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基本上沒有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二是因為兩者反映著社會主義不同的歷史方位和物質基礎。
三是從兩次歷史性飛躍的關系看,秦宣認為,毛澤東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及成果,屬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延續、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從理論形態上看,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仍然屬于毛澤東思想,屬于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四是從時代背景和理論主題看,蘇盾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是因為兩者之間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個性的差異。第一,理論主題不同。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主題是“如何使極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理論背景不同。毛澤東思想產生于20世紀上半葉,時代主題是戰爭與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20世紀70年代后才逐漸形成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第三,理論內容不同。第一代領導集體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正確認識,只是思想的火花,構不成理論體系,而且裹夾著錯誤。顧海良也認為,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沒有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重要的就是二者形成的時代背景不同,理論主題有所不同。
五是從認識的量變與質變的哲學視野看,汪青松認為,毛澤東的探索在總體上沒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達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規律性的認識,未能實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質的飛躍,所以毛澤東思想不包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
第三種觀點。有學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毛澤東思想不等于否定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并對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是從思想淵源看,賈建芳認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間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鄭德榮、姜淑蘭認為,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淵源,可以從三個層面加以理解。(1)毛澤東思想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探索的積極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先導。(2)毛澤東思想中一些基本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思想基礎。(3)毛澤東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了科學的方法論原則。
二是從理論基礎看,齊衛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之源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內在關聯。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共同思想基礎。趙曜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在繼承我們黨以往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為而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是從理論內容看,楊春貴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毛澤東思想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系。毛澤東思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思想,作為最早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而成為后來形成體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肖貴清、劉愛武認為,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來源,一方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另一方面有些重要的思想內容,也就是那些經過長期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理論原則,也應該包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部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怎樣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內涵必須解決的又一重要問題。目前學術界的代表性觀點主要有。
1.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關系。李君如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之間,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一脈相承之“脈”,就是這三大理論成果有一個共同主題,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之所以要“進”。是因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地遇到新情況和新問題。這三大理論成果是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大問題,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㈣習近平對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關系作了進一步解讀。說一脈相承,一是它們都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在理論淵源上一脈相承;二是它們都堅持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在理論主題上一脈相承;三是它們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理論品質上一脈相承;四是它們都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為立論基礎,在理論基點上一脈相承;五是它們都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理論目標上一脈相承。說與時俱進,是說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都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總結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新鮮經驗,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上都作出了各自的獨特貢獻。
2.內在邏輯關系。嚴書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三大理論成果”的簡單疊加,而是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這是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世界觀基礎,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有著共同的理論主題,即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有著共同的理論核心,即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共同的理論品質,即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張瑞生認為,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身的本質規定上進一步揭示其內在邏輯。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1)都是從當代的中國實際出發,圍繞著同一個歷史主題進行理論創新。(2)都是從走好當代中國的發展之路出發,圍繞著同一條基本路線進行實踐創新。(3)都是圍繞著一個歷史主題和一條基本路線,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3.原創與傳承的關系。石仲泉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之間是原創性理論與傳承性理論的關系,即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源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著的理論。榮長海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三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是前后相繼的并列關系。其中,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第一個表現形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發展。
4.整體結構關系。李德才認為,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三者之間在邏輯上呈遞進關系,在歷史上是發展關系,在結構上為整體關系。秦宣認為,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必須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放在一起作為整體進行研究,不能忽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歷史邏輯,割裂了這一理論發展的內在聯系:也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下,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作簡單對比研究:更不能用后一種理論來否定前一種理論、用貶低前一種理論來抬高后一種理論。
有些學者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部各部分之間關系時,著重闡明了鄧小平理論的基礎地位。石仲泉認為,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本源理論。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概念最初源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最初就是指鄧小平理論。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兩個基本元素——民族化和當代化,源于對鄧小平理論的概括。第三,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原創與傳承關系,也說明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本源理論。沈寶祥認為,鄧小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創立者。他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主題。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課題,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觀點、原理,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和大框架。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內容的概括,學術界有幾種代表性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是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圍繞三大問題而展開的:一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二是回答“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是回答“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執政黨、怎樣建設黨”。
第二種觀點認為,可以從六個方面來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六論):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二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四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五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六是社會主義和平發展道路理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九個方面內容。大體說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建設論、社會主義和平發展論,是其中最基本的內容。
第四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內容包括十個方面:(1)改革開放論。(2)科學發展論。(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4)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論。(5)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論。(6)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論。(7)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8)國防和軍隊建設論。(9)“一國兩制”論。(10)和平發展論。
第五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涵蓋了12個重要觀點:(1)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2)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3)堅持以人為本。(4)堅持改革開放。(5)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實行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相結合的分配制度。(6)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相統一的政治制度。(7)堅持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8)堅持以民生為重點推進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9)堅持“一國兩制”,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10)堅持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建設強大的國防。(11)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走和平發展道路。(12)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第六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可從14個方面加以概括:(1)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2)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3)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4)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5)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6)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7)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8)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9)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建設。(10)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防和軍隊建設。(11)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12)關于推進祖國統一大業。(13)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交和國際戰略。(14)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
第七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三個層次十七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第二個層次是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包括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第三個層次是關于怎樣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理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1)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理論。(2)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理論。(3)社會主義改革理論。(4)社會主義開放理論。(5)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理論。(7)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8)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理論。(9)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理論。(10)科學發展理論。(11)“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理論。(12)社會主義軍隊和國防現代化理論。(13)社會主義外交關系和國際戰略理論。(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和執政黨建設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是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大課題。盡管這一研究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框架結構和主要內容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以期取得更多富有說服力的創新成果。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