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亦名當涂山,俗稱東山,位于安徽省懷遠縣境內(nèi)的淮河與渦河交匯處。據(jù)《懷遠縣志》及其他有關(guān)資料介紹,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唐虞(堯舜)時期,這里便是涂山氏族聚居的處所,稱為涂山氏國。
《通鑒地理通釋》載:“涂山在壽春縣東北,濠州鐘離縣西九十五里,禹會諸侯,周穆亦會,柳、宗元有銘。”據(jù)筆者實地考證:壽春縣,即今安徽省壽縣,與其東北的懷遠涂山相距百馀里;濠州鐘離縣,即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guān)鎮(zhèn),與其西部的懷遠涂山相距九十里左右。這一史料不僅明確了涂山的地理位置。同時,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大禹和周穆王都曾在懷遠涂山召開過諸侯大會。
一、大禹涂山大會
關(guān)于大禹在懷遠涂山朝會諸侯之說,史籍中早有記載。
《左傳·哀公七年》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晉代杜預注:“涂山,在壽春東北。”
《竹書紀年》載:“禹五年,巡狩會諸侯于涂山。”
《淮南子·原道訓》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
《帝王世紀輯存·夏》載:“禹會諸侯于涂山。”
《通典》載:“濠州,春秋末鐘離子之國,昔禹會諸侯于禹山,即其地也。”(筆者注:懷遠涂山,舊時曾隸屬濠州。)
《太康地志》載:“涂山,古當涂國,夏禹所聚也,山西南又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唐代彭晁在禹廟記中也說:“禹會諸侯于此,故村名禹會。”(筆者注:禹會村在懷遠涂山西南5公里處的淮河東岸,村名源于大禹朝會天下諸侯之事,一直延用至今,全國獨一無二。)
柳宗元《涂山銘并序》載:“惟夏后氏建大功……萬國既同,宣省風教,自涂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
大禹為什么在懷遠涂山召開“執(zhí)玉帛者萬國”這樣大規(guī)模的會議呢?
大禹在來涂山氏國治水之前,就已經(jīng)在華夏族數(shù)千里的區(qū)域里治水成功,得到了華夏族人民的擁戴。這次在涂山氏國劈山導淮治水成功后,大禹決定于此召開全國性諸侯大會,表面看是總結(jié)涂山治水成功經(jīng)驗,慶功表彰,實質(zhì)是“為統(tǒng)一江南地區(qū)各氏族、部落和鞏固對東夷的統(tǒng)治”(孟世凱《夏商史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版)做準備。而涂山氏國又是東夷族中一支強有力的氏族,恰好位于華夏族與東夷族以及江南區(qū)之間,與華夏族還聯(lián)姻,即史書所載:“(禹)娶于涂山”(《尚書·皋陶謨》)、“禹娶涂山氏女”(《呂氏春秋》)、“禹因娶涂山女”(《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曰:‘予娶涂山’”(《史記·夏本紀》)。在老丈人的地盤上開會,對于大禹來說,既安全又省心;對于涂山氏國而言,這次大會給他們帶來的將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所以,懷遠涂山比較適合召開這樣高品位、大規(guī)模的全國性盛會。
大禹涂山大會的場面如何?規(guī)模有多大?
因過于久遠、史籍記載不詳?shù)染壒剩覀儫o法勾勒出這次涂山大會的詳盡面目,但是,從點滴史料中可略知一二。
《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從這一史料可知:大禹在涂山氏國發(fā)布朝會諸侯通知后,各地諸侯、酋長率隊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并帶來了許多朝賀的禮物,有的獻玉,有的送帛。這次大會的規(guī)模實在太大了,與會諸侯國國君、部落酋長就達一萬之多,再加上各諸侯國、部落的隨從等,以及大會承辦等人員,參加這次涂山大會者何止十萬、二十萬?
如此重大的盛會需要非常寬展的廣場才行。據(jù)《安徽日報》、《蚌埠日報》等介紹,2008年4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第二次在懷遠涂山南麓的禹會村進行“禹墟遺址”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遺址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特別是“禹墟”夯土臺(聚會或祭祀的堆筑臺,據(jù)專家介紹,已發(fā)現(xiàn)的龍山時期夯土遺跡面積都較小)竟達2000平方米,這正與“禹會諸侯”的規(guī)模、“執(zhí)玉帛者萬國”的盛況相匹配。大禹這次涂山大會的概況,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大禹涂山大會有何歷史意義?
《左傳·宣公三年》載:“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涂山大會結(jié)束后,大禹便將諸侯們進獻的“金”鑄成九個鼎,象征著天下萬國統(tǒng)一。同時,“鼎”也成為統(tǒng)治者權(quán)力的象征,大禹也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柳宗元在《涂山銘并序》中高度評價了大禹涂山大會的重大歷史意義:“萬國既同,宣省風教,自涂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則涂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先秦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孟世凱先生在《夏商史話》中說:“(懷遠)涂山大會諸侯,是禹向天下四方宣告夏王朝建立的一個標志,也是禹力圖統(tǒng)一全國的一次檢驗。”
總之,大禹這次懷遠涂山大會,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這次涂山大會是亙古未有的一次盛會,是一次品位高、規(guī)模大、場面熱烈的盛會,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二、周穆王涂山大會
至于周穆王于懷遠涂山朝會諸侯之說,史籍中也略有記載。
《左傳·昭公四年》載:“穆有涂山之會。”晉代杜預注:“周穆王會諸侯于涂山。涂山在壽春東北。”
《竹書紀年》載:“三十九年,(周穆)王會諸侯于涂山。”
柳宗元《涂山銘并序》載:“茲山(涂山)之會,安得獨光于后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會于是山,聲重天下……”
另外,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說:“穆王曾會諸侯于涂山,涂山為今安徽省懷遠縣境內(nèi)淮河南岸的一座小山。”孟世凱在《先秦大事本末》中也說:“穆王不僅西征犬戎,還南伐徐,大會諸侯于涂山。”
周穆王為何也在懷遠涂山大會天下諸侯呢?
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77年),周穆王之父周昭王伐楚全軍覆滅,自己也溺死于漢水之中,即史書所謂“昭王南巡狩不返”(《史記·周本紀》)。立國才百年左右的周王朝政治開始逐漸衰敗,部分諸侯開始拒絕向周王朝納貢。周穆王即位后,本該力圖治國,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讓四方諸侯臣服。然而,這位周天子卻好大喜功,酷愛游行,是“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王宇信《西周史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7年版),致使朝政松弛。正當周穆王旅行西方,樂而忘返時,位于今安徽省泗縣一帶的東夷徐國,“率九夷以伐宗周”(《后漢書·東夷傳》)。這是其一。
其二,是有關(guān)涂山的歷史地位。《史記·外戚世家》載:“夏之興也以涂山。”柳宗元在《涂山銘并序》中說:“涂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
鑒于涂山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大禹又曾于千馀載之前在這里大會諸侯,且涂山地鄰反周的徐國,所以,“有天下者”周穆王伐徐后“遐追遺法”,便在懷遠涂山也召開全國性的諸侯大會。
周穆王涂山大會的場面、規(guī)模和具體進程如何?
由于史料缺乏,很難確知其詳。據(jù)《淮南子·人間訓》介紹,東夷徐國國君徐偃王“好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后漢書·東夷傳》也載:“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這些資料表明:周王朝東方的諸侯國中,有三十多個歸附于徐國。而徐國只不過是周王朝東夷中一個稍大的諸侯國。一個東方稍大的諸侯國就能帶動三十多個諸侯國到懷遠涂山參加會議,那么,來自西方、南方、北方的與會諸侯國肯定也不會少。所以,周穆王這次涂山大會,即使沒有“禹會諸侯萬國”那樣盛況空前,但其規(guī)模肯定很大,場面也一定很熱烈。
周穆王涂山大會有何歷史意義?
周穆王周游天下,“連年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王字信《西周史話》),引起了國人的強烈不滿,尤其對東方和南方的部分諸侯國已經(jīng)失去了控制,“王道衰微”(《史記·周本紀》)。基于這種情況,周穆王步禹后塵,效法前賢,在地鄰反周徐國的涂山召開全國性諸侯大會,從而顯示周王朝在國人面前的威勢,來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力爭在諸侯中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就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