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已跨入了21世紀,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關系(即“兩制關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世紀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必須重新認識“兩制關系”。文章認為,新形勢下的“兩制關系”是多重的,即存在辯證否定關系、對立繼承關系、借鑒合作關系以及替代關系:認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關鍵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兩制關系;再認識
中圖分類號:D0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4-0062-03
一、時代要求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制關系
人類的腳步已經邁入了21世紀,雖然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但是,還應該看到,當今世界正處在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關鍵時期,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依然存在
美國依仗經濟、科技、軍事優勢,加緊新一輪戰略擴張,提出所謂“先發制人”、“預防性干預”理論,打擊所謂“邪惡軸心”國家;打著“民主”、“人權”的幌子,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推行對社會主義國家“西化”、“分化”的戰略;抱著過時的“西方中心論”和對東方文明的隔閡和偏見不放,提出“文明沖突論”,把今后世界沖突的根源歸咎于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沖突,宜稱異文明間的種族暴力沖突的升級是最危險,也是最可能成為導致世界大戰的原因,企圖以自己的所謂“優秀文明”取代其他國家的所謂“落后文明”,為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鋪平道路。
(二)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危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是指國家面臨的軍事威脅及威脅國際安全的軍事因素,可以劃分為軍備競賽、軍事威脅和戰爭等。現實世界中的傳統安全威脅仍隨處可見。現在,崇尚武力、軍事干涉主義的傾向在增強,強化軍事同盟的舉措明顯;新軍事變革突飛猛進,冷戰后一度減少的軍費預算大幅度增加并繼續攀升;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軍事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軍事力量對比出現新的嚴重失衡:新軍事戰略調整紛紛出臺,特別是美國批準建設國家導彈防御系統,使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遭到破壞。
(三)地區性局部沖突不斷加劇
當今世界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十分復雜,由此導致地區性局部沖突不斷發生。中東、南亞等傳統熱點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而以美國為首挑起的反恐戰爭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也必然造成新的熱點,尤其是美國與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矛盾上升,甚至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發動對主權國家的軍事打擊,使世界蒙上了戰爭的陰影。
(四)南北差距不斷擴大
國際上肆意干涉發展中國家內政的事件時有發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企圖把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模式和價值觀念強加于人的傾向還相當嚴重;南北貧富懸殊愈益擴大:南北關系的基本態勢——北強南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改變。
(五)中國被一些西方反華勢力視為潛在敵人
蘇聯解體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反華勢力把社會主義中國看成是潛在的敵人。因而經常利用和生出各種問題對中國進行指責和刁難,意在“西化”和“分化”中國,最終把中國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這樣的復雜情況又增加了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關系的難度。
二、對新形勢下兩制關系的再認識
(一)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制關系的多重性
1.辯證否定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否定關系。一方面,兩種制度是對立的。表現為兩種制度的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和取代物,社會主義只有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實現自身的超越;另一方面,這是一種辯證的揚棄式否定,這意味著否定中有肯定,“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既有所排斥、拋棄,又有繼承、吸取,并且進一步加以創新和發展。所以社會主義又是資本主義的繼承物和創新物。
2.對立與繼承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具有本質區別的兩種社會制度,相互否定和對立是二者之間關系的實質。首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是對立的。社會主義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以“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為消費資料分配原則,以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為最終目的。資本主義制度則相反,它是以私人資本主義占有為基礎,以資產所有者的利益為社會最高利益,以按資分配為分配原則,以貧富兩極分化為最終結果。其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政治上是對立的。社會主義是以無產階級政黨作為國家政權的領導力量,以維護世界和平作為對外政策的基礎:而資本主義國家則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是對人民群眾實行壓迫和剝奪的社會制度。再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上是對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集體主義,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決反對和抵制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與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政治制度相聯系,反映的是剝削階級的世界觀和階級本質。
在今天的現實情況下。社會主義國家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外交上發展友好關系,經濟上發生日益頻繁的交往,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否定和對立斗爭的關系實質是沒有也不會改變的。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3.相互依存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處于一個地球上,有著共同的基礎,失去任何一方,統一體就會破裂。資本主義制度自17世紀初確立后,已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歷史。在其歷史發展的軌跡中,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危機,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包括吸收社會主義有計劃經濟的經驗,借助了科技新成果,經過一定時期的調整,走出了低谷,到目前,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局面。這一事實使社會主義國家認識到:資本主義現在遠未達到“腐朽”、“垂死”的階段,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還會存在下去。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也存在了近百年,在社會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有過輝煌的時期,也經歷過挫折,甚至經受了蘇東劇變的考驗。但畢竟社會主義國家仍然存在。特別是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出現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景象,社會主義的中國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也使得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社會主義不是那么容易戰勝的,社會主義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就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目前的形勢下共處于同一個地球。形成“一球兩制”的局面,結成相互依存的關系。
4.替代關系。社會主義既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又是資本主義的替代物。社會主義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成為世界的主體,這是人類發展的總趨勢。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成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經過最大限度的調整,再也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時,資本主義的喪鐘就要敲響了。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國內矛盾有所緩和。目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正在走向生產力空前發展,似乎資本主義又煥發出新的生機。但實際上,這些都只是事物的一種表象,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大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
(二)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雖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系是多重的,但資本主義遲早要被社會主義所替代是多重關系中的本質關系,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但是,在當前的形勢下,社會主義者在充分認識到,“兩個必然”的實現不會馬上就能實現,它的實現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任何社會形態,只要其生產關系能夠容納不斷發展的生產力,社會矛盾還未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它不會退出歷史舞臺。從目前狀況看,當代資本主義還有較強的自我調整能力;社會矛盾緩和,生產力持續發展,不能指望它在短期內滅亡。“兩個必然”的實現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與以往的社會形態更替是一種私有制代替另一種私有制不同,資產階級集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的統治經驗和本領于一身,而且由于歷史條件,它掌握著以往剝削階級所不可能有的先進科學技術。所以,今天的社會主義只能借鑒和利用資本主義,而社會主義要取代資本主義比其它社會形態更替所面臨的難題更多,所需的時間也更長。
社會主義沒有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而是在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首先出現。這就使這些國家在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之后,面臨著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現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等重大任務。只有盡快完成這些任務,縮小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為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社會主義要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和政治形式都高于資本主義的程度,在全世界范圍內顯現出它比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成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人民自愿選擇的理想的社會制度,還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在實現“兩個必然”的過程中,一定要看到其長期性、曲折性。堅信社會主義必勝,但反對社會主義速勝論。
(三)“兩個必然”的基礎不是在削弱而是在發展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漫長”不等于“無終結”。目前,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相伴不離,失業現象日益嚴重;資本擴張造成了世界性災難,近年來的金融危機就是實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矛盾與沖突加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爭奪世界市場的貿易戰也在加劇,生態危機等。另外,資本主義國家本身具有種種矛盾。諸如政治上的壓迫、不平等、不民主,個人權利的無保障,自由的缺乏,戰爭的威脅,精神上的空虛頹廢與墮落等等。因此,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替代或超越的社會主義,就不僅不會消失,而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壯大。
社會主義雖沒有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確立,但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通過左翼政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斗爭,在資本主義的肌體內生成發展,在逐漸改變著資本主義制度。總之,資本主義的繁榮發展過程,也是它的自我否定過程。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辯證統一關系,就是要充分挖掘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不斷發展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煥發出強大的優越性和吸引力,最終趕上并超過資本主義,實現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必然”的預言。
三、正確認識兩制關系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啟示
(一)要與時俱進地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理論,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國家如果對資本主義認識不正確,就會影響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就會阻礙社會主義的發展。譬如說,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由于中國共產黨沒有根據世情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的實際發展變化,對資本主義盲目排斥和否定,從而也就不能正確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使我國長期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基于對當代資本主義的重新科學認識發展了自己的社會主義觀,正確認識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中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動力、外部條件、發展戰略等,促進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地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特別是聯系與繼承關系)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正確判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和階段,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與現階段的聯系與區別,是堅持社會主義和選擇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戰略的基礎;善于從資本主義發展變化中識別包含其中的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適應世界的變化改變社會主義體制政策,是社會主義在當代條件下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深刻認識正確處理與當代資本主義的關系,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建設鞏固發展社會主義生死攸關的問題。而在現在,最為根本的問題是要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資本主義文明做出較為準確全面客觀的分析和判斷。
(二)充分利用資本主義一切優秀成果,建設社會主義中國
中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要在這個新的起點上,全面認識和正確處理同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既斗爭又合作的關系,要善于利用資本主義來建設社會主義。因為任何同一社會經濟時代的生產力,都具有共同的本性和要求。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的經濟和科技交流與聯系日益緊密,國際分工和專業協作迅速發展,這使得不同社會制度和國家之間的依賴和互補關系更加強烈。社會主義應該主動地利用、學習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尤其是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向資本主義的學習,快速發展生產力,縮短同發達國家之間的距離。
(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招來了一些國家擔心強大的中國會成為世界和平的威脅。這種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的發展是和平力量的發展,是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中國發展得越強大,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就越有希望。
我國在國際上倡導性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過去,我國在與其他國家打交道過程中,也確實是一貫在堅持這一原則,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今后的發展中,社會主義中國應繼續吸收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歷史教訓,繼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繼續推動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資本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從本國國情和具體實際出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既努力學習、吸收和借鑒資本主義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又不照搬西方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堅持走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明顯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三十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選擇,是不可動搖的歷史結論:而馬克思提出的“兩個必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必須堅信社會主義最終必然戰勝資本主義。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