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是我國古代先民崇拜的對象之一。《禮記·禮運》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太平御覽》卷931,中華書局1960年版)“四靈”之中麟、龍和鳳都是人們想像中的動物,均為虛構烏有,只有龜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足見龜在當時人類心目中的地位。我國發現了許多史前時期與龜相關的考古文化遺存,表明當時的龜文化已經比較發達,重龜之風盛行。
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極為精美的玉龜、玉簽和玉版(《凌家灘遺址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掘的新發現》,《考古》2008年第3期),玉龜由背甲和腹甲兩部分組成,中間夾著玉版或玉簽,相關學者認為這些玉龜、玉簽和玉版是史前的占卜工具,證實了古書中的龜負洛書、玉龜銜符之說(李修松:《試論凌家灘玉龍、玉鷹、玉龜、玉版的文化內涵》,《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浙江地區良渚文化和東北地區紅山文化墓葬也出土有玉龜,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發掘的一座老年男性墓葬中墓主雙手各握一個玉龜,一雌一雄(《牛河梁遺址》,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這些隨葬玉龜的墓葬等級較高,隨葬品豐富,不乏玉鳥、玉璧、玉鵠、鉤云形佩飾、王冠狀飾、三叉形冠飾等象征權勢和地位的精品。據此推測,墓主生前在部落中應該有較高的身份地位,可能是部落中的權貴大巫,而他手中龜很可能就是其從事占卜的工具,用來與神溝通,預知兇吉。
除玉龜外,史前還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龜甲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以及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大型墓葬中都出土有數量較多的龜甲器,龜甲多經過修整。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器內含有石子(《舞陽賈湖》,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而大汶口文化中除出土含石子的龜甲器外,還有含骨針和骨錐的龜甲器(高廣仁:《中國史前時代的龜靈和犬牲》,《海岱區先秦考古論集》,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相關學者研究后認為,含石子的龜甲是史前時期的一種樂器,稱為”龜鈴”或“龜響器”,供人們在舉行某種宗教的儀式時使用(《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含骨針和骨錐的龜甲可能是作為巫醫行醫或占卜的工具。古人認為龜具有神力,利用它來治病問醫,預知生死。
那么,古人為什么會崇拜其貌不揚的龜呢?他們對龜的崇拜又蘊藏著什么深刻含義呢?由于史前時期食物缺乏,龜首先是作為古代先民的一種食物資源。史前時期的考古地層中曾出土許多散落的龜甲,無修整痕跡,應是當時人類食用后隨意丟棄的。他們在食用龜的過程中,通過對龜的長期觀察,逐漸產生了對于龜的崇拜。
首先,龜的長相很奇特,古人認為龜的身上體現了天地和四方。《禮統》中對龜有如下記載:“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丘山,玄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昭若玄錦,運轉應四時。長尺二寸,明吉兇,不言而信。”(《太平御覽》卷931)仔細觀察,龜的確有天地之象:其背甲,中間五塊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的兩側各有四塊龜甲,共計八塊,象征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再往外的一圈邊裙,共計二十四塊,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腹甲兩列,每列六塊,共計十二塊,象征一年十二個月。這樣看來,天地大數都集于龜的一身,五行八卦的根本原來也都早已被造化寫于龜甲之上,它必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神力。《爾雅·翼》對所謂“天龜”的描述更是神乎其神,“靈龜(即天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象地,架衍象山,四趾轉運應四時,文著象二十八宿,蛇頭龍翅,左睛象日,右睛象月,千歲變化,下氣上通,能知存亡吉兇之變。”(《太平御覽》卷931)靈龜簡直就是天地萬物的化身,難怪古人事無大小都要求教于龜。正因為龜有如此大的神力,所以古人崇拜它,利用其溝天通地,預知生死,占卜吉兇。
其次,古人對龜的崇拜很可能源于對自身的一種生殖崇拜。遠古時期自然條件極為惡劣,戰爭頻繁,人口的出生率和存活率較低,而人口的多少往往是一個部落強盛與否的重要標志,人丁興旺成為原始居民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因而生殖崇拜在史前一度盛行。史前社會早期處于母系氏族時期,生殖崇拜主要表現為對于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紅山文化中發現了大量生育的女神像,小腹圓鼓,乳房碩大,臀部肥大凸起,有明顯的陰部記號。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后,男性在社會中地位上升,生殖崇拜又轉變成對男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很多遺址中都發現象征男性生殖崇拜的陶祖。江蘇劉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年齡約16歲左右,隨葬龜甲2副,其中的一副就置于墓主的襠部,覆蓋著男性的陰器,龜甲的頭與墓主的頭同方向。龜甲的前半部分鉆有兩大兩小的四個圓孔,成方形排列。有學者從龜甲覆陰的狀況分析,認為是把男根放人“神屋”內(龜甲的學名為“神屋”或“漏天機”),使龜甲完全套住男根,再用繩索穿入四個孔中與人體拴牢,使人根永遠不離龜甲(《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古人把人根放入龜腹是期望它能得到龜的護佑,并受到龜靈的感應,保其后代人丁興旺,永遠昌盛,與龜同壽。
再次,龜的壽命很長,可以活至千歲。《淮南子》說:“龜三千歲。”(《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而且龜的生命力很頑強,可以忍受饑餓,長期不攝食,對于壽命較短的古人來說,龜的長壽又成為其崇拜的對象。黃帝族、鯀氏族及東夷族等都以龜作為自己的圖騰,就是希望自己的部落像龜一樣長盛不衰地延續下去。
此外,龜在我國古代還被作為雨云等自然力的化身、力量與財富的象征、權勢地位的標志等。龜曾是古代先民祈求云雨以保豐產的靈物,晉人孫惠所撰《龜賦》曰:“有輜衣之大夫兮,駕雨霧而翱翔,風雨為之電奮兮,五色赫以煌。”(《太平御覽》卷931)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生產工具,如石鏟、石鋤、石斧、石鐮及石磨盤與石磨棒等,可以說農業播種工具、收割工具、糧食加工工具一應俱全。凌家灘遺址紅燒土中發現了炭化稻殼,賈湖遺址也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炭化米,甚至出現人工栽培稻,說明當時的原始農業已有初步發展,人們祭拜龜靈以求風調雨順保其豐產也在情理之中。《史記·龜策列傳》:“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禮記·禮·器》載:“諸侯以龜為寶,以圭為瑞。家不寶龜,不藏圭,不臺門,言有稱也。”可見,龜的身價極高,不僅是寶物而且是門第高低貴賤的重要標志。
龜壽命長,生命力頑強,抗御災害的能力很強,令古人羨慕不已。其長相奇特,具備天、地、人之象,在世界上絕無僅有。原始先民崇拜天地及人的生殖器官,故對具有此三象的龜異常崇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也正是這種對龜的崇拜形成了后來商周時期一度繁榮的龜卜文化,為后人留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甲骨文,這也應該算是龜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吧。