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誕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的鹿邑,是我國第一位哲學家、思想家,是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思想早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統治社會中,由于“獨尊儒術”,老子文化在很多時候是被冷落或忽略的,尤其在社會動蕩之時,人們更無心情“無為而治”,客觀而言,老子的思想更多適合于繁盛之世。對老子文化研究掀起熱潮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文化的空前繁榮,也帶動了中國與全世界對老子文化的研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新世紀對老子文化研究進一步熱化,現全國老子研究會至少已達6個。2008年10月20日到21日,中國鹿邑老子國際文化節在周口鹿邑舉辦,各種以老子為背景的文化產品也出現在文化節上,這無疑是人們對老子文化在現時代意義的認同,也顯示了現代人對鹿邑老子文化的認可和尊重。老子文化按地域上屬楚文化,總觀目前對老子文化研究,國內外多注重集中于老子的哲學、宗教方面的研究,對老子的語言研究還不夠充分具體。如:老子的語言對中國漢語的歷史影響,老子故里的語言變遷,老子故里當今語言特色,當今老子故里本地人的語言中常用的老子的話語,對老子的語言如何準確理解,老子語言研究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問題還需充分研究。
深入系統多角度研究老子的語言,調查研究老子故里漢語言的歷時變化、老子語言在河南及中國的影響,為汲取老子的語言思想指導當今的漢語及語言研究,提高老子故里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老子文化的世界傳播與影響,所以,對老子語言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在語言及漢語研究、文化挖掘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老子語言文化產品的開發利用也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價值。
一、老子語言文化遺產開發的主要思路
老子語言文化遺產開發研究,可以促進河南老子故里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考察有關老子著作《老子》中詞句的流傳,分析老子語言藝術特色、老子語言思想、老子語言哲學,調查其對老子故里言語的影響,從中汲取語言研究的指導因素,進一步促進哲學界、宗教界、語言學界對老子及其著述的重視,促進學者對老子故里語言研究的深入關注。
考察老子故里的語言變遷,老子故里方言的現今歸屬,從中探究以老子故里方言來讀《老子》,制成光盤或磁帶,便于遠方游客對老子語言的有聲感觸。導游可用本地方言介紹《老子》中的名句,普通話解說,英語翻譯;在每年的老子廟會中,開展對《老子》的普通話、鹿邑方言、英語的朗讀、宣講,針對不同游客開展不同語種和普通話鹿邑方言的導游服務。用有聲《老子》宣傳老子故里的文化,弘揚老子文化,促進老子故里語言文化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對《老子》中的相關詞語句子的不恰當的闡釋給予現代漢語闡釋,以解除人們對《老子》的誤解,以期在對《老子》及道教文化的國際傳播弘揚方面給予語言支持。
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宮建祠一千多年來,歷朝歷代都在太清宮立有碑刻,除現存20通外,其他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及兵燹匪患等破壞現已不存在,但所幸鹿邑古縣志尚錄存有其他30馀通碑刻的碑文。同現存碑刻相對應,開展老子語言文字的對比分析研究是老子語言研究很好的切入點,碑刻語言考古與文獻結合,也可為推論證明老子故里在鹿邑提供證據,對研究太清官興衰史和道家、道教在歷朝歷代地位也能提供語言證明和依據,對開展宗教經濟、李氏后裔對老子的拜謁也有重要意義。
二、老子語言文化遺產研究開發的創新性
根據鹿邑縣志、行政區域劃分的變遷、歷史上人口遷移的情況,調查老子故里語言變遷,當今鹿邑方言歸屬的情況,普通話對老子故里方言的影響,在漢語言學及老子研究上,意義重大。調研分析得出: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老子故里方言屬于北方方言華北次方言(中原官話)河南方言片商阜小片的鹿邑點,老子故里方言的語音系統聲母和普通話聲母韻母數量基本一致,聲母包括零聲母在內有23個,有[v]音聲母,韻母39個,üo[yo]與普通話有差別,o韻在韻尾常發成e。調類有四個,但調值與普通話不一致,分別為33、42、54、31,調型為中平、半高、高降、中降。變調多是雙音節詞中后一個音節,多變為陰平聲,上聲僅在上聲前、去聲只在去聲后時才有部分雙音節詞后一音節變調,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常用雙音節詞后一音節常念輕聲。運用老子故里的方音給周圍群眾講述老子的《道德經》,老子故里民眾感到格外親切。其方言點語音變遷研究也為老子故里的位置定位提供了一定的語言證據。
研究老子語言在老子故里的影響、老子的語言思想對當代語言和漢語研究的指導是對老子文化傳承的發展。老子在老子故里可謂婦幼皆知,在老子故里人心目中,形象清晰,人們可描述他的個頭肖像、名言及詞語,對啟迪今人追求和諧的處世觀、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老子的語言思想表現出辯證性、模糊性,突出語言的“信”,即“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提倡“信言”、“善言”。對語言的本質,老子用了一對很嚴格的概念來闡釋:常道和常名,對今天的語言學家研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例如,語言學者余志鴻曾這樣分析:“常道”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范疇”,“常名”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通稱”。在老子看來,“常道”是元法用言語說得清楚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常名”是事物具有的最一般意義的命名,如各種事物的客觀存在。因此,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語言是通往道的途徑,而不是道的體現。可以說得出來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名就不是“常名”。為了說明這個理論性很強的抽象概念,老子把天地混沌的現象叫做“無”(不是“有無”的“無”,是作為宇宙的對立面提出的概念),把生育萬物的宇宙叫做“有”。這樣,“常元”和“常有”是同一客體對象——宇宙的混沌狀態和有序狀態的不同命名符號而已,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上位概念“玄”。“玄”即宇宙天地,它上面還有一個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玄之又玄”,表示宇宙和萬物最基本的規律。老子時代就把語言放在最博大的時空界域考察。老子語言觀對當代語言學綜合語言系統內外因素研究富有啟迪意義。
三、老子的語言研究與河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策略
老子文化遺產的語言方面的開發研究已得到有關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他們以周口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契機,對老子語言文化進一步開發,加大老子故里的老子語言文化品牌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擴大老子語言文化遺產在國內外的傳播。
此外,老子語言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可于鹿邑東太清宮牌坊起,往西至明道宮,由左側的運河引領的一條融老子文化、道家文化、李氏文化為一體的老子文化大道相融合,老子語言文字融入十里文化長廊,可以形成和諧的一方文化觀光景區;還可以與羲皇故都淮陽、周口的關帝廟形成鹿邑老子文化、李氏文化與伏羲文化的二日游或三日游,形成一條周口“三點一線式”旅游線路,創造出適合該線路的別具周口特色的老子語言文化產品、泥泥狗文化產品,并納入到河南文化旅游、道家文化旅游、道教文化乃至道教名山的旅游規劃中,使旅游專線與河南文化旅游、道教文化旅游整合宣傳,滿足喜愛老子文化的游客多方面需求,進行多類型多層次的開發。
說明:本文是河南省政府決策招標課題2009年度《老子語言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B329)階段性成果;河南社會科學聯合會2009年度調研課題《老子語言研究與河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sk1-2009-895)部分成果;周口市社科聯2009年度調研課題《老子語言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ZKSK-DY-2009-044)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